30 December 2009

思花蓮

在焦慮中,有時候不正視不表示忽視,只是要拉開一個距離,讓狹密的空間鬆展開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自然的能力解決,無需要求助於人工的援助,只需要投向無助。無助不是可恥的,只是在渾沌中,在彷彿若有若無之中,縹緲在虛無的沈默之海,漂浮在宇宙之中,等待投入世界之中,消失自己。 

在去場子前到JLF商場,走進商場的美食街,想先解決午餐。明明是空蕩蕩的空間,卻令人胸口發悶。坐定之後,打開觸覺,空間佈滿顏色、聲音和光線,想到了ZY寫的田調,look at me… look at me… 

記得在做青少年的活動時候,我們的空間佈滿不同的色塊:把溫習空間變成海邊,桌子是衝浪板,隔間是起伏的海浪,牆壁天花板上還有浮雲。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是協調過的流暢。商場上的攤位,為了突顯自己,各顯神通。刻意突出來的裝潢,五彩繽紛的顏色,look at me… look at me…

 

美食街旁的兒童遊戲機,播放著各式各樣的歌曲,高分貝的鈴聲,混雜的聲響,有一種油膩膩的噁心。一個獨立開來的攤子空間,在播放著另外的一種類型的歌曲和場子原有的歌曲格格不入,嘗試製造一個自己的聲音空間,look at me… look at me… 

聽老師錄音當,能讓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老師的話語,而是偶爾背景出傳出的校園鐘聲,小鳥的鳴叫聲,還有偶爾流浪狗的浪嚎。花蓮傍晚的雲,冬天寒流的風,像是穿透喇叭或者耳機,潛入圖書館的研究小閒,或者宿舍的寢室裡。這裡沒有look at me… look at me…,卻會讓人刻在心理。 

不舍花蓮的,除了人以外,就是花蓮的一種氛圍。這裡不像寮國午後的小貓般懶散,也不像城市的嚷讓。是介於有所謂和無所謂之間,一種近乎於無為的心態,可能會讓習慣黑白分明的人抓狂。 

喜歡嚴冬躺在陽光下馬路中央曬太陽的花蓮流浪狗,要麻你就讓它,要麻你就靠近牠撞向牠,然後忍受被牠狂吠的後果。


16 December 2009

陳奕迅 - 好久不見MV




這首歌曲是陳奕迅的粵語歌不如不見的中文版。陳是一個很特別的藝人,他這首歌的MV模仿Charlie Chaplin(查理‧卓別林),歌詞配上mv,更添加一種無奈的落寞。

Chaplin為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A5%E7%90%86%C2%B7%E5%8D%93%E5%88%AB%E6%9E%97
We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ie_Chaplin

天語篇之靈缽一夢


星期五黑暗的感覺又降臨,喉聲改變成好像帶痰的聲音。四周的光線也慢慢的黯淡下來。空氣彷彿冷了下來,狼嚎聲聲不斷。勾起心內的黑色力量,不是憤怒,也不是怨恨,是淡淡玄冥幽暗的漩渦從腹部昇起。不讓人發現,悄悄的,巧巧地,從身體滲透出來,交織在光的線的當中,不驚動任何人,在暗暗的作用著,然後竊竊地在微笑著,笑著人間喧擾,然後不動聲色的離開,殘渣下不削的滿足。

 

星期六當老師坐在我們的中間時,我意識中竟然出現了父親的形象。在黃光白光煙火的燦爛中,靈氣竟然像胸中住著一尾小魚,幽游地在我身上搖擺著它的身體,然後化成手掌上熱熱的暖氣,在地圖的身體,遨遊任意的進行漩渦或者上下左右的震動,震得人心不得不得自我反省。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得到點化後的自由,或亦上天開的一個玩笑。

 

星期一ZY敲著阿邦老師的泰國機器拋磨成的頌缽,釋放了夢魅的殘餘,進入我的睡眠中的訝異,驚醒了出家修行的道行,旋轉成一個不知名的暈眩,久久不能自拔。回想著人間被排擠與排擠,靈的神威氣得無所是從,於是得令或非令只是一種傳說中的人間煙火,不得從失眠黑暗的ilya逃離。終於在艾草的催促下,逃不出周公的五指山孫行者的那泡尿。

 

星期二得令於母娘虛空神威。勝安宮的廟祝,不是廟公在掃刷著香灰,不會趕走香客,希望拔頭香順便進香過香還是還鄉。天語和母娘溝通的不知所云之中。在裊裊的過火後的機車也就心安理得,飛馳到蒲團在法華山的打坐,心無掛礙的無有恐怖是一種寬心的舒適。終於得到解脫大道,心凊慾寡回到母娘的虛空太空家鄉。得到安眠,殊勝且獲得涅盤,生成愛莉絲。



13 December 2009

楊乃文一個人




一個人
作詞:吳俊霖 作曲:林暐哲

雨下個不停 冷風兒吹 我心是雨水
慌亂沒有起點 慌亂沒有終點 飛舞在淹沒之前
濺濕了衣裳 迷惑了眼 到此為止吧 不想和你爭辯
愛上你是從前 層層回憶將它灑在雨裡面
駛向那白色地平線 濃霧漫在眼前
悲傷它總是一瞬間 侵襲了我 折磨著我 為何你始終不曾知道
只要你一個人瞭解我就夠了 我已經付出我全部愛和自由
只要你一個人瞭解我就夠了 孤獨它佔據我心中已經太久
只要你一個人瞭解我就夠了 淚已經流乾 一切都太晚 太晚

09 December 2009

想爱你/黄大炜




想愛你
作詞:王繼三/黃大煒 作曲:黃大煒

敲敲你的門 手中的玫瑰吻一吻
幾乎聽不見 朋友們說這樣太危險
抬頭望天邊 我只看見妳的臉
就算失去了明天 我也甘心情願

#我真的在想妳 我怎麼能忘記妳
 為什麼不對妳說 說多一點溫柔
 我真的想愛妳 我怎麼能愛上妳
 為什麼不對妳說 不能夠沒有妳

這一次不回頭 我要我跟我自己走
破碎的回憶 一片一片怎麼能拼湊
過去太痛苦 以為妳不曾出現

剎那間忽然發覺 妳是我的靈魂


妳眉宇的魔語 解破我糾結的迷惑
化天地獻誠心 就任真愛遨遊
我真的想愛妳 我怎麼能忘記妳
我早就該對妳說 說多一點溫柔
我真的想愛妳 我怎麼能放棄妳
我早就該對妳說 不能夠沒有妳

06 December 2009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 犹太谚语


http://blog.163.com/zhao_ht/blog/static/17304274200936112011441/

【转】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典礼上的演讲摘录

(米兰.昆德拉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本文为昆德拉在典礼中讲词摘录。)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人。拉伯雷对这些人即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末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破了"绝对真理"和"千年一面"的神话。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在过去四百年间,西欧个性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小说艺术为先导。

巴汝奇是欧洲第一位伟大小说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角。在这部小说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要不要结婚?他四出云游,遍寻良医、预言家、教授、诗人、哲人,这些专家们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可惜尽管穷经皓首,到头来巴汝奇形怪状还是决定不了应否结婚。我们这些读者也下不了结论。当然到最后,我们已经从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过主人翁这个即滑稽又严肃的处境了。

拉伯雷这一番旁征博引,与笛卡儿式的论证虽然同样伟大,性质却不尽相同。小说的母体虽穷理尽性,而是幽默。 欧洲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它对于小说艺术的精神,其所提示的新知识,及其独立发展的传统,一无所知。小说艺术其实正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象佩内洛碧(Penelope)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纺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近年来,指责十八世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老生常谈:"俄国极权主义的恶果是西欧种植的,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无神论理性主义,及理性万能的信念。"我不够资格跟指责伏尔泰的为苏联集中营负责的人争辩。但是我完全有资格说:"十八世纪不仅仅是属于卢梭、伏尔泰、霍尔巴哈的,它也属于(甚至可能是全部)费尔丁、斯特恩、歌德和勒卢的。" 十八世纪的小说之中,我最喜欢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项迪传》。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斯特恩在小说的开端,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使他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这种写作技巧看起来好象是在耍花枪。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决不仅仅在于耍花枪。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 斯特恩同时代的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中断。

因此,也许可以说,小说跟哲学有过间接但重要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不就奠定于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 当时的科学界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去寻求每样事物存在的理由。他们认为。凡物都可计算和解释。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就得弃绝一切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为的传记都是这么写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起因和后果,成功与失败。人类焦虑地看着这连锁反应急剧地奔向死亡的终点。

斯特恩的小说矫正了这种连琐反应的方程式。他并不从行为因果着眼,而是从行为的终点着手。在因果之间的桥梁断裂时,他优哉游哉地云游寻找。看斯特恩的小说,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毫无道理可言。跟 巢寄嶙 大异其趣。

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光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十九世纪蒸汽机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那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当然,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知道愚昧。但是由于知识贫乏和教育不足,这里是有差别的。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怜的爱玛,无论是热恋还是死亡,都跟愚昧结了不解之缘。爱玛死后,郝麦跟布尔尼贤的对话真是愚不可及,好象那场丧礼上的演说。最使人惊讶的是福楼拜他自己对愚昧的看法。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起成长!

福楼拜着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语,一般人常用来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 。他把这些流行用语编成一本辞典。我们可以从这本辞典里领悟到:"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福楼拜的独到之见对末来世界的影响,比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要深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但是不能没有抗拒各种泛滥思潮的能力。这些洪水般的思潮输入电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想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

在福楼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维也纳人布洛克(Hermann Broch)写下了这么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即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今天,时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见其辉。为了讨好大众,引人注目,大众传播的"美学"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起来了。现代主义在近代的含义是不墨守成规,反对既定思维模式,决不媚俗取宠。今日之现代主义(通俗的用法称为"新潮")已经融会于大众传媒的洪流之中。所谓"新潮"就得有意图地赶时髦,比任何人更卖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现代主义套上了媚俗的外衣。这件外衣就叫Kitsch。

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正如我强调过的,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个自由想象的王国是跟现代欧洲文明一起诞生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欧洲",或者说是我们梦想中的欧洲。我们常常背叛这个梦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股凝聚力已经超越欧洲地域的界限。我们都知道,这个宽宏的领域(无论是小说的想象,还是欧洲的实体)是极其脆弱的,极易夭折的。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里,我一再重申小说艺术。我想,诸位大概已经明白我的苦心。我并不是回避谈论大家都认为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今天欧洲文明内外交困。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受到威胁。对我来说,个人主义这个欧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说历史的宝盒里。我想把这篇答谢辞归

功于小说的智慧。我不应再饶舌了。我似乎忘记了,上帝看见我在这儿煞有介事地思索演讲,他正在一边发笑。

01 December 2009

蒙古少数民族歌曲 - 巴特尔-道尔吉 : 梦中的额吉 Meng Zhong De E Ji (Mother In the Dream)




      梦中的额吉
      用圣洁的花露当茶让您先享
      在您的眼中我找到了安祥的眼神
      您的儿子从梦中惊醒 快来吧额吉
      您的儿子从梦中惊醒 快来吧额吉
      乘着梦中的银鸟我飞翔在天边
      梦见您带来了瑞兆的幸福
      您的儿子这就来 等着吧额吉
      您的儿子这就来 等着吧额吉




这是一首蒙古语歌,额吉即母亲,歌曲表达的是离家的孩子想念远方母亲时的无限深情。

巴特尔.道尔吉——一个13岁的鄂温克族男孩子,据说小小年纪的他已经驯服过三匹野马。他的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一家四口都是纯朴的牧民,道尔吉从小喜欢唱歌,他演唱的《梦中的额吉》虽然带着些许稚嫩,却忧伤而辽远,如同深沉的呼唤,温柔地引领我感受那片梦中的草原....... 歌声在“茫茫大地无声无息、心中浮现母亲在祈祷”中穿行,令人动容.......他用他那没有污染过、纯真的声音深情歌唱,相信有更多的人会被他声音感染

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深情而悠扬的曲调让人为之心动,一种思故乡忆亲人的惆怅和心中的那种对梦中天堂的向往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但有着同样的情感,同样对故乡母亲的思念,同样向往着一种对美好梦想的憧憬。终于明白了曾经有位著名的音乐家所说的那句话:“音乐是不仅仅是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处,音乐同样让你感动。

听到这首歌,都会让人感动,也不禁让人想起母亲的辛劳,有时甚至会潸然泪下,那种悠扬歌声真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人的时候,会在心中哼起它的曲调来。

这首歌曲在北京展览馆演出的时候,引起了全场的轰动!满场鸦雀无声,观众都静静的听着,随着这悠扬的曲调起浮摆动。当小道尔吉唱完这首歌时,足足有半分多钟,现场没有一丝动静,可能每个现场的观众都都被这歌声所陶醉,然后紧接着就是全场雷动的掌声。这掌声像打破黎明与黑暗的惊雷。这是来自每个观众心中的感叹,这是震撼每个人心中的天赖之音!



另:

“五彩传说”乐团,是由演唱《吉祥三宝》出名的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夫妇创办的。而《梦中的额吉》是“五彩传说”儿童合唱团的代表作之一,有如天籁般的声音让每一个听到这首歌的人都被深深震撼,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内蒙古东部有片神奇的绿地——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孕育了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的儿童合唱团,取名“五彩传说”。这支草原儿童合唱团现有39个小演员,他们分别来自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和巴尔虎5个草原部落,用原生态唱法演绎着草原深处世代传唱的民歌和童谣。

关于这首歌,还有余秋雨的一段文字:

“你看,现在我正抓着一双小手。对,就是他,脸庞清瘦、头发凌乱的鄂温克族男孩子,巴特尔道尔吉,刚才穿着一双小马靴走出队列站定,缓慢的步子立即引起了全场肃静。

“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同时又轻轻地张开了嘴,一种悠长的声调随即绵延而出。

茫茫大地无声无息,
  心中的母亲在祈祷上苍。
  她正为我向上苍献奶,
  她正遥望着远方的远方。
  我的母亲,
  她在远方……”
  
声音一起,这个孩子立即失去了年龄。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屋宇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都在共鸣。这种首尾相衔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伦理,使稚嫩不再稚嫩,苍老不再苍老。或者说,稚嫩既是苍老,苍老即是稚嫩。
  从一般的艺术教学观点来看,这里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请看这个唱歌的鄂温克族孩子,他当然还远没有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却怎么可能体会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苍凉情怀?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最动情方式,是反过来设想母亲对自己的思念,而这种设想一旦道破,又使单向情感变成双向情感,在遥远的往返间经天纬地。这首歌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而此刻的完成者却是那么小的一个孩子!

文字转载自以量的博客(部落格)
http://yiliang-room.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6.html

25 November 2009

水調KUSO

夏日繡簾卷,勿忘我悟空

浩然多一點,人望快哉風

 

 

飄簾卷迎冬,吾忘我*物空
浩然無千里,一點快哉風**

 

 

──水調歌頭KUSO版

 

*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

** 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原文為“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19 November 2009

李资政:关于双语政策,我当初的前提是错误的

http://www.zaobao.com/sp/sp091118_001.shtml
李资政:引起学生对华文兴趣 是教育部当务之急
(2009-11-18)
● 周殊钦

  内阁资政李光耀承认,政府早年推行双语政策时,以为所有学生透过死记硬背就能同时学好两种语文的教学方法,是走错了方向,他将在有生之年把过去的错误完全纠正过来。

  为此,他强调教育部必须利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去扭转华文的教学情况。

  他昨晚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主持开幕式时讲话,指出我国当前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引导家庭用语为英语的孩童对华文学习产生好感,进而乐意去学习这门语文。而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引起他们对华文的兴趣。

  “我要所有的年轻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就是我们下来的发展方向,要使用信息科技、透过戏剧及以任何一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不管他们掌握到何种程度,只要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语文,认为这是好玩的,以后就会使用。”

  李资政以本身作为双语政策倡导者对我国语言政策演变的观察,以及个人曾学习多达六种语言的经验,针对这项政策是如何一开始就在错误的前提下实施,到政策要如何顺应未来的语言环境的需要,同上百名教育工作者分享心得。

  他坦言政府早年的双语政策的实施方式,因为当初对人类学习语言能力的误解,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而规定学生听写、默写的教学方式简直是“疯狂”的,而且也因为没考虑到讲英语学生的心理,没使用以英语教华文的灵活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完全排斥华文,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教育部门里,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双语政策。因这是我一直都在坚持推行的,但我当初的前提是错误的。我原本以为只要智力相同,人们就能学好两种语文。”

  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包括移居美国的第二代中国人未必就一定能学好华文,以及他对本身尽管曾学习多种语言,成果却有别的体悟,让他相信语言的学习必须先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始。

  “渐渐的,我介入了教导语文的政策,并坚持要以我的经验来引导政策的方向。我是在冒险,我开始时做错了,但是我要将它纠正过来。虽然尚未完全纠正过来,但是如果我能活得更久,我一定会把它给改过来。”

  每年都到中国访问的李资政,也举当地最优秀的通译员为例,指出由于他们的第一语文是华文,所以在进行英译中的通译时如鱼得水,但是在中译英时,就未必能做得一样精确。

  “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以同样的程度来掌握好两种语文。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那是在自欺欺人。”他认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它的实用性。因此他要求教育部着重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及认字,因为写字这个学习环节未来的实用性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能透过电脑的帮助进行简单的中英翻译,即表示他们了解这两种语言,这该是未来的教学方向。

  他指出,家长和孩子其实都了解在未来的世界,懂得华文就等于有了额外的市场价值。因此,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打下一定的华文基础,让他们日后如果到了中国等需要使用华文的地方工作,即使一时生疏,很快就能重新掌握。

  华文教研中心董事会主席胡以晨在开幕式上讲话时表示,政府所推行的双语政策使新加坡拥有庞大的以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实验场。华文教研中心要是成功发展,还可成为外国双语教学的典范。

  读者有兴趣聆听李资政昨晚的演讲,今天下午可上omy.sg网站。

08 November 2009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 我的家 / Xiaojuan & Valley People - Home




「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是近幾年中國原創樂壇頗受注目的民謠組合。小娟來自武漢,她的夫婿小強來自新疆,十多年前和打擊樂手兼口琴手于宙一起組成三人團體,在北京的livehouse持續演出,培養出一群口耳相傳的樂迷,漸漸打開知名度。起初他們的演出曲目以翻唱國外民謠和台灣校園民歌為主,後來小娟的創作漸佔更大比重,更試著以詩人顧城作品譜曲,寫了一批極好的歌。(顧城父親聽了小娟的作品,極為感動,並當下應允小娟可以自由詮釋顧城遺作,並在未來錄音發行,且讓我們一起期待!)

2008年初,就在他們聲望鵲起、前景看好的時候,于宙意外離世,團員痛失摯友。他們沉寂一段時間之後,決定重新出發,和新加入的樂手:祖籍內蒙古的曉光和來自香港的日裔打擊樂手荒井,一塊兒錄完樂團的原創專輯《紅布綠花朵》。專輯中「我的家」的MV,是在小娟、小強的家裡錄製,留下了于宙最後的身影。

轉載自地下鄉愁藍調
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10089441.html

【團員介紹】
☆ 小娟‧王秀娟∣主唱&木吉他
出生在湖北武漢,成長在熱愛音樂的家庭。
三歲開始在鄰里間舉辦演唱會,仿若天籟的嗓音是上天的眷顧。
幾乎每天堅持現場演出,由開始的刻意寫歌,發展?無意識創作,任旋律像河水一樣自然流淌。

☆ 黎 強∣木吉他&合音
在新疆出生長大,自幼酷愛各種樂器。
十五歲開始自學古典吉他,每天琴不離手。有人說他的吉他可以聽出古琴或琵琶的感覺,那是因為,他心中自有廣闊的天地,可以把吉他當成樂隊來彈奏。他是一個內心充滿童話與色彩的孩子,更是山谷裡的路,沒有路,人是沒有辦法往前走的。

☆ 劉曉光∣打擊樂&長笛&合音
出生在內蒙古的爵士樂手,擅長薩克斯與鋼琴。
融入山谷裡的居民,重新練習打擊樂與長笛,成?山谷裡不可缺少的聲音。
多年沈浸在音樂之中,不忘修習書法,試煉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內心對美的嚮往,不是相互改變,而是融合,山谷裡的居民一起走入層次分明的季節。

轉載自博客來音樂館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4186

我的家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哆羅地嗒哆 呆哆~

06 November 2009

內心獨白不斷,呢喃從來沒有──記一次黑暗的頌缽經驗

幽冥不斷嗡嗡,淡淡無分別氣息流動。光伴氣流隨著遊走,影子在微薄的粒子中,氣息悉悉,彷彿安著不動。高亢劃破完整,狼嚎不得不引起注意。浮動的粒子依舊平穩不動,嗡嗡從沒有斷過,彷彿世界依舊。溫度滲透了冷的意識,不得不想像,是否摻雜進了慾望黑暗的飢渴。吟唱的音階往下移動,遊走在一個呻吟的不知,或亦無知。嘗試給予一個定位,夢魘不肯承認。無間地獄之中,不得不說只是想像,虛無之間的註腳。唱也可以是表達一種的沒有,咆哮依舊,狼影叢叢。不能回頭,也不得不回頭。內心獨白不斷,呢喃從來沒有。

30 October 2009

Jason Mraz -I'm Yours (live)




I'm Yours
Jason Mraz

Well you done done me and you bet I felt it
I tried to be chill but you're so hot that I melted
I fell right through the cracks
Now I'm trying to get back
Before the cool done run out
I'll be giving it my bestest
And nothing's going to stop me but divine intervention
I reckon it's again my turn to win some or learn some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yours

Well open up your mind and see like me
Open up your plans and damn you're free
Look into your heart and you'll find love love love love
Listen to the music of the moment babay sing with me
I love peace for melody
And It's our God-forsaken right to be loved love loved love loved

So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sure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is our fate, I'm yours

Scooch on over closer dear
And i will nibble your ear

I've been spending way too long checking my tongue in the mirror
And bending over backwards just to try to see it clearer
But my breath fogged up the glass
And so I drew a new face and laughed
I guess what I'm be saying is there ain't no better reason
To rid yourself of vanity and just go with the seasons
It's what we aim to do
Our name is our virtue

But I won't hesitate no more, no more
It cannot wait I'm sure

Well open up your mind and see like me
Open up your plans and damn you're free
Look into your heart and you'll find that the sky is yours
Please don't, please don't, please don't
There's no need to complicate
Cause our time is short
This oh this this is out fate, I'm yours!

26 October 2009

80年代红孩儿张克帆和忧欢派对欢欢的爱情故事——两个世界





张克帆以前是男子团体红孩儿的帅哥,欢欢是女子团体忧欢派对的美女。两人当年相恋却没有在一起。多年之后,一个离婚,一个单身,女的扯不下面子想得太多,男的不够主动和勇气。到底能不能继续呢?

先看看张克帆当年写给欢欢的情歌。4'45"

两个世界
词曲:张克帆

过了今晚在也留不住你
迟早要洗去我脸颊上的唇印
你和我约定到了明天
谁也不许再提起
你轻轻的留给我
这深深的回忆

甜言蜜语迟早都会说尽
再多真心也挡不住黎明来临
这段属於黑夜的爱情
注定要蒸发阳光底
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连伤心都会来不及

两个世界的代表作品就是命运
我虽然很有勇气但却放不下自尊心
时钟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我还盲目的拥抱你
希望把这一刻时间永远的锁在黑夜里

过了今晚在也留不住你
迟早要洗去我脸颊上的唇印
你和我约定到了明天
谁也不许再提起
你轻轻的留给我
这深深的回忆
甜言蜜语迟早都会说尽

再多真心也挡不住黎明来临
这段属於黑夜的爱情
注定要蒸发阳光底
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连伤心都会来不及

两个世界的代表作品就是命运
我虽然很有勇气但却放不下自尊心
时钟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我还盲目的拥抱你
希望把这一刻时间永远的锁在黑夜里

过了今晚在也留不住你
迟早要洗去我脸颊上的唇印
你和我约定到了明天
谁也不许再提起
你轻轻的留给我
这深深的回忆


17 October 2009

新加坡马来人看“我也是马来人”的含义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13_002.shtml
新加坡马来人看“我也是马来人”的含义
(2009-10-13)

● 陈妙华
狮城脉搏

马阿洛夫说,马来西亚宪法对马来人的定义是:信仰伊斯兰教,讲马来话,遵守马来习俗。这与新加坡不同。新加坡的宪法规定:马来人是本国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的保护。

再益·依布拉欣认为,马来人是可以成功的,不需要害怕其他种族的竞争,也不需要受保护。……马来人的真正成功应该来自于自己的本事、勤力工作、良好教育、自尊自重,负责任和良好品德。

  45年前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新马两国马来人因而有了不同的发展。当时有些马来西亚马来人觉得新加坡马来人变成少数民族,在“任人唯贤”政策下无法竞争,很可怜。有些新加坡马来人起初也很悲观。但随着时势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现在有些新加坡马来人已觉得自己不必事事靠政府优待,能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比马来西亚马来人更值得自傲、更有成就感。

新马两国对马来人的不同定义

  最近新加坡马来文报《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发表特约作者马阿洛夫(Maarof Salleh)的一篇特稿,似乎就代表了一些新加坡马来知识分子的上述观点。

  马阿洛夫的文章题为“评介‘我也是马来人’的含义”。

  《我也是马来人》是再益·依布拉欣(Zaid Ibrahim)所写书本的名称,也是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再益·依布拉欣是阿都拉·巴达威当首相时的前首相署部长,负责推行司法改革。他因不满警方动用内安法令逮捕国会议员及华文报记者,于2008年9月愤而辞职。后来他加入安华的反对党人民联盟。

  马阿洛夫在上述特稿中说,他读了再益·依布拉欣的这本书,觉得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来自吉兰丹,讲马来话,信仰伊斯兰教,遵行马来习俗和文化,当了23年巫统党员,并且曾经担任马来西亚内阁部长的人,还需要强调自己是马来人?

  马阿洛夫说,他对再益·依布拉欣与巫统一些领袖的内斗不感兴趣。他只想了解:这本书所界定的“马来人”含义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他说,众所周知,马来西亚宪法对马来人的定义是:信仰伊斯兰教,讲马来话,遵守马来习俗。这与新加坡不同。新加坡的宪法规定:马来人是本国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的保护。

  在新加坡,“马来人”的含义也根据需要和作用而不同,例如申请免费就学和当集选区候选人等。

“马来人主权”反映的是特权

  再益·依布拉欣在书中写道:“当我说‘我也是马来人’的时候,我是向大家介绍,我确实是传统的马来人。我的祖先生死都在吉兰丹。他们不是来自阿拉伯半岛、也门、土耳其或印尼。我不仅仅是联邦宪法上规定的马来人,我也是世代相传的马来人。我是以马来人的传统和习俗为荣的马来人。我热爱马来艺术、马来音乐和马来语。”

  他认为,马来人不应该只因出身为马来人,而他还应该是以马来传统和习俗为荣,热爱马来艺术、音乐和马来语的马来人。

  用这样的标准,他批评“一些马来领袖犯上一个毛病,不断地寻找新精神和特性以吸引和鼓励马来人向前进,而对那些敢于批评”给马来人优惠政策“的人戴上”非马来人“的帽子。

  他说,所谓“马来人主权(Ketuanan Melayu)”,在马来亚争取独立斗争中根本就没听说过。它是马哈迪时代巫统的阿都拉阿末(Abdullah Ahmad)在新加坡的一场演讲中提及的。

  再益·依布拉欣认为,那概念所反映的是马来人的特权,只因为马来人是源自马来亚(Tanah Melayu)。

  阿都拉阿末认为,1969年的种族暴乱就是因为有人挑战马来人主权概念而引发的。

  作为一名律师,再益·依布拉欣阐明,“我国宪法中并没有‘马来人主权’的条文”。

  他也提醒说,1971年开始实施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DEB)早已于1990年结束。那显示马来西亚消灭贫穷和重组社会结构的计划已经结束了。不过因为调查显示这样的努力还得继续,因而政府推出了国家建设计划(DPN)。

  新经济政策和国家建设计划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前者获得政府全体成员党的同意。后者则只根据巫统的模式,因为当时的巫统地位强大。

  新经济政策的主旨是消灭贫穷和重组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国家建设计划则更注重给土著特权,以便制造出马来资本家。

  再益·依布拉欣对国家建设计划被错误地当作新经济政策的批评,被指是数典忘祖,不爱自己的民族。

  他辩解说:“马来人可以当自己的主人(Tuan),只要他能够勤力工作,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成功人士的品格:良好的工作态度,负责任,自尊自强,不贪污不滥权。 

马来人的成功之道

  马阿洛夫在特稿中说:“他(再益·依布拉欣)这样的观点似乎太理想主义。但他自己却以自己和家族的成就证明了这点,其中之一是开设了马来西亚最大的律师楼。”

  再益·依布拉欣也说,他的那些成就靠的主要是能力和勤力工作,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特权和优惠。而他的孩子们“不是因为在考试中获得9个A或打破什么什么记录。而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充满自信心,让他和妻子觉得他们将来会在生活中继续取得成功。”

  他也说,他在巫统观察到的两个政治价值观是:第一,一个人要在政治上获得利益或出位,就必须成帮结派,而且他的帮派必须有个老大(godfather)。 第二,不要表现得太能干。例如为增强党的力量而提出新思想或新建议。他只讲领袖喜欢听的话,以博取领袖的欢心。

  对此,马阿洛夫写道:我不知道那样的价值观是否只存在于巫统,或者也存在于其他政党,或普遍存在于马来社会各机构之中?

  再益·依布拉欣认为,马来人是可以成功的,不需要害怕其他种族的竞争,也不需要受保护。也就是说,马来人必须抗拒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马来人可以成功,不必依靠别人的同情。马来人的真正成功应该来自于自己的本事、勤力工作、良好教育、自尊自重,负责任和良好品德。

  马阿洛夫写道:这样的品德要求只是再益·依布拉欣自己的理想,或是马来人原本就具有这样的品性,只是被他们的一些领袖滥权消耗掉了呢?

  又或者,这样的品质实际上也是普世性的?

  马阿洛夫认为,无论答案是什么,再益·依布拉欣所提的这种品质都应该让马来人感到骄傲,从而努力追求实现之。

  我觉得,马阿洛夫的上述结论,正逐渐在新加坡的马来社会中加强。我所认识的许多马来知识分子就非常重视儿女的教育,时时督促孩子们追求卓越。他们自己也相当努力,在各领域中力求上进。这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趋势。祝愿马来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是精通马来语的退休报人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13_002.shtml

屌 -- 有點粗話的MV,點進來表示你可以接受粗話,責任自負,版主不負責看眼鼻耳科的醫藥費




周杰伦的吊-(明志original)

饒舌 (Rapping) 屬於嘻哈文化(Hip Hop)的元素。嘻哈文化本來就是一種美國弱勢黑人的反社會文化,常常雜混著很多粗話。如果以社會學的觀點分析,下階層黑人的語言本來就是這樣。嘻哈文化讓年輕人離開街頭的罪犯,有一個可以發洩自己精力的方式。

hip hop
"Instead of getting into trouble on the streets, teens now had a place to expend their pent-up ener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p_hop

黃兄在台灣六年,台灣又深受日本美國文化影響,所以態度比較開放,可以了解。其實我還蠻喜歡他的率性和直接的性格,這是台客和嘻哈文化的共同點。可是是不是需要用粗口這樣的方式,這個就可以商權。像羅大佑早年雖然也是寫了很多支持弱勢的反社會的歌曲,但是他沒有用粗話。用黃兄的話來說:“學習別人的東西,要懂得過濾。”

但是我還是覺得黃兄還蠻屌的。

13 October 2009

给看表面现象与数据做的决策人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11_003.shtml
为了看远一点
(2009-10-11)

● 吴新慧
慢三拍

为社会为国家,甚至是为个人利益,也许我们都知道要看远一点,但在看远的同时,也要看得细,更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及各阶层市民的期望。这需要从人心角度出发。

上课,总是能得到一些启发。澳洲来的讲员要我们从一个清单中,排列出心目中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主管级人员应具备的十大条件,包括新闻判断、独立思考、题材构思与经营、时间管理、人事管理等等。

  综合大家的选择后,讲员抛了一句:“你们还是很着重新闻管理技能,人的管理技能还是倾向排在较后。”

  的确没有人把人事管理或聆听雇员反馈等技能,列在主理新闻室的前三项。讲员的提醒,让十多个来自新马的学员有所领悟,相视而笑。

  管理错位,往往是矛盾与误解的开始,摩擦不断加剧的苗头。最近在坊间循环的一股情绪,无论是对转售组屋价格及现金溢价在经济低迷中还不断攀升的焦虑,或是对一连几个私人经营的湿巴刹都将转手,成为冷气巴刹或超级市场的不满,或许都归根到怎么管理人们的期望。当国家的经济条件及社会结构已改变,人们对居住与生活的期望更见多元、分化时,主管部门如果还是很技术性或功能性地提出一刀切的行政方案,忽略了新加坡在很多方面已提升到从人心管理民间期望与需要的阶段,从不同管道汇集而来的怨气难免要一再循环。

  建屋局上星期推出“剩余组屋销售计划”,有2132个单位供申请,以增加新组屋供应量来为组屋转售市场降温。当中有不少是在已完全发展的组屋区,包括宏茂桥、红山及金文泰。一对母女日前到大巴窑建屋局中心,母亲指着金文泰剩余组屋说,“靠近大学”,一定很抢手。“宏茂桥和红山也抢手,买房子一定要看远一点,不能只看现在需要。”

  新加坡人“看远一点”的购屋文化,是国家长久以来采取务实及从长而计的治国方针调教出来的。从建国之初,组屋作为简单的栖身之所,到90年代作为资产增值计划的一部分,再到近年因人口老龄化,也被规划为国人养老的“老本钱”,公共住房一直随着国家及社会的演变而与时俱进。然而,这些“与时俱进”的功能,也不断推高了人们买房时的期望。

  为何在推出的剩余组屋中,大多都是四房式组屋,三房式和五房式所剩无几?红山有256个四房式组屋供申请,五房式71个,三房式139个;大巴窑有14个四房式组屋,五房式2个;宏茂桥有141个四房式供申请,五房式49个,三房式29个。

  上述母女,因为知道买房子“要看远一点”,所以“要买就买大的,地点要好的”。买大买好,看中房子增值及日后套现养老或其他用途的价值,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治国方针及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伴随而来的心态,如何还能以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及眼光来调节,要求人们在买房子选地点时,退而求其次?当国家及社会不断推高人们对生活、对养老的要求时,我们是否还能继续以简单化的技术管理方法来化解更需要从人心或同理心来了解及管理的层层期望?

  近日一连几个湿巴刹被一两个超市集团收购,可能转手为冷气巴刹或超市的事件,同样折射了更准确了解及处理市民期望的重要性。超市或湿巴刹的设立,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功能,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冷气是新加坡人上菜市的必然选择,或反过来认为只有湿巴刹能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否则管理和经营上都可能出现误区。毕竟不是所有的菜肉市场都适宜冷气经营,也不是所有年轻上班族只愿意上超市,抗拒有异味的湿巴刹。在判断一种设施或服务有没有市场之前,更需要了解一些现象背后的因素。一些湿巴刹惨淡经营,是否更多是因为经营模式与服务时间无法配合当地居民的需要,尤其当那一区市镇以年轻家庭居多?

  早在1994年,政府宣布逐步为每个新邻区中心建设私人湿巴刹时,相关业者就表示会以现代管理来经营,包括巴刹设施更明亮卫生,服务时间也会延长到晚上七八点等,以符合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当时宣布的这类新一代湿巴刹,就包括将转手给昇菘超市的实龙岗3道巴刹。转眼十多年,这些湿巴刹的业主和摊贩,在管理和经营上是否更得心应手?为何多数的营业时间仍是只到下午?为何近期会出现几个湿巴刹都要转手的现象?能简单的归结于湿巴刹不再有市场吗?

  为社会为国家,甚至是为个人利益,也许我们都知道要看远一点,但在看远的同时,也要看得细,更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及各阶层市民的期望。这需要从人心角度出发,不是单看表面现象与数据。

  (作者是本报采访主任)

谁是张元元?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09_003.shtml
爱国主义
(2009-10-09)

● 曾昭鹏
中国早点-京选视界

  “十一”的国庆高潮已过,但庆典留下的爱国余温还在,中国过去一周多少还沉浸在一片感觉良好的气氛之中。然而远在新加坡,对于中国国庆的关注在民间已被转移至更现实的层面,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以及网民某种情绪的出口。

  这个热闹的话题景观源自一则国庆新闻:来自北京的28岁中国公民张元元,在新加坡留学和就业五年,取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她去年回北京工作,今年报名参与了国庆60周年阅兵女民兵方队训练。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她直接表达了“报效祖国是我最大的心愿”,爱国热情溢于言表。这引起了不少新加坡网民的不满,质疑她对新加坡的忠诚度,而另一方面,她的爱国行为和宣言很自然地让她获得中国网民的有力声援。

  客观来说,张元元没有入籍新加坡,效忠中国无论在法律或道德上都没有错。她主动选择参与自己国家的国庆活动,有充分的正当性。这个举措和一些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或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加坡永久居民,长期认同自己的出生地,关注自己家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热衷参与投票的心态和行为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和网络的传播,让张元元的故事被放大而显得特别高调。

  在不同的位置反思张元元所代表的现象,可看出它不同的象征意义。从新加坡的角度思考,它体现了外来人口对新加坡人产生的心理冲击和生存焦虑;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家的繁荣强盛扭转了一些中国人过去必须离乡背井以谋生发展的无奈命运。适逢国庆,倦鸟归巢的例子更是值得加以宣传,增强国家自信。

  实际上,两者都反映了一种不安全感,只是前者是一种个人情绪,比较明显;后者是一种国家心理,比较隐藏。

  那天在家里看到与张元元有关的电视报道,心里没有特别激动或不满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报道的呈现方式:一个“拿到新加坡‘绿卡’(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证,实为蓝色)”的“海归女孩”,后来“毅然放弃国外工作的优厚待遇,回国加入待遇相差十倍的国企”,今年更“告别舒适的生活,毫不犹豫报名女民兵方队,脱产参加训练”……

  不断强调像张元元这一代80后、90后的中国年轻人牺牲多少、如何爱国,是报道的其中一个主题。负责训练女民兵的教官说:“实践证明这些80后、90后,都是好样的,都是坚强的,是值得信赖的,是有希望的”、“他们的行动确实折射出了当代青年,我们的80后、90后的爱国热情和价值取向”,他们毫无保留的赞誉一时让我对中国年轻人的爱国主义内涵更加好奇。

  中国年轻人的爱国主义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在他们的想象中,为国家奉献,除了参与国庆阅兵,还有什么方式?在这个人员流动自由的年代,他们在走和留之间的权衡,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务实原因的考量,又有多少是无私因素的驱动?对于中国的未来,他们有什么愿景?他们对改善体制有什么建议,又想要帮助解决中国的什么问题?

  这一连串的问题或许有点沉重,但对“爱国”的年轻人来说,这理应是他们不得不承担的思考,可惜在中国较少听到用这样的方式来讨论“爱国”的主题。

  此时想起张元元在受访时提到对中国的“归属感”,表情真实且自然。那一刻,如果我有机会,我想我会问她两个问题,一个是她有没有放弃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权,另一个是阅兵之后,她打算以什么行动延续她报效祖国的热情。

11 October 2009

扁要美指示馬英九放人 美:不是控告是請願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0/1/1splf.html
扁要美指示馬英九放人 美:不是控告是請願
更新日期:2009/10/10 10:35

美國軍事上訴法院今天表示,陳水扁沒有「控告」美國政府,而是向美國政府「陳情請願」,請求美國訴法院下令馬英九總統撤銷對他的無期徒刑判決,並且立即釋放他。(劉芳報導)

位在華府的美國軍事上訴法院於星期二宣布,對陳水扁所提的案子沒有管轄權,所以不予受理。陳水扁到底告美國什麼呢?軍事上訴法院今天表示,陳水扁沒有「控告」,而是向美國「尋求救濟(request relief)」。陳水扁在陳情書中說,他是美國軍政府的代理人,八年總統任內,他其實是美國軍政府在台灣的行政長官,始終服從美國軍政府的旨意,在許多事上接受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的指示。

陳水扁說,在台灣,美國軍政府是最高權力機構,他就是這個最高權力機構的代理人。唯有危急時刻,他才會證實軍政府的存在,而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所以他要求美國軍政府出面干預,保護他。

陳水扁說,他不談台灣的主權,只要求軍事法院責成軍政府做到下列幾件事。第一,承認他的代理人身份;第二,承認他的所作所為都根據這個代理人身份;第三,指示現任的行政長官馬英九撤銷對他的無期徒刑判決,並還他自由。

美國軍事上訴法院表示,國家元首自貶身價,變成占領區的行政長官,法院從來沒看過這種事。

中廣記者劉芳美國華盛頓報導

08 October 2009

【阿穆隆】我的根在草原(蒙古語)




阿穆隆(1984年8月30日-) (Amguulan,蒙語「平安」的意思),暱稱阿穆,一位來自內蒙古草原的音樂才子。自幼在蒙古族文化中生活歷練,吸取了豐富多彩的蒙族音樂的營養。在比較系統地繼承蒙古民族特色音樂文化傳統,如長調,呼麥等的基礎上,又積極探索將民族特色與歐美流行音樂元素進行結合。在流行音樂中,他偏愛和擅長搖滾,流行和R&B曲風。阿穆隆初中起即自組樂隊,擔任主唱和吉他手,積累了豐富而多元化的音樂體驗。高中時,因家境問題被迫輟學,在呼和浩特和北京等地酒吧駐演唱出,以供妹妹查娜繼續學業。期間,也為樂壇知名歌手創作過歌曲,被收入其專輯。2007年阿穆隆參加湖南衛視舉辦的快樂男聲比賽,最終獲得全國第八名的成績。阿穆隆在比賽期間因出色的表現,吸引了大批歌迷,其歌迷群體被稱為「阿童木」。
資料轉载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7%A9%86%E9%9A%86

07 October 2009

社会企业让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03_014.shtml
社会企业让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2009-10-03)

● 游润恬
望远楼

有没有想过当你把一块钱硬币投入捐款箱,这一块钱的寿命有多长?如果募捐者的目的是资助慈善机构买食物给贫困的残疾者吃,它今天把你这一块钱花掉后,没钱的残疾者明天还是会挨饿,这家慈善机构还得继续募捐。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让贫困的残疾者能自己帮自己,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永远依靠热心者的有限捐款和义务服务?

  办法之一是设立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指的是有创意地采用商业手法去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企业。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近年很热的一个词汇。城市规划要讲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的使用须讲求环境和供应的可持续性,就连慈善事业,也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模式。

  根据本地的非盈利机构社会创新园(Social Innovation Park)创办人,也是白沙—榜鹅集选区议员的刘钅梦 琳解释,社会企业既不是纯盈利公司,也不是纯靠善款经营的慈善机构,而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新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子颖解释一般企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谋取盈利,而社会企业却有两个或三个目的。除了首先必须能赚钱以应付基本开销,它同时也必须能改善一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或达到环保甚至保存文化的目的。

  社会企业跟我们常听到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又不太一样。一家负起社会责任的企业,最主要的经营目的还是赚钱,为股东争取最高的回报,然后才考虑其商业活动对顾客、供应商、雇员、社区、环境等的影响,并采取行动去减轻对这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方说一家造纸厂为了生产纸张而大量砍伐树木,然后为减轻对地球的破坏而种植更多树木,这是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而不是单纯为了保护环境。

  世界最大零售集团沃尔玛的主席罗伯森·沃尔顿前晚在环球社会企业创新论坛上赢得社会创新园颁发的社会企业卓越伙伴奖,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带领公司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不仅要使公司的能源需求透过可持续再生能源来满足,并在供应链上实现零浪费的目标,还要销售更多以可持续资源生产的产品。

  至于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则是先锁定一个专注的社会问题,然后设法运用商业模式去创造资源加以解决。

生意头脑加社会良知

  利润是一把双刃剑。慈善团体或非盈利机构都需要借助有效的商业经营模式去赚取利润,才能避免入不敷出,以致面临倒闭的窘境。刘钅梦 琳认为社会企业应设法支付相当于市场水平的薪酬,以吸引能有效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人才为它效劳,并为组织带来更多利润。

  不过,有生意头脑、懂得玩商业技巧的人,也有可能在中饱私囊的同时,造成别人受到剥削或陷入困境。例如NKF基金会前执行理事长杜莱把公众为了帮助肾病患者而捐出的善款来给自己发出高薪,便是一个例子。美国华尔街的银行高管为了得到丰厚的花红而进行风险越来越高的投资,结果拉垮了全球经济,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饱受失业之苦,也是个例子。

  美国近年接连发生的企业丑闻,似乎唤起一小部分商界人员的社会良知。哈佛大学的400多名工商管理硕士生今年六月就在毕业典礼上签署一份宣誓书,承诺要秉持诚信与商业道德来照顾客户、雇员与股东的利益。

  刘钅梦 琳表示她今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最令她感动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一名教授在会上的告白。他有一天在家里看电视时,见到新闻画面上出现几个戴手铐离开华尔街的银行高管,他的五岁女儿就认出了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并天真地问,“爸爸,你在学校教了他们什么?”这个问题令他马上泪流满面,无地自容。

  她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未必会让商界领袖倾巢投入社会企业,但至少会让他们反省要以什么方式领导并塑造社会。

  令她欣慰的是经营社会企业的概念,在本地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几年前成立了由标新局主席杨烈国领导的社会企业委员会,就探讨如何推动本地的社会企业发展。当她在三四年前开始向学校及商界领袖推销社会企业及应用创新的商业手法来改善社会的概念时,大家都还很陌生。现在一些学府已开始在课堂里教导社会企业精神,一些企业也表示有意给予支持。

  负责国大管理学院的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的张子颖副教授,也发现学生对社会企业的兴趣越来越浓烈。这个中心是在两个月前成立,以针对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进行研究,并透过举办论坛等来提高民众对社会企业的认识,同时协助学生进行与社会企业有关的专题作业。

  上学期只有20名商学院学生选择以社会企业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项目,本学期却有80多人。见到越来越多学生想把所学到的商业理论应用来推动可回馈社会的项目,令他感到欣慰。

社会企业的演变

  张子颖说,本地最早期的社会企业是以合作社形式经营。上世纪20年代就曾出现了一种思想浪潮,认为工人或小商贩可能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吃亏,于是有人办起金融合作社,为在主流银行申请不到贷款的低薪工人提供贷款,小商贩也组成生产者合作社,以增加集体讨价还价的话语权。经营超级市场的职总平价合作社,则是工薪阶层消费者合作社的最典型例子,当年成立的目的是要确保工人可以购买到价廉的杂货米粮。职总的合作社现在已扩大服务范围,不只透过平价合作社的超市来向国人销售价格合理的日常用品,也透过旗下的其他合作社为工人提供价廉的保险、托儿服务及职业培训等。

  另一个早期的社会企业是基督教青年会(YMCA)。它是利用经营酒店所赚取的盈利来资助多项丰富青年身心的课程与计划。

  自从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在2003年成立社区关怀企业基金(Comcare Enterprise Fund),并为社会企业提供起步资金以来,本地的社会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冒起。这笔基金至今已资助了71家社会企业。

  张子颖指出本地有百多家社会企业,多数是为需要援手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及就业机会。这是因为社青体部对符合资助条件的社会企业所下的定义相当狭隘,认为只有为弱势群体提供培训及就业机会的机构,才算是社会企业。

  一些例子包括协助残疾者进行职业配对的商联中心(Bizlink Centre)、雇用前囚犯及单亲妈妈的饮食供应公司Ikhlas Holdings、在怡丰城展卖残疾者或患病者制作的手工艺品的Pop & Talent Hub(PaTH)等。

  社青体部的出发点也许没错。刘钅梦 琳说:“给人鱼吃,不如教人捕鱼。弱势群体在学习一技之长或找到工作后,也可靠自己的双手来赚取较稳定的收入,能够照顾自己甚至供养家人。让他们在职场上与一般人接触,也有助于融入主流社会。”

  张子颖已留意到社会企业的形式近年来已变得越来越有新意,而不再局限于协助弱势群体找工作。思想学校(School of Thought)就是一个例子。

会赚钱的社会企业

  老人被子女抛弃;穷人没饭吃;爱之病患者受歧视……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社会问题。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小康家庭的孩子对社会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郭晓韵(32岁)和几名当过教师的朋友就发现本地教育体系所栽培出来的孩子,虽然有很多知识,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周遭的人与事表现冷漠。她们五人于是在2002年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思想学校”的另类补习中心,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思考国内外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协助他们应付‘A’水准会考的理解与写作考试,另一方面也帮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郭晓韵说:“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但却认为周遭的社会问题事不关己。有些学生虽是满腔热忱,当义工到街上募捐时很有成就感,但是他们其实并不理解自己所帮助的慈善组织到底是怎么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在教育学生之后,能激励他们采取行动去回馈社会。”

  家长与学生对“思想学校”补习班的反应非常热烈,学校很快便开始赚钱,于是先后成立了三家子公司以从事其他业务,包括出版两份教育杂志、开餐厅及主办学习之旅。

  “思想学校”是张子颖认为本地最成功和最赚钱的社会企业之一。那它是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它最初是在郭晓韵名下注册的一家独资公司,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充而改成私人有限公司。据她说,扣除开销之后,公司会把盈利先拨入供未来发展业务的储备金,其次是资助慈善事业,如果还有剩余的钱,才用来偿还股东当初投下的资本。

  这所补习学校回馈社会的方式包括利用从补习费赚到的利润来津贴贫困学生的部分补习费,让他们能跟其他学生一起上课。补习中心里还备有简单的茶点,师生可免费享用或自愿把钱投入扑满,捐给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

  在一般人印象中,慈善机构或非盈利组织的职员不是义务效劳就是安于微薄的酬劳,“思想学校”却因经营得当,可以支付职员不错的薪酬,例如教师每小时的酬劳介于60元至100元。

  郭晓韵说:“社会企业必须看准市场需要哪一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只要素质跟市场一样或更好,就有得赚。很幸运的是本地对教育的需求很大。”

社会企业如何出奇制胜?

  张子颖副教授认为社会企业要成功,必须有很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指出本地的餐饮业非常饱和,一般企业都很难做得起来,更何况是雇用前囚犯或精神病患的社会企业。

  “雇用前囚犯的搬家公司却做得很好,也许这和前囚犯力气大有关系吧。”

  刘钅梦 琳也认为社会企业必须懂得善用受益群体的竞争优势,例如失明者的触觉特别敏锐,适合当按摩师。还有坐轮椅的人,建筑公司是不是可以雇用他们来测试无障碍设施?这份工作他们比普通人更能够胜任,所以应该可以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酬劳。”

  她认为创新是社会企业出奇制胜的不可或缺元素。例如应付非洲疟疾问题的最简单做法本是免费分发预防疟疾的药丸,但是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却想出一个一石二鸟的办法,那就是向村子里生产蚊帐的人购买大批蚊帐来分发给村民,当生产蚊帐的人为应付订单而雇用更多村民时,村里的经济水平也获得提升。
两项社会企业论坛

  十月是关心社会企业者热闹的月份,由业者组成的社会企业协会(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ion)将在本月成立。月初和月底也分别有两场大型论坛,邀得海内外的社会企业家、商界领袖及公务员分享对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创新的心得。

*环球社会企业创新论坛(Global Social Innovators Forum)
日期:10月1日至3日,今天开放让公众免付费参加
地点:启汇园(Fusionopolis)
主办机构:社会创新园(Social Innovation Park)

*社会企业名人论坛(Social Icon)
日期:10月23日
地点:新加坡管理大学
主办机构:连氏社会企业创新研究中心 

社论:五百万人之后

http://www.zaobao.com/yl/sl090930_001.shtml
五百万人之后
(2009-09-30)

社论
2009年9月30日

新加坡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新加坡总人口已经达到499万人,去年同比增加了3.1%。与2000年总人口403万相比,短短的九年间增添了近百万人。

  在不到十年里平添四分之一的人口,当然不可能依靠原有人口的自然生育率达成。从数据可以看出,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的公民有320万人、永久居民53万人、非居民125万人。换句话说,外来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25%强。

  政府曾经在2007年2月宣布,在对新加坡发展概念总蓝图进行中期检讨后,以650万人口为依据,为新加坡未来四五十年的土地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规划,以应付人口增长及各经济领域发展的需要。

  在这项宣布引发社会议论后,当局澄清说650万并非一个既定的人口目标,而是规划的依据。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一次发言中则指出,新加坡面积不足,理想人口应介于500万至550万人之间。从近十年的人口增长趋势观察,新加坡总人口已经趋近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准。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新加坡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发展经济的弱点,而人口总量不足,是新加坡无法建立一个活泼成熟的内需市场的关键。大量外来人口所支撑起来的新增消费量,在给本地商家创造新商机的同时,也让市面显得更有活力。

  毋庸讳言,外来人口的急剧涌入,尤其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猛增,对于市场的供求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带来剧烈的变化。以公共交通为例子,不但上班族感受到每日上下班尖峰时段的巴士、地铁拥挤不堪,连周末出行也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状况。

  其他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面的变化,都让人感到生活空间紧缩的压力,小贩中心的人龙变得更长,诊疗所的等候时间变得更久……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组屋在内的房地产价格一再飙升,不少国人相信与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无关系。组屋的供求关系到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基本国策,因而也会对社会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统计局的另一个重要数据,意味着外来人口政策将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加坡平均生育率只有1.28,远不到2.1的人口替代率。但是政府已经明确地表示,将调节移民流入的速度,让社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人口变化的影响。

  由于影响广泛,外来人口问题的公共讨论一时还无法摆脱情绪化的干扰,新加坡因而更需要充足的证据来作为取舍的判断标准。同样面对引入外来人口问题的澳洲,就积极为政策的制定与辩论寻求客观的依据。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从1990年代起开始研究一套计算模式,来分析人口变化所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模式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增加以及起速度将如何影响生态环境、水与空气质量、能源供应、住房、交通、医疗等。

  根据CSIRO的人口永续性研究模式,澳洲经济在2010年可支撑5000万人口,但是模式并没有做出政策建议,只是作为施政参考,因为最后的取舍必须是一个全民的政治抉择。

  新加坡发展概念总蓝图以650万人口为依据的规划,或许可以借鉴澳洲的做法,社会只有充分掌握人口增长的长期影响,才可以在不受情绪干扰的情况下理智地做出选择。

03 October 2009

倒带 蔡依林




我第一次在電視劇「求婚事務所」聽到這首歌曲,我還以為是徐若瑄唱的,後來才知道是jolin唱的。過後看了蔡依林和周杰倫兩個人的MV,都覺得這首歌曲沒有被發揮的最好。現在這個版本感覺chorus部份都很弱,有點有氣沒力的感覺。我覺得到後面應該是越來越有張力才對。如果讓我來製作這首歌曲,我會把tempo(速度)再加快一點,把它作成sentimental rock的味道,把rock的味道再加強一點。這首歌不應該這樣弱,它其實內涵有更多的爆發力,可以從chorus引爆出來。

02 October 2009

超級星光大道 不插電演唱淘汰賽 楊宗緯-聽說愛情回來過-清晰版 070601




第一次聽到這個版本的是和馬妞和kitty在太魯閣,整個人被震攝住了。個人覺得楊宗緯場這首歌感情濃烈,有把歌曲的深層的部份嘗下去。

30 September 2009

长寿的意义何在?在新加坡。。。

http://www.zaobao.com/yl/yl090926_007.shtml
活到老做到老,为哪桩?
(2009-09-26)
● 沈裕尼

  当一个人因为经济的需要,或因为“闲”不下来继续工作到70岁,那么,长寿的意义何在?

  在“如果还有能力,应该工作到70岁”(见《联合早报》9曰17日)的报道中,主管人口老龄化事务的部长林文兴指出:人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就业生涯设限,有能力者应尽量继续工作到70岁。

  林部长认为,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当中有不少年过60岁的年长者仍保持健康强壮体魄,有条件继续工作,所以劳资政各方应该尽所能帮助他们留在工作队伍。

  对于新加坡人是否能接受工作到70岁才退休的问题,林部长认为观念需要时间改变,他相信人们能慢慢接受这样的观念转变。林部长举例他们在80年代提出把退休年龄从55岁推迟到60岁时,被工会会员严厉斥责;到了90年代,反而是工友来找他们,要求他代表工友提出让年长者继续受雇的建议。因此部长认为:人们的观念已有所改变。

  林部长强调,“工作到70岁”并不影响即将在2012年生效的(继续雇用达62岁法定退休年龄的雇员的)重新雇用年长员工法令。因为在这之后,以国家的考虑出发,要往70岁这个年龄去看。笔者看完这则报道后,一种无名的“悲哀”涌上心头。

长寿的意义何在? 

  以前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今天看来是:活到老、做到老。我很感慨:活到老、做到老,到底为哪桩?如果这是未来绝大部分国人晚年的生活“写照”,那么,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因为经济的需要,或因为“闲”不下来继续工作到70岁,那么,长寿的意义何在?

  林文兴部长认为要国人接受工作到70岁的这一“观念”需要“时间”慢慢来改变,笔者并不以为然;工友从反对推迟工作退休年龄到主动建议延长受雇这一“观念”的转变,和“时间”的长短一点也扯不上关系;工友“观念”的转变并非出自时间的推移,而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人口结构、家庭模式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变化所导致的。工友的这种观念的转变是非常无奈的。

  今天,养儿已经不能防老,而生活费与医药费日益高涨,国人对晚年的生活完全没有信心;因此,唯有继续工作,生活才会有保障。

  众所周知,新加坡和许多的发达国家一样面对人口生育率下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新加坡人口的出生率一直无法达到替代水平所需的2.1,导致劳动力人口的不足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不得不双管其下,大量的引进新移民来增加人口、大量的引进外劳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由于这两年来因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衰退,许多国人在面对裁员、减薪等生活与工作压力下,对政府的这两项政策颇有怨言。

  为了解决人口年龄老化所带来的家庭与社会负担,以及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推迟工作退休年龄是一种“善用”人力资源的好方法;并且“一举两得”:一、老年人经济独立,可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并舒缓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隐忧;二、减少依赖外劳,填补劳动市场的空缺。老年人虽没有年轻人的干劲十足,但所累积的数十年工作经验却是公司宝贵的“资产”。

剩下多少“黄金年华”?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条没有回头的“不归路”;经济不进则退,而经济衰退的代价是新加坡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小国所承担不起的。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瑞生表示,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新加坡要领先对手,就必须比他们更便宜,比对方好,还要比对方快(见《联合早报》8月31日);因此,国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提升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保持优势。我们于是只好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追赶、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我们的工作退休年龄因而也不断地一再被推迟。

  工作到70岁,人生还能剩下多少“黄金年华”?

作者在小型企业担任私人秘书

如何计算幸福?

http://www.zaobao.com/yl/yl090926_002.shtml
如何计算幸福?
(2009-09-26)

● 叶鹏飞
听语轩

  采用传统的GDP计算方式,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准在几十年间是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5万1142美元(约7万2300新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是1960年的42倍,目前排全球第四位。然而,英国“新经济基金”8月4日公布的最新《幸福星球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排名,新加坡却以48.2分位列第49。

经历了全球金融海啸整一年多的黑暗日子后,世界经济似乎重现曙光。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八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至52.9点,远高于七月份的48.9点。美国PMI指数连续19个月收缩之后重回50点以上,意味着制造业正在扩张。欧洲同时也出现类似的复苏势头。

  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乐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9月7日发布的报告就认为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未来几年的经济复苏力度,要拉动全球经济回到危机前增长轨道的可能性很低。UNCTAD秘书长苏巴猜说:“我们没看到什么实质性反弹,基本经济要素也没出现增强迹象。”

  就算世界经济真的出现复苏绿芽,对许多人的命运可能也没有太大意义。《纽约时报》周二的报道说,虽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衰退期,失业率却高居9.7%,而且未来几个月仍将继续攀升。报道说:“对于数百万户在失业及催命账单阴影下的家庭,传统经济数据所传递的好消息,显得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

  普罗大众感受不到经济复苏的春意,或许跟传统的经济气象预报失准不无关系。法国总统萨科齐周一在巴黎发表演说时称:“一个重大革命正等着我们。多年来,人们都认为金融业是强大的财富创造者,但是大家已发现金融业积累了太多的风险,差点令全球陷入灾难。今次金融危机迫使我们研究其他模式。”

  萨科齐去年二月邀请包括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国际专家成立了“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国际委员会”专家组,研究衡量经济表现的新方法,把国民快乐指数、生活水平及环境等因素包括在内,以改革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萨科齐表示法国将采纳专家组呈交的改革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

GDP以外的因素

  这份报告指出,人均GDP并不能说明谁得到了生产出来的东西。以美国为例,美国GDP过去30年不断增长,但有一半的美国人收入不是停滞不前便是下跌。换句话说,人均GDP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品质——财富集中或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不平等后果。

  《纽约时报》引述专家组成员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话说:“你采用什么衡量方式决定了你的作为。如果你不衡量正确的事情,就不会做正确的事情。”

  斯蒂格利茨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也重申这个理念:“在追求更高的GDP过程中,我们最终可能会使社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多数公民的生活状况恶化。”

  专家组因此提议在衡量经济增长时加入公民幸福指数,并在报告中主张淡化GDP及引入“国民幸福总值”,以全面衡量增长。斯蒂格利茨说:“GDP本来只是用来计算经济活动,但越来越多人却将之用作计算社会福祉水平,这不是原意。”

  报告建议计算家庭收入、财富及消费,比计算经济活动生产总值,更能反映物质生活质素,一些非市场活动(诸如清洗家居等),以及个人消闲、社交生活、个人负债等因素,亦应被计算在内。此外,收入及财富分布;教育及医疗政策普及度;国家是否过度耗用经济财富及破坏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

  国民幸福指数并非象牙塔里的概念游戏,号称“全球最快乐国家”的不丹,也采用“国民总快乐度”作为施政参考。按照新的计算法,假设两国的GDP相同,工时短的国家的生活指数,将比工时长的国家的生活指数高。

  采用传统的GDP计算方式,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准在几十年间是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5万1142美元(约7万2300新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是1960年的42倍,目前排全球第四位。然而,英国“新经济基金”8月4日公布的最新《幸福星球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排名,新加坡却以48.2分位列第49,领先韩国(68)和日本(75),但输给菲律宾(14)、印尼(16)、寮国(19)、中国(20)、马来西亚(33)、印度(35)及泰国(41)。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4万3000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23%的美国,竟排在第114位。

  英国社会心理学者怀特(Adrian G. White)根据人们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所做的2006年全球调查排名,新加坡是排在53位。《幸福星球报告》是以预期寿命、公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及获得幸福所留下的污染痕迹为衡量标准,而主观幸福感纯粹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仔细观察,其实并不难理解其中的道理。经济增长应该是人民获取幸福生活的手段,可是就如马克思“异化”理论所分析,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却被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所奴役,经济活动喧宾夺主,成了最终的目的。虽然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高,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只要看看上班日中央高速公路上夜间爬行的车龙(公路电子收费闸门运作到晚上10时30分),以及每晚地铁里挤满着面无表情的下班者,便可一窥究竟。

  当时间和精力都耗在工作上,而生活的负担如车贷、房贷却日益加重,不但一般人的幸福感下滑,连人类本能的自我繁殖也随之丧失。新加坡2008年的出生率只有1.28,30%的国人选择终身单身,似乎都可以从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变快变重寻找到病源。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只会让问题雪上加霜。

  斯蒂格利茨表示,美国决策者一味注重经济增长,使得他们误以为所制定的金融政策具备道德性,因无限制地让金融机构发放房贷,最后导致消费者债台高筑,并在泡沫破灭后痛苦万分。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界关于“超越GDP”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也开始对“幸福指数”进行研究,英国还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一并考虑社会、环境代价和自然资本;日本则采用另一种更强调文化面因素的“国民幸福总值”……计算幸福,也可以有别的方式。

转载自联合早报

世界新经济秩序掀开帷幕

http://www.zaobao.com/yl/sl090928_001.shtml
世界新经济秩序掀开帷幕
(2009-09-28)

社论 2009年9月28日

  如果没有一年前全面爆发的世界金融海啸,人们就很难想象,20国集团(G20)能在这次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峰会上,为世界新经济秩序的诞生拉开帷幕。说来也很凑巧,G20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现时,也正是金融局势动荡的时刻,虽然那时受影响的主要是亚洲国家。这充分说明,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因素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巨大无比的力量。

  美国白宫上星期四晚上发布的声明说:“今天,各国领袖核准20国集团成为商讨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这决定将为需要建立更稳固和更平衡的环球经济、改革金融体系,以及改善最贫困人民生活的国家,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声明虽然还不至于宣判八大工业国集团(G8)的死刑,但已明显宣告,从今往后,在世界经济课题的发言权上,G20已取而代之。

  过去30多年来,全球经济事务一向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大西方工业国(G7)的禁脔,后来加入了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G8)。金融海啸后,八国集团成员,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清楚的意识到,如果不纳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大国,它们将无法有效地应对世界经济所出现的危机,任何解决方案都需要新兴大国的参与才行。

  金融海啸后,G20的地位其实早已悄然提升,从当初的财长会议变成政府领袖峰会。随着这次的定位,它也确立了主导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角色。但是,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以及建立新经济秩序,G20能否很有效的达致共识,制定各种改革和振兴方案,却还是个未知数。主要原因是,这个等于是G8在经济层面上变大一倍有余的集团,其组成现在已经更加复杂,既有东西之别,又有南北隔阂,虽然同属大国,发达的与发展中的在经济利益上却矛盾重重,殊难协调。

  可以说,把大家拉在一起的是经济问题,但是,成员国却分别占据了问题的两端,或者说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各有各的诉求和考量,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成员国之间的博弈,将会更加复杂多端。其中,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就非常突出,而两者也正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博弈。

  美国强调的,是要纠正世界经济发展失衡,意思是像中国这样的高储蓄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必须大力扩大内需;中国则把矛头指向美国的金融责任和贸易保护主义,并指出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本质上,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像这样的南辕北辙,各有各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要磨合恐怕还需要很大的功夫。

  其次,虽然G20取代了G8,工业国和新兴大国的经济代表权先得更加平衡,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大国俱乐部,众多亚非拉小国的声音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东南亚而言,人口大国印尼的加入固然令人欣慰,然而,若亚细安也以一个区域组织加入,就像欧盟作为一个成员一样,则其代表性就会显得更强。世界期待的不是另一个主宰世界经济的大国俱乐部,而是一个真正有代表性且能维护自由贸易,保护弱小国家利益的G20。

转载自联合早报

27 September 2009

How it feels to have a stroke 你腦內的兩個世界




從神經科學分析的角度,談宗教經驗
Religion experience from a Neuro-scientist point of view

===================
How it feels to have a stroke

Neuroanatomist Jill Bolte Taylor had an opportunity few brain scientists would wish for: One morning, she realized she was having a massive stroke. As it happened -- as she felt her brain functions slip away one by one, speech, movement, understanding -- she studied and remembered every moment. This is a powerful story about how our brains define us and connect us to the world and to one another.

extracted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yjU8fzEYU

你腦內的兩個世界

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因為哥哥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症,日後決定投入研究人類腦部科學。吉兒神 為一位腦神經學家居然親身經歷過一次腦中風。在1996年10月10 號,吉兒在睡醒的那一刻發現自己的腦部出現了問題。一根血管在她的左腦破裂,並且在中 風後的四個鐘頭內,看著自己的腦功能徹底退化。這段演講吉兒用生動的演講來講述她整個 中風過程。

資料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PDyTx-o8

生活在雲山間 Living in the gorge




在不同時間拍攝宿舍外的風景,感謝這因緣。分享。

Singapore Marina Barrage 新加坡滨海堤坝




Singapore Marina Barrage in Dicovery Channel 探索频道:新加坡滨海堤坝
http://clang13.multiply.com/reviews/item/16

我看藝術博物館和滨海堤坝
http://clang13.multiply.com/links/item/100/100

26 September 2009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日語:嫌われ松子の一生,英語:Memories of Matsuko)

Rating:★★★★★
Category:Movies
Genre: Foreign

龍洋一:神既是愛。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這句話吸引,視線卻怎麼都無法離開這句話。

神父:神就是愛。

龍洋一:告訴我那一句話的意義。告訴我,請告訴我......

神父:你發自內心很恨過誰嗎?你能夠為你恨的人祈禱嗎?

龍洋一:做不到

神父:這樣即可。人的心是脆弱的,是不能做到為了憎恨的敵人而祈禱的。但是如果依靠神的力量,是能夠做到的。原諒無法原諒的人,並且去愛,那就是神的愛。

龍洋一:原諒無法原諒的人,並且愛他.........松子就是我的神。

==============
川尻笙:人的價值,並不是從別人那裡的到什麼,而是為別人做了什麼......

龍洋一曾經說松子姑姑是自己的神,但是她最後還這麼沒用。把這麼不幸的人當作神....我不清楚神究竟是什麼,也沒有想過。但是如果這世界上有神.....像姑姑這樣給人帶來歡笑,讓人打起精神,去愛別人;但是自己總是傷痕累累,孤獨,一點都不時髦。

神如果是這樣遲鈍的人,我覺得,即使相信這樣的神也不錯。

24 September 2009

Michael Jackson Tribute - Stockholm. July 8, 2009




These are two performances made at Segels Torg and the Central Station (a third installment is planned to happen at Stureplan at 23.00 tonight).

The dance collective Bounce came up with the idea and invited the public to a short choreographed session before hitting the streets.

Words and video from Pierre Wikberg
extracted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1KOcBYGjM

A flash mob (or flashmob) is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who assemble suddenly in a public place, perform an unusual action for a brief time, then quickly disperse. The term flash mob is generally applied only to gatherings organized via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media, or viral emails. The term is generally not applied to events organized by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r as publicity stunt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ash_mob

快闪党(Flash mob,也叫快闪族)是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透過互聯網或手提電話簡訊相約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集合,然後一起做出一些特定的動作(例如拍手掌、叫口號等,一般是不犯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又在短時間內若無其事般急速消失。這種行為被稱為「快閃行動」,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又有聪明暴民(Smart Mobs)、快闪暴走族、聪明行动帮等稱呼。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AB%E9%97%AA%E6%97%8F

16 September 2009

Rated M18 in Singapore 新加坡解禁的短片





SINGAPORE : The government has lifted a four-year ban on the film "Singapore Rebel".

The film, about Singapore Democratic Party chief Chee Soon Juan, is now rated M18, which allows those above 18 years old to view it.

It is the first political film to be allowed since the Films Act was amended in March.

This follows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Political Film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to assess if such films are suitable for public viewing.

Even though the film was banned in 2005, "Singapore Rebel" has been extensively viewed by about half a million people online, according to its filmmaker Martyn See.

In May this year, Martyn resubmitted the film to the Board of Film Censors for vetting.

The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 said on Friday that the Board of Film Censors had referred the film to the Political Film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PFCC) for advice on whether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arty political film under the Films Act.

And after reviewing the film, the committee said "Singapore Rebel" is a documentary and not a party political film.

Amy Chua, chairman, Board of Film Censors, said: "The government has amended the Films Act to allow for more types of party political films that do not dramatise and/or present a distorted picture, as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move to further liberalise and expand the space for greater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applicant (Martyn See) has requested that his film be assessed as a documentary without any animation and composed wholly of an accurate account depicting actual events, persons or situations.

"The PFCC had assessed that the film would fall under the statutory exclusion set out in section 2(3)(e) of the Films Act."

It is the first film to be assessed and allowed by the new committee.

While the man behind the film has welcomed the move, he still has mixed feelings about the lifting of the ban.

Martyn said: "First of all, it is symbolic. Symbolic because it has been watched by half a million people on YouTube and Google Video for the last four years.

"In that sense, I am not too elated about it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good step forward in the sense that other future film makers who want to attempt to do the same kind of films will know where the boundaries are."

Martyn has no plans to screen the film any time soon. But he is hoping that his other film, "Zahari's 17 Years", about former political detainee Said Zahari, will get the green light as well. - CNA/ms

extracted from Channel News Asia Site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cna/cgi-bin/search/search_7days.pl?status=&search=Singapore%2520Rebel&id=1004351


《新加坡反叛者》影片解禁

(2009-09-12)
● 叶鹏飞

  电影检查局昨天决定对独立影片制作人施忠明所摄制的影片Singapore Rebel(《新加坡反叛者》)解禁,把它归类为M18级影片,并加注“成人内容”的忠告。

  被归类为M18的影片,将能够在本地公开放映,但是观众必须年满18岁才能入场观看。

  据媒体发展管理局宣布,电检局是在把《新加坡反叛者》送交政治影片咨询委员会(Political Film Consultative Committee)审查之后,根据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对这部介绍新加坡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政治遭遇的影片解禁。

  这个委员会在提出意见之前,必须认定《新加坡反叛者》是否是一部政党政治影片,须受到影片法令管制。它在审查后认定《新加坡反叛者》是今年三月修订后的影片法令第2(3)条e节所定义的纪录片,因此不应视为受禁止的政党政治影片。

  《新加坡反叛者》片长26分钟,成了政府修订影片法令,放宽对政治影片的管制之后,第一部送交政治影片咨询委员会审查,并获得解禁的影片。人民行动党青年团的宣传影片“For I Am A Singaporean”,也已送交这个委员会审查。

  施忠明(Martyn See)昨天也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到这部影片被解禁的消息。

  他说:“经过了四年半,政府终于在今天解除了对《新加坡反叛者》的禁令。”

  他回忆说,这部影片是在2005年4月被禁,他随后经历了警方长达15个月的调查,在对他发出“严重警告”之后,警方并没把他提控上法庭。

  施忠明透露他是在影片法令于今年三月修订后,于5月29日重新把影片提交审查。而他的另一部类似影片《赛扎哈里的17年》(Zahari’s 17 Years)仍然被禁,而且只有部长才有解禁的权力。赛扎哈里曾是本地的一名政治犯,被监禁长达17年。

  有网民在施忠明的博客上留言,指《新加坡反叛者》被解禁已毫无意义,因为已有许多人在互联网上观看了这部影片。

  施忠明是在2005年1月为《新加坡反叛者》报名参加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短片竞赛,虽然没入围,但按照电影节的惯例,它原有机会在影穗节上放映。但是,因这部短片的主角是政治人物,被当局视为内容涉及政党政治的影片,在当局于同年三月对他发出警告后,决定退出。然而,他却在同年四月把影片送到美国、纽西兰和马来西亚参加人权电影节。电影检查局随后向警方报案,开始了15个月的调查。

  警方经过彻底调查及征求总检察署的意见后,于2006年8月决定向施忠明发出警告,而没援引影片法令中关于制作政党政治影片的条文提控他。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sp/sp090912_019.shtml

《赛扎哈里的17年》(Zahari’s 17 Yea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aLaeDN4t2U

15 September 2009

The Serenity Prayer‧寧靜禱文

上主,力不能挽者,求我泰然處之。

力能挽者,求賞我毅然為止。

孰此孰彼,求賞我智慧以明辨之。

阿門。

──雷茵霍爾德‧布尼爾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Amen.

-- Reinhold Niebuhr

 

(攝於台灣花蓮吉安介仁,photo taken in Hualien, Taiwan)

11 September 2009

Chairlift - Bruises (2008 commercial song for 4th generation iPod Nano)




Bruises by Chairlift
From their album "Does You Inspire You."

I tried to do handstands for you
I tried to do headstands for you
Everytime I fell you on yeah everytime I fell
I tried to do handstands for you
But everytime I fell for you
I'm permanently black and blue, permanently blue for you

I tried to do handstands for you
I tried to do headstands for you
Everytime I fell on you yeah everytime I fell
I tried to do handstands but everytime I fell for you
I'm permanently black and blue, permanently blue for

You-ooo etc...
For you-ooo etc...
So black and blue-oooo etc...
For you-ooo etc...

I grabbed some frozen strawberries so I could ice your bruisy knees
But frozen things they all unfreeze and now I taste like
All those frozen strawberries I used to chill your bruisy knees,
Hot July ain't good to me
I'm pink and black and blue

I got bruises on my knees for you
And grass stains on my knees for you
Got holes in my new jeans for you
Got pink and black and blue

Got bruises on my knees for you
And grass stains on my knees for you
Got holes in my new jeans for you
Got pink and black and blue for

You-ooo etc...
For you-ooo etc....
So black and blue-ooo etc...
For you-oooo etc....

Do-doo-do-do-do


=================
這幾天太太介紹了陳奕迅的歌,還有其他包括這首歌給我。然後,我漸漸發現他為什麼會嫁給我──他就是愛非主流的...怪咖

10 September 2009

蔡健雅 紀念 - 080830 沈春華Life秀




蔡健雅 - 紀念
作詞:姚謙 / 作曲:Tanya Chua / 編曲:Adam Lee

想念變成一條線 在時間裡面蔓延 長得可以把世界切成了兩個面
他在春天那一邊 妳的秋天剛落葉 剛落葉

如果從此不見面 讓你憑記憶想念 本來這段愛情可以記得很完美
他的樣子已改變 有新伴侶的氣味 的氣味

那一瞬間 妳終於發現 那曾深愛過的人 (嗯)~~
早在告別的 那天 已消失在這個世界

也許那一次見面 是生命給妳機會 了解愛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
只是渴望會改變 他的愛已經不見 已不見

那一瞬間 妳終於發現 那曾深愛過的人 (嗯)~~
早在告別的 那天 已消失在這個世界

那一瞬間 妳終於發現 心中的愛和思念 (念)~~
都只是屬於 自己
曾經擁有過 曾經擁有過 曾經擁有過 的記念
=================
我們一般是講唱歌有感情投入,我們是說:
有身體的歌唱

追 (電影版) 張國榮 電影《金枝玉葉》Zhui - Leslie Cheung




張國榮 - 追
作詞:林夕 / 作曲:李迪文 / 編曲:George Leong

這一生 也在進取這分鐘 卻掛念誰
我會說 是唯獨你不可失去

好風光 似幻似虛 說明人生樂趣
我會說 為情為愛 仍然是對

誰比你重要 成功了敗了也完全無重要
誰比你重要 狂風與暴雨都因你燃燒

一追再追 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 原來多麼可笑 你是真正目標
一追再追 追蹤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 原來早不缺少 ha...
有了你 即使平凡卻最重要

好光陰 縱沒太多一分鐘 那又如何
會與你 共同渡過 都不枉過

瘋戀多 錯誤更多 如能從新做過
我會說 願能為你 提前做錯

誰比你重要 成功了敗了也完全無重要
誰比你重要 狂風與暴雨都因你燃燒

一追再追 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 原來多麼可笑 你是真正目標
一追再追 追蹤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 原來早不缺少 Oh...
有了你 即使平凡卻最重要

只得你會叫我彷彿人群裡最重要

有了你 即使沈睡了 也在笑

==============
張國榮這首“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
剛發現主唱張國榮、作詞林夕和作曲李迪文三位有才華的男性,據說都是同性或者雙性戀者。其實異性戀、同性或者雙性戀者,只要能夠堅守愛情就好了。不是嗎?

09 September 2009

我只知道,我有一個潛意識,你有一個潛意識,我們在同一個房間一起相處,所以,催眠是必然的。對於即將發生的一切,我很好奇,但到底會發生什麼,我什麼都不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但這很有效。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 艾瑞克森深深地懂得,意識或頭腦中沒有答案,如果他問頭腦“我該怎麼辦”,那麼他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當他問自己更深的內在的潛意識時,潛意識總能告訴他答案。 轉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sky-light/article?mid=1219&next=1217&l=f&fid=44

Singapore You Are Not My Country by Alfian Sa'at

http://blog.gerek.org/2003/08/singapore-you-are-not-my-country-for.php
SINGAPORE YOU ARE NOT MY COUNTRY (FOR NOORA)
Alfian Sa'at

Singapore you are not my country.
Singapore you are not a country at all.
You are surprising Singapore, statistics-starved Singapore, soulful Singapore of tourist brochures in Japanese and hourglass kebayas.
You protest, but without picketing, without rioting, without Catherine Lim,
but through your loudspeaker media,
through the hypnotic eyeballs of your newscasters,
and that weather woman who I swear is working voodoo on my teevee screen.

Singapore, what are these lawsuits in my mailbox?
There are so many sheaves,
I should have tipped the postman.
Singapore, I assert, you are not a country at all.
Do not raise your voice against me,
I am not afraid of your anthem although the lyrics are still bleeding from the bark of my sapless heart.
Not because I sang them pigtailed pinnafored breakfasted chalkshoed in school
But because I used to watch telly till they ran out of shows.
Do not invite me to the podium and tell me to address you properly.
I am allergic to microphones and men in egosuits and pubicwigs.
And I am not a political martyr,
I am a patriot who has lost his country and virginity.
Do not wave a cane at me for vandalising your propaganda with technicolour harangues,
Red Nadim semen white Mahsuri menses the colourful language of my eloquent generation.
Your words are like walls on which truth is graffiti.
This has become an island of walls.
Asylum walls, factory walls, school walls, the walls of the midnight Istana.
If I am paranoid I have learnt it from you,
O my delicate orchid stalk Singapore,
Always thirsty for water,
spooked by armed archipelagoes,
always gasping for airspace,
always running to keep ahead,
running away from yourself.
Singapore why do you wail that way, demanding my IC?
Singapore stop yelling and calling me names.
How dare you call me a chauvinist,
an opposition party,
a liar,
a traitor,
a mendicant professor,
a Marxist homosexual communist
pornography banned literature chewing gum liberty smuggler? How can you say I do not believe in The Free Press autopsies flogging mudslinging bankruptcy
which are the five pillars of Justice?
And how can you call yourself a country,
you terrible hallucination of highways and cranes and condominiums ten minutes drive from the MRT?

Tell that to the battered housewife who thinks happiness lies at the end of a Toto Queue.
Tell that to the tourist guide whose fillings are pewter whose feelings are iron
whose courtesy is gold whose speech is silver
whose handshake is a lethal yank at the jackpot machine.
Tell that to my imam who thinks we are all going to hell.
Tell that to the chao ah beng who has seven stitches a broken collarbone and three dead comrades
but who will not hesitate from thrusting his tiger ribcage into another fight because the lanterns of his lungs have caught their own fire and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Tell that to the yuppie who sits in meat-markets disguised as pubs, listening to Kenny G disguised as jazz on handphone disguised as conversation and loneliness disguised as a jukebox.
Tell that to all those exiles whose names are forgotten but who leave behind a bad taste in the thoughtful mouth,
reminding us that the flapping sunned linen shelters a whiff of chloroform.
Tell that to Town Council men who feed pigeons with crumbs of arsenic.
Tell that to Natra Hertogh a.k.a Maria who proved to us that blood spilled was thicker than water shed as she was caught pining under a stone angel in the nunnery for her husband.
Tell that to Ah Meng, who bore six hairy bastards for our nation.
Tell that to Lee Kuan Yew's squint.
Tell that to Josef Ng, who shaves my infant head amidst a shower of one-cent coins, and both of us are pure again.
Tell that to my Warrant Officer who knew I was faking.
Tell that to the unemployed man who drinks cigarettes smokes tattoos watches peanuts unself-conscious of his gut belch debts and wife having an affair with the Salesman of Nervous Breakdowns.
Tell that to our Maya Angelou's who are screeching like witches United Nations-style poems populated by Cheena Babi Bayee Tonchet Melayu Malas Keling Geragok Mat Salleh.
Tell that to the fakirs of civil obedience, whose headphones are pounding the hooving basslines of Damyata Damyata Damyata.
Tell that to the statue of Li Po at Marina Park.
Tell that to the performance artists who need licences like drivers and doctors and dogs when all they really need is just three percent of your love.
Tell that to the innocent faggot looking for kicks on a Sunday evening to end up sucking the bit-hard pistol-muzzle of the CID, ensnared no less by his weakness for pretty boys naked out of uniform.
Tell that to the caretaker of the grave of Radin Mas.
Tell that to Chee Soon Juan's smirk.
Tell that to the pawns of The Upgrading Empire who penetrate their phalluses into heartlands to plant Lego cineplexes Tupperware playgrounds suicidal balconies carnal parks of cardboard and condoms and before we know it we are a colony once again.
Tell that to Malaysia whose Desaru is our spittoon whose TV2 is our amusement whose Bumiputras are our threat whose outrage is our greater outrage whose turtles are weeping blind in the roaring daylight of our cameras.
Tell that to the old poets who have seen this piece of land slip their metaphors each passing year from bumboats to debris to sanitation projects to drowning attempts to barbed neon water weeds on a river with no reflections a long way off from the sea.

O Singapore your fair shores your garlands your GNP.
You are not a country you are a construction from spare parts.
You are not a campaign you are last year's posters.
You are not culture you are poems on the MRT.
You are not a song you are part swear word part lullaby.
You are not Paradise you are an island with pythons.

Singapore I am on trial.
These are the whites of my eyes and the reds of my wrists.
These are the deranged stars of my schizophrenia.
This is the milk latex gummy moon of my sedated smile.
I have lost a country to images, it is as simple as that.
Singapore you have a name on a map but no maps to your name.
This will not do; we must stand aside and let the Lion crash through a madness of cymbals back to that dark jungle heart when eyes were still embers waiting for a crownless Prince of Palembang.

張懸-並不




张悬(1981年5月30日-),本名焦安溥,歌手。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及中华民国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焦仁和之女。曾经和唱片公司签下合约,但因唱片公司问题而未发行专辑。之后在台北各大live house演唱,渐渐打开知名度,2006年6月9日终于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前地下乐团Mango Runs女主唱,2008年跟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乐团Algae,再度担任女主唱。

01 September 2009

H1N1是外星人帶來的?




傳外星人寶寶逃進墨西哥城!H1N1是《X檔案》真實版?(2009/09/01 10:3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墨西哥農場的「外星人寶寶」事件出現新的目擊證人,該農場的一位工作人員站出來堅稱,他曾親眼看見另外一個外星人從位於墨西哥Metepec地區的農場中飛快地逃走。36歲的弗朗西斯科‧加西亞表示,「我看到了第二個活著的外星人!它是個小矮人,身高只有大約70公分。我親眼看到『他』爬過農場的大門,飛快地逃走了。」

上周,德國《圖片報》爆料指出,2007年5月在墨西哥一座農場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仍然活著的外星人寶寶。那個被捕鼠器捉到的外星人寶寶,後來遭到農場工作人員的「毒手」,被活活淹死了。它的屍體被製作成標本,並進行了各種分析實驗。

不明飛行物專家認為是外星人的機率很高;而其他的科學家更願意相信它是地球上一種未知生物。到目前為止,所有的DNA檢測還沒有得出確切的結果。為了獲取更多訊息,《圖片報》還派出記者米歇爾‧萊姆克前往事發地進行採訪。看到外星人寶寶的標本後,萊姆克稱,「它那兩個深陷的眼洞就像魔鬼的眼窩,它讓我感到有些噁心。」

截止到目前為止,第二個外星人還沒有被抓到。也許,它就藏在附近的鳥類繁育基地,或者已經潛進距離農場約65公里的墨西哥城。《圖片報》認為,外星人來了之後,墨西哥城附近就爆發了嚴重的傳染病疫情,而病毒的身份是人類迄今為止完全不熟悉的,該病原體集合了豬、禽類和人類流感病毒的特點。難道讓人類仍然談之色變的H1N1新型流感病毒是外星人帶來的?現在也引發當地民眾的討論。

轉載自台灣今日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09/09/01/91-2499829.htm

以下還有英文版的影片

30 August 2009

20090817 頌缽團在靈鷲山記者會




相關報導
http://www.093.org.tw/content/b/b01.asp?S1_CAT=123&sn=706&js=1075&

照片由靈鷲山提供

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30_005.shtml
一辈子的事

(2009-08-30)
● 李慧玲

  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学生,老师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在陪伴学生的那几年里,具体哪一次、哪些事,将在学生生命的哪个时刻发挥作用。

自由鱼

  一个越南裔美国人在他明年将出版的书《东方吃西方》(East Eats West)中,收录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老师,我的挚友》。文章的题目引起我的兴趣,内容讲述作者在1975年六年级期末考试期间,和祖母、母亲、妹妹乘运输机逃离西贡,到美国旧金山后,上暑期课程所遇上的英文老师。

  作者当时是班上第一个越南难民,英语只字不吐,只会说越南语和一点点法语。加上家乡的混战,父亲仍未脱险与他们相聚,幼小的心灵在旧金山的新世界里,经历茫然失落与艰难的适应过程。K先生是他的英文老师,他第一次上课,第一个问题是问作者的名字,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越南语准确地读出这个名字。K先生认真练习,确保自己的发音没错。他的体贴和关爱,显然给了作者安全感。之后,作者在课堂上开始像应声虫一样跟着K先生发音,通过字卡学习英语,认读词语。并且,他成了K先生宠爱的学生,帮老师擦黑板、收发作业,自信心大大的增强。K先生掏钱在班上成立了读书会,让这些难民学童拥有漂亮精致的英文图书——而实际上他们其实还不一定读懂。

  作者毕业的时候,在班上已经是个牙尖嘴利的家伙,尽管有些英语句子可能仍是不完整的。同学们在他的纪念册里留言,会提到他在班上爱说话。而K先生在最后一页留言:“致我的好友:很荣幸做了你两年的老师和朋友。有进展,别忘了通报。”他最后向K先生告别的那天,K先生把以前教过他的认字卡都送了给他,作为纪念。结果他下山的时候摔了一跤,认字卡像蝴蝶一样飞落在山坡上。他赶紧把他们捡起,疯狂地喊出卡片上的词:“学校”、“云彩”、“大桥”等等。举目远眺,是旧金山市中心的景观。那是他的新世界。此后他扬帆前行,再没有回头。

  他后来上了伯克利(Berkeley),并成为一个用英文书写的记者和随笔作家。除了之间因为写一篇自己学习英语经过的文章而回忆了K老师,他没有和K先生通报过自己的生活。

  K先生的好友告诉作者K先生逝世的消息时,他出席了K先生的追思会,那是毕业30年后他才第一次和K先生“重逢”。K先生的好友告诉他,K先生看过他那篇学英语过程的文章,并且谦逊中充满自豪,骄傲地把文章寄给很多亲戚。他到退休时没有获得任何表彰,虽然K先生并无所求,但作者的文章,成了对K先生的一种认可。到K先生临终前,还会跟好友提到他。

  K先生的追思会上,作者成了K先生唯一流泪的学生。他从来没有从K先生的角度看待过去,满是以为,自己可能是第一个走进他课堂的越南难民,但不是最后一个。而后来的学生里肯定不乏从其他流血冲突中逃亡出来的深受创伤、需要帮助的难民子弟。“但一个教书几十年之久的人怎么可能记得我呢?”

  而他自己虽然曾经周游列国,始终没有回去见过K先生。“由于住所离得如此之近,我那时异想天开地认为,如果我驱车开过布道街(学校所在地),从我启蒙之师的教室窗口往里窥视,他将仍站在那里——K先生将永远在那里,让其他有需要的孩子感受到特别关照,夏天总是会有小小保龄球队,小小读书会,午饭时分会有喧哗的速度比赛。”

  文章末了,作者写道:“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生宛如沿河漂游,虽不知弯道之后将出现什么,但相信会有好心的陌生人在那里以某种方式帮助你,扶助你,带你渡过激流。我最初来美时,得以感受生活迷人的魅力;30多年后的今天,我得以感受着生活迷人的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我要承认,无不与K先生有关。”

  虽然是属于不同时空的一段师生情谊,却依然让我深深感动。对我而言,老师们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们所做的不仅是让眼前学生汲取知识。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和怎样的胸襟,让他们愿意为一场未知而投入?他们所做的不是课堂里那几年的工作,而可能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

  没有人耕耘后完全不期望回报,只不过老师真正得到的回报,也不是是年学生会考的成绩、学校的排名或老师本人的加薪与花红。这些是提倡管理、制度化和量化时的短期指标。一些奖项,无疑是当下对老师的肯定。但是真正的长期的回报,享有或者承担的不是老师本人,而是学生的家人、朋友,和他们身处的社会。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学生,老师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在陪伴学生的那几年里,具体哪一次、哪些事,将在学生生命的哪个时刻发挥作用。甚至学生自己也未必清楚,有时隐隐然有所感,有时感觉到了也未必说出口。

  后天是教师节,在籍的学生总是会用各种方式为老师们庆祝,若有其事。其实,更应该记得的,是已经踏出校门的学生。

  (作者是本报高级执行编辑)

28 August 2009

通过创意产业深化种族融合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28_001.shtml
通过创意产业深化种族融合

(2009-08-28)
● 石惠敏

思维空间

  本月23日,《联合早报》报道了美国学者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于访问新加坡后,在其博客中指出新加坡具有“人们勤奋工作、社会秩序井然、较少个人主义、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等特质,堪为美国甚至世界的榜样。

  无独有偶早在1997年,美国著名政论家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在其著作《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World Leader Reflect》就曾对新加坡多元化社会发出这样的感言:“这个高科技城市国家由中产阶级组成,它容忍多元文化、秩序井然,却属于后自由主义时期,它为进入21世纪所作准备之充分,是举世无双的”。

  从森·加德尔斯在1997年所指新加坡是个“后自由主义社会”,至2009年达文波特所说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两位西方学者的观察,符合了新加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以及“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社会建设共同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社会下的经济建设发展事实。

  文化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带来创意、文化活力与经济繁荣,已被大多数国家与学者认同,早在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Lester Pearson,1995);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的破坏》一书中也一再引述多方论证强调“我们有证据相信经济上较为自由的社会在多样性和种族冲突方面问题较少。”(考恩,2007)。

多元化是全球趋势

  另外,多元化是全球趋势,全球化的进程是从一至多,具有亚里士多德的“分有”的含义,具有差异与多元的含义。600年前的哲学家库萨德尼古拉提出民族性的差异是不能被忽视的,但这种差异性不但不会影响到统一性,相反的,还有益于统一性的健康成长(库萨德尼古拉在担任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被派往土耳其人占领的君士坦丁堡时,理解到民族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是导致冲突的症结),此观点佐证了多元化有益于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

  如果“文化多元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这个命题成立,接下来所要考虑的就是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认同间的平衡与选择问题。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文化多元化发展,并且对文化多元化发展所可能产生的文化稀释、种族冲突等问题,采取了前瞻性策略与经验性对策。1991年所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就是一项前瞻性的举措,目的在加强国人的国家意识形态(National Ideology),为新加坡人思想塑模。《白皮书》内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分别是: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此五项共同价值观是以个人品德操守为主要诉求,以有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与自我中心。

  除了前瞻性的政策,对多元化问题也提出对策性的举措,例如在生活居住空间以及教育学额上的辅助安排;制定法律规章明确宗教种族平等自由开放原则以及灵活的语言政策等。多年以来,新加坡种族融合政策的成效所带动的是经济的高速成长与社会的“秩序井然”,但是,在受到西方国家赞叹之余,我们必须谨记:这些成果是新加坡多年精心研究设计得来,是高度敏感与谨慎迅速处理任何可能酿成种族冲突问题的经验积累。这些成果得来不易,国人不但应珍惜,更应思考如何发扬光大。
媒体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种族融合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而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全民安居乐业之上。共同价值观除了通过政策措施具体规划实施,全方位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种族融合社会和谐能起到深化作用,也能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多元化社会是新加坡从建国以来一贯的发展模式,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面临新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转折点,必须进一步强调多元社会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面对经济、科技以及人才全球流通的冲击,新加坡必须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社会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使新加坡能转型成为更多元化、更具创造性、创新力与包容性的社会。

  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稀释与文化差异是可以预见的,也需要勇气与智慧进行平衡与取舍间的判断与抉择。但随着大量移民的引进,在经过两三代的融合后,新加坡社会将可能融合成“泛亚洲人”(Pan Asian)的社会。面对这样的转变,除各有关政府部门、社团与社区基层组织善用种族融合政策,为国人在认识与心态上作准备以及继续推动种族融合外,结合文化、艺术、媒体与设计等的创意产业代理部门应在社会范式转移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其中,兼具整合传输功能的媒体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数字互动媒体科技将各种语言类型的创意与创作加以改造整合,在不同的传输平台上以娱乐、游戏或教育等方式呈现,加强多元化社会意识,例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述说异族通婚、混血儿文化认同、生化科技的未来、医疗新知、中老年寻根等等故事,不但能吸引最大族群——中产阶层族群(全球或新加坡职业层),也能通过所提出的多元化社会中共同关注的话题,降低了播映与发行时的文化折扣。此外,加强跨文化遗产建设,塑造人们对该文化遗产的拥有感与自豪感;举办大型跨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以唤起人们共同记忆,牵动全民共同情感等设计与举措,可以较根本与长远地打造社会文化资本。

  再者,创意是无国界的,正如罗马斯多噶学派将多元文化视为“没有国家的艺术”,创意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艺术、音乐、设计是自由的、是无远弗届的,当更多的创造者以世界公民的心态参与创意产业,无形中推动了世界公民的概念。一个逐渐形成世界公民的城市,将不再局限国家、区域的差异,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融合与和谐。

发展为全球宜居城市

  发展全球“宜居城市中心”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倡“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是当前政府与企业提倡的项目之一。宜居城市的规划,除了发展环保、交通、经济、科技、教育等的便捷先进,使得人们乐于选择新加坡作为一个“生活、居住、学习的好地方”外,还应进一步发展人们心理健康,生活工作快乐“work-life happiness”。

  “work-life happiness”(工作与生活幸福)是美国近年来非常重视的课题。美国职场上的暴力事件不完全因为经济衰退,事实上美国的种族冲突与暴力事件早已时有所闻,企业界特别关注员工职场上的不快乐,主要是关系着生产服务质量销量以及因为员工的快乐导致公司的名誉受损、巨额赔偿等财务信誉的损失,进一步增加美国社会安全成本。这些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原因,往往是基于这些人在职场或社会没有找到共同价值观或没有给予同等的尊重与社会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共同道德价值观。

  亨廷顿曾言“文化是相对的而道德是绝对的”,新加坡所奉行的共同道德价值观是多年来保持社会安定种族和谐的根本,当世界与新加坡经济逐渐复苏时,当新加坡正进行社会范式转型时,致力发展成全球“宜居城市”时,在种族融合课题上,或许可以从“安居乐业”、“井然有序”,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使人们更快乐”?特别是工作场所的快乐?

  本月26日早报报道新加坡人是亚洲7个国家中最快乐的人,是否可以间接说明新加坡种族融合社会和谐是基于人们比较快乐?如果人们快乐是种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而种族融合与社会和谐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时,如何继续加强人们的快乐特别是在职场上的快乐情绪,避免职场暴力事件出现,将是企业与国家的一个新关注点,值得深入探讨发展。

作者是本地资深媒体人

26 August 2009

新加坡人对于台湾风灾的意见

http://www.zaobao.com/zg/zg090822_005.shtml
有些事,在家里做就好

(2009-08-22)
● 沈泽玮

  台湾风灾的主战场,本周从南部换到了北部,从灾区拉到了总统府和行政院,画面由心急如焚的灾民换成愁容满面的高官。

  从台北大都会传出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信息包括:行政院长刘兆玄在风灾期间去染发;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在八八父亲节当天,陪岳父到五星级饭店吃番薯粥;第一个为风灾提出辞呈的,竟是和在前线救灾没有直接关系的外交部政务次长夏立言。台湾真是怪事连连。

  救灾不力,由不少博士精英组成的刘内阁,被舆论和网友骂到臭头。

  刘兆玄去染发,网友酸当官的还是秃头比较好;薛香川搞不清楚台湾媒体生态,竟然还打电话去call-in节目喊屈,一句“我们吃完马上走耶,拜托!”,成了经典的搞笑电话答铃声。

  网友还嘲讽,气象局水灾报成旱灾,气象局长辛在勤应该可以流放到听障奥运基金会;风雨太大,部队不能立即救灾,国防部长陈肇敏应去当国防部的安亲班班主任;王清峰以法务部长身份,却到灾区发便当,网友建议可调任看守所清洁妇。`网友还把马英九团队恶搞成韩国人气组合Super Junior,扭腰摸胸大跳“Sorry Sorry”舞。

  舆论对官员们的道德要求,不是一般的严苛,显然民众认为政府应当大禹治水,高官却认为照平日的生活模式生活没什么不妥,官民之间的思维落差甚大,似乎是上个世纪的官僚脑袋,跟不上新世纪民间和媒体的要求,他们更忘了自己活在强势媒体和在野党紧盯的政治状态中。

  网友尖酸刻薄,台湾媒体及外国媒体则是炮火一致对准马英九。

  星期二马英九召开中外记者会,有同行开玩笑说,台湾两个总统,一个谋财,一个害命。

  谋财的,现在在看守所可能在暗笑,下个月轮到他当新闻人物;害命的,开完记者会就到灾区拼命补网,两个人都让媒体很忙。结果,马英九在中文记者会上鞠躬道歉七秒钟,在国际记者会上一秒都没有,让不少外国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扑了个空,得向台湾媒体调照片,还真的是忙。

  那场记者会,马英九硬着头皮上,沙盘推演肯定做了不少。一国总统,在上千上万双眼睛面前,任由国内外记者训骂,“教”他怎么当总统,颜面全失。
  笔者感叹,中华民国的总统真不好当。

  在国际上,能走出去的地方少之又少,一不小心就迷航,在内部,得面对无穷尽的蓝绿博弈、中央与地方的不搭调。在海峡对岸,得和一个布局绵密、高深莫测的中国大陆交手;在美日中之间,这个拥有绝佳战略位置的宝岛,又得做好微妙平衡。

  不过,好些台湾朋友认为,马英九没什么好同情的。理由很简单,台湾是个“民主国家”。

  一般反应是,“没能力,就不要出来选总统”,“我们不是专制国家,总统是民选的,就是人民公仆”,“人民可以把他捧起来,也可以把他轰下去,办不好事还尊敬他?”

  民主赋予人民很大的权利,但问题是,把这名总统轰下去后,要换谁上?把行政院长轰下去要换谁上?换过之后,会好吗?

  马英九不懂得勘灾的沟通和表演艺术,和对岸的温爷爷相比,高下分明。不过,拿台湾和大陆对比,也不完全对称,两边的媒体生态和政治模式都不一样。

  大陆媒体没有太多自由伸展的空间,四川地震,全面站在政府那一边,没有太大意外。台湾媒体自由奔放,其主导舆论走向的能力,大概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甚至可以无限上纲。政府救灾不力,台湾媒体一面倒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同样没有太大意外。或许让当局措手不及的是,这次连外媒也成了《小林村报》。

  共产大陆政府有媒体在背后支持,刻意营造上下团结一条心的氛围,而且一声令下,就不得不和谐。民主台湾政府不只没有媒体支持,还得不断接媒体和舆论的招,疲于奔命之余,也让判断力不足、执行力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在灾难面前,不管问题的症结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台湾的中央领导只要拿不出霸气和决断力,就注定被盯得满头包。    

  马英九说,这次台风灾害让很多人都“得到教训”。接下来还会有台风,说不定还有地震,得到的教训,应该要派上用场。

  要强制撤离的,一定要强制撤离,要发动的军力就要发动,要凶就得凶,还有染发,在家里染就好了,番薯粥,在家里煮来吃就好了。

24 August 2009

生病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感冒好幾天,天天在昏睡之中。醒來找吃的,吃飽又去睡。覺得自己像個廢人,想到在大陸從廣州乘搭火車到昆明的經驗,就兩天兩夜(?),人在車上,吃了看書和陌生人聊天,上廁所,然後又到吃飯時間。人在火車上就吃喝拉撒,彷彿什麼事都不能做。

因為生病,注意力彷彿回到身體上。在醒來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很深切的感覺食物進入身體,身體在渴望能量的補充,食物進腸胃後,彷彿能量就從胃部傳到全身。喉嚨發炎,也可以感到一場病菌跟在免疫系統的戰爭。因為藥物的作用,睡覺連夢都沒有,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身體也因為藥物的關係,渾身沒有力氣的感覺。有一種不能自己的失落感。

後來,睡醒了。因為已經沒有食物了,非得出去買東西吃。走在宿舍長長的走廊,天色暗暗的,覺得路很漫長,有點寂寞的感覺。記得有一個晚上,病房臨時有人需要幫忙助唸,也是走在這長廊。有一次,看到生病的老師在這走廊上,一個人,很寂寥。我感嘆到:即使比別人早知道,生老病死這回事,還是得自己一步一步的自己慢慢的走。

一陣風吹過來,撫過因為不斷流汗粘答答的身體,感覺到片刻的清涼。但是身體內還是很不舒服:虛弱、頭暈暈的。突然覺得能夠感覺自己的存在是需要感恩的,比起很多在受苦受難的人們,我是幸運的。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存在的喜悅,這種喜悅就在辛苦和清涼之中交錯著。我自然的就唱起泛音......

你如果問我還想不想繼續生病,我當然是不想。但是,生病何嘗也不是修行的一種可能性。

22 August 2009

病,睡醒,出去買糧草,走在長廊,暗暗的,感覺很漫長。想到了那天凌晨一點出去幫忙助唸,想到老師的背影。即使比別人早知道,生老病死這回事,還是得自己一步一步的.........

八八水災VS猶太大滅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400+112009082100122,00.html
非關正確-弱者的滅頂與強者的生還
2009-08-21 中國時報 【胡晴舫】

 猶太浩劫餘生者普利摩李維在跳樓自殺前寫的最後一本書中提到,許多事後諸葛最愛問從種族滅絕行動奇蹟生還的猶太人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不逃走?甚至,你們為何不反抗?

 既然知道德軍要來了,幹嘛還死守家園不走?當德國人對你們使用不人道待遇,為何不抵抗?一名熱心的小學生還認真規畫了集中營的逃跑路線,告訴李維他當初絕對有機會脫逃,只要他詳細計畫外加膽大心細。

 受害者在此彷彿必須要替自己的苦難道歉。他的不幸,純粹因為他能力不足及性格缺憾。言下之意,如果他夠聰明(像我),如果他夠努力(如我),如果他夠勇敢(似我),一切災難就不會降臨他身上。

 然而,李維冷靜指出,各處紀念碑不斷重複奴隸自行掙脫沉重鎖鏈的意象僅是一種修辭,其實枷鎖必由那些鎖鏈比較輕鬆的同伴們打破。對李維來說,除了文學與電影之外,所有革命從來不是由真實小人物所發起,而是由那些「懂得壓迫但不是親身經歷」的人所領導。自身雖過著特權生活,看出社會制度的不公後願意從他們的優渥環境走出來,是這樣的社會強者才有力氣改變這個世界,而不是早已遭制度壓得奄奄一息的真正弱者。

 引述李維觀點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八八水災比作猶太大滅絕,而是思索為何我們社會的強者會在這次水災中缺席。當弱者在滾滾洪水中掙扎求生時,他們照常上街剪髮,去飯店喝粥慶祝父親節,撒嬌自己忙到沒吃早餐。面對輿論口水排山倒海而來,他們雖然鞠躬道歉卻帶著自我犧牲的委屈表情,猶如聖徒上十字架,渾身飄散一股明知世人無知可笑但因他如此深沉大度所以選擇原諒的凜然正氣味。

 一場惡水,沖毀了村落,沖走了生命,卻也沖出我們社會道德座標的嚴重問題。由我們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菁英,嚴重缺乏同理心,因為社會與家庭向來只告訴他們把書讀好,其他不用管。除非會入考卷,不要讀雜書也不要關心時事。數學考一百分,你就是好學生,其餘管你多愛潛水、種花、熱愛動物還是喜歡陪老人家聊天,只要不能寫上成績單變成學術成就,你的人生就算毫無建樹。

 為何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沒有理由不。他們從小奮發向學,考第一名,拿獎學金,長輩父母都誇讚他們是天底下最棒的孩子,不像隔壁小胖「不愛讀書,只懂打彈珠」。他們拿了該拿的文憑,考了該考的執照,做了該做的工作,他們都沒做錯。事實上,他們做得太好,今天才爬到這個地位。

 只培養讀書機器的教育制度最後只能得到一群優秀的機器人。我們的社會獎賞了這群「佼佼者」,賜予金錢、權力與地位,他們當然認為自己一定做對了才值得如此社會報酬。也難怪他們常常流於好辯爭強,自我防衛心重,難以接受自己立場不是唯一的社會選項,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知識只是證明自己有資格往上爬的梯子,而不是提供思索的地板。因此,「我是對的」變成「我必須是對的」。少了探索智性的驅動也乏聽取異議的好奇,只剩下捍衛自身優越的固執,難容異己,更不接受質疑。

 民主制度讓智者沮喪,因為它賦予天才與白癡同等權力,把學者與屠夫的智慧相等起來,一個台大畢業、哈佛學位、當了總統的人還是得面對一個一無所有卻仍要替一間已經不見了的房子繳電費的民眾,靜靜聽訓。但,民主制度卻讓仁者安慰,因為它令強者必須來到弱者面前,傾聽他的需求。

 當民主制度多少暫時強制平衡了強者與弱者的社會能量時,我們更應該問,目前教育體系裡還有多少個未來的馬英九、劉兆玄、薛香川甚至陳水扁,什麼時候,我們的強者才會不必親身經歷卻理解弱勢的處境,不用制度強迫也會主動打碎弱者身上的沉重枷鎖。

21 August 2009

“I never have ambition. Life is too short for ambition.” -- Yasmin Ahmad (July 1, 1958 - July 25, 2009) “我從來沒有野心。對雄心壯志而言,生命是過於短促了。” -- 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1958年7月1日-2009年7月25日)

My respect to Director Yasmin Ahmad 我敬佩的雅絲敏·阿莫導演 - Star World interview 電視訪談





Yasmin Ahmad (July 1, 1958 - July 25, 2009) was a critically-acclaimed multi-award winning film director, writer and scriptwriter from Malaysia and was also the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at Leo Burnett Kuala Lumpur. Her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films are well-known in Malaysia for their humour, heart and love that crosses cross-cultural barriers, in particular her ads for Petronas, the national oil and gas company. Her works have won multiple awards both within Malaysia and internationally.

extracted from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smin_Ahmad

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1958年7月1日-2009年7月25日)是一位馬來西亞頗受好評且多次獲獎的電影導演與編劇,並且也是在吉隆坡李奧貝納廣告公司相當有創意的廣告導演。她的電視廣告與電影作品都因為其中關於跨越文化差異的幽默、鼓舞與愛而在馬來西亞廣為人知,特別是她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所拍的廣告。她的作品無論在馬來西亞國內或是國際上都獲得不少獎項。

引用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7%B5%B2%E6%95%8F%C2%B7%E9%98%BF%E8%8E%AB


some extracts of interviews

“It never starts from an idea (when I thinking about a film). It starts from the feeling. Something I feel about for example people who stay in love when they old, second film something I feel about inter-racial marriage…”

“I never have ambition. Life is too short for ambition.”

“I think the fact that ours is an imperfect country makes it great for the writing (of story). For example if you were in a squeak clean city, there is nothing much to write about. But if you live in New York I guess there is plenty to write about. May be painful but its have ups and downs…. ”

訪談摘錄

“在構思電影時,我從不是從一個想法,而是從一種感觸開始。有時我對於比如說當人們在年紀大的時候還在相戀相愛有所感觸...第二部電影是我對於不同種族通婚的感觸...”

“我從來沒有野心。對雄心壯志而言,生命是過於短促了。”

“我覺得我們的國家的不完美有助於寫劇本和故事。比方說你在一個乾淨無瑕的城市裡,就沒有太多值得寫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生活在紐約,我想你會有很多題材可以書寫...可能心會有些疼,但是有高低起伏...”“



20 August 2009

15MALAYSIA


http://15malaysia.com/
15Malaysia is a short film project. It consists of 15 short films made by 15 Malaysian filmmakers. These films not only deal with socio-political issues in Malaysia, they also feature some of the best-known face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actors, musicians and top political leaders. You may think of them as funky little films made by 15 Malaysian voices for the people of Malaysia.

15Malaysia是一个短篇电影活动,由15个马来西亚导演创作的15部短片电影组成。这些电影探讨的不只是马来西亚的现今社会和政治课题,更招来了国内许多知名人物,包括演员、音乐家和政治领袖参与其盛。您可以把这些影片当成是由15个马来西亚人为马来西亚人民制作的超酷小电影。

http://15malaysia.com/


Following is one of the film titled "Chocolate". Director Yasmin Ahmad passed away on 23 July 2009. This is her last film directed.

以下是其中一部影片“巧克力”。導演雅絲敏·阿莫於2009年7月23日逝世,這是她最後導的一部電影。

14 August 2009

天頂的月娘啊 MV





其實福建(台語)歌有很多很好聽的歌曲,雖然大多數的歌詞很煽情,但是感情卻是真實的。最近聽到一句話:現在年輕的歌手,有態度但是沒有感情,我很同意。

天頂的月娘啊
許景淳
作詞:潘芳烈 作曲:潘芳烈

天頂的月娘啊 你干有在看
看我的心肝啊 為何在作痛
天頂的月娘啊 我輕輕叫一聲
望伊會知影啊 不通乎我孤單

是不是頂世人 欠你的感情債 這輩子要用青春拿來賠
你的心那麼冷 你的愛那麼冰 這世間有誰人親像我這癡情

一瞑一瞑的相思 浮浮沉沉放不離
一次一次舉頭看 流星怎會這無伴

13 August 2009

从新加坡美术馆谈起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13_005.shtml
从新加坡美术馆谈起
(2009-08-13)
汪忠良

  笔者在在2002年背包旅行时,在香港艺术馆碰巧参观了《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画展,就爱上了吴冠中的画作,后来在昆明的书局买了他的一本画册,一路上从中国、寮国、泰国、马来西亚沉重的把画册扛回来。这次从国外回来渡假,很幸运的能够在展览结束前,参观吴冠中捐献作品展《风筝不断线》。

  看了展览后,我对新加坡美术馆是有意见的,吴冠中的画在2楼的展览厅竟然机械式的一左一右摆放在红白相间的隔板,灯光的角度也没有仔细的调整。虽然我知道美术馆是想尽量把画作摆放出来,但是个人觉得艺术除了应该专注于画作上面,灯光、画作的摆放与参观者和画作之间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我对于美术的欣赏可能流于肤浅的程度,但是我知道留白在水墨画的技巧里,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吴冠中的画作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放在一个感觉上拥挤而且没有适当空间的环境里,作为一个观赏者,我觉得吴冠中画作广阔的艺术世界,仿佛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一样。当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美术馆的空间的局限性。

  同样是这两天,我参观了滨海堤坝,并且观察了还没有正式完工的滨海城中花园。相对于美术馆的空间,滨海堤坝和滨海城中花园是非常辽阔的。当然,滨海堤坝本身对于新加坡生存的实用性和滨海城中花园能够吸引游客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

  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城,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缺乏的不是硬件,不只是软件,还缺少一种对于艺术的态度观念和艺术氛围。态度观念是没有办法迅速的用大量的金钱资源获得的,我们也需要不能够斤斤计较、计算回报率的时间熏陶,发展群众和专业人员对于艺术氛围的认知。

  对于艺术,我们可以给予更多时间,更多耐性和支持吗?

12 August 2009

徐佳瑩 失落沙洲 完整版MV 導演:徐筠軒




徐佳莹(1984年12月20日-),台湾台中市人。大学期间曾经参加“校园金曲奖”比赛,获得“女生个人演唱组”演唱奖、“词曲创作组”创作奖,曾参与四张校园金曲合辑。

2008年徐佳莹参加中视《超级星光大道》第三届比赛,表现优异,在一开始她就说拿到奖金要开星光鸡排店,而且已经发明店歌,在第六集时,以自创曲“《我身骑白马》抒情版”拿下25分满分的成绩,是超级星光大道开播以来,最快得到满分的参赛者。8月15日徐佳莹在总决赛,总积分以平均21.47分,获得《超级星光大道》总冠军。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90%E4%BD%B3%E7%91%A9&variant=zh-tw

自治50年(1959--2009):半世纪的发展,我们获得很多,我们又失去什么呢?

Singapore Marina Barrage in Dicovery Channel 探索频道:新加坡滨海堤坝

Rating:★★★★
Category:Other

 

11 August 2009

馬妞來新加坡 Miss Ma comes to My Town




本來是要來花蓮找我,因為我的提早回家,讓馬妞的歷險記延長了好幾百公里,到了新加坡。因為機場的失誤,差點來不成。

也因為馬妞的到來,把我自己想吃的東西都提早吃了一遍。真的還得謝謝她。

20090803-06

PS;照片除了那幾張國慶裝飾、月亮的和第一張航班取消的,其他都是Janci的攝影

我就是瀑布,我就是山林,我就是小鳥

頌缽工坊2009/05/01

 

從台北回花蓮的火車上,身體雖然有一路顛簸的疲憊,還是沒有辦法入睡。正當在煩惱時,突然想唸佛號。唸了一陣子的觀世音聖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在迷濛中,彷彿知道自己身在顛簸的太魯閣號上,彷彿也知道自己在休息當中。後來電話響了,不理它繼續睡。起來之後才發覺已經睡了50分鐘,電話是在10分鐘前才響的,這跟先前感覺電話是在睡覺的中段響起來的認知是有所衝突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也不肯定什麼時候睡醒。雖然對時間有認知,但是是不正確的。

 

在西藏旅行時候的經驗,從拉薩乘坐吉普車到尼泊爾,因為天天在不同的地方過夜,常常睡醒不知道身在何處。有時候半夜起來面對著黑暗的四週,連廁所在哪裡都需要定一定下心,才能夠肯定自己的位置方向。另外我最怕在傍晚的睡覺睡醒,尤其是很累躺下那種不知道天昏地暗的死睡。醒來的時候,不知道是天要暗了,還是天要亮了。有時候甚至對於自己在什麼地方也感到迷濛。對於時間和空間沒有一種能夠把握的徬徨。

我想對於我而言,在頌缽時候的身體也可能是像這樣的,沒有確切時間和空間的感覺,就是一種像夢一般流動的感覺,但是最重要的,這時候不會感到徬徨。因為失去時間空間感,我們只能靠一些勉強能夠記得的身體感官標記。像HY就常常使用陽光的光暗(從窗簾照射進來)、溫度的冷暖(暖暖的陽光)、聲音的質地(大小聲、輕柔)、下午茶的味道。HR上星期用聲音的節拍、層次和過山洞的感覺來形容。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用事情發生的先後來標記事物。即使我們在敘述一個雜亂無章的夢,事情發生的先後雖然可能沒有邏輯性的連接,但是它可以幫我們整理出前後。從空間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以我作為一個標記主體,然後來確立其他東西的前後左右上下;而如果我作為標記主體本身也在移動的話,那麼時間的前後也就幫助我們的標記記憶。比方說我們從甲地到乙地到丙地;在甲地我們的前後左右上下是什麼,後來到乙地前後左右上下是什麼…但是如果時間和空間都在流動,標記成為了沒有邏輯連接意義的事物。用一個確切的例子,如果我們在一個沒有標記的地方健行,我們可以在樹上留下標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的次序,因為空間是固定不動的,我們可能為了下次可以沿著甲乙丙丁,同樣的標記行走。但是如果空間不是固定的,也在流動的話,下次即使走同樣一條路,可能的次序是丙地、乙地、丁地、甲地。這樣的話,不只上次留下來的標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表記不但已經沒有意義了,就連帶各地的前後左右上下標記的事物也和前一次不同了。

 

當我們從頌缽的身體回到現實中在寫田調的時候,就像已經在樹上留下甲乙丙丁的標記後,嘗試再回去從回憶去走一遍路。這時候因為是在清醒的邏輯意識下,我嘗試用一個時間的先後次序和空間的前後左右上下秩序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完全沒有時間空間緯度如幻似夢的世界。從這樣的脈絡來說,拼貼是不是對於我說才是我的真實?才能對於我產生意義?

 

那天到了南安瀑布,沙沙的瀑布聲和四周的鳥鳴聲,盤起腿靜坐起來,突然呼吸和四週的聲音是如此的協調,心跳的節奏也融入了環境。我感覺我就是瀑布,我就是山林,我就是小鳥。2002年背包旅行時在靜思堂和今年在越南小山廟的哭泣,是一種從內心深層的記憶感受嗎?那天在慶修院頌缽參與結婚典禮後,我在觀看我的情緒,從一種物化成是CD被播放的氣憤,到被祝福的感覺。在溫泉飯店敲缽,感覺頭像是被人猛敲一下,然後頭昏腦脹的感覺。是不是山上幽靈的召喚?

 

頌缽的身體,沒有時間空間的感覺,只有事後標記。磨缽、身體開始熱起來、維尼今天有進來、交誼廳上面亮亮的裝飾在飄蕩、是不是應該敲開始敲小缽、伯伯要不要調一下身體、繼續磨缽、怎麼祈雨棒的聲音這樣煩躁、是自己的情緒煩躁嗎……在進去和出來之間頌缽,感覺還蠻奇怪的。

 

在事後問太太頌缽感覺怎樣,她自己用怎樣的方式敲缽。答曰:很多人在一起頌缽的感覺比(起我一個人敲缽)較好。她閉上眼睛,跟隨著節奏呼吸,自己感覺够了,才敲缽。多問了,她便支支吾吾的說不出更多來。

 

最近和大大通電郵,談到關於各自城市的感受。她說:其實,若不是因為認識你阿,我不知道何時才會注意到新加坡的整潔與現代化背後,竟是如此的不自由。活在一個理所當然的生活裡,往往不會知道也看不到事情背後有許多的可能,新加坡許多事情不是我表面看起來的那麼好,而台灣的有些脫序也不是看起來的那麼糟。

 

我是像AM說的被趕鴨子上架,還是活在理所當然的生活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