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pril 2009

“我要真实反映国人观点”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5_511.shtml


(2009-04-25)
● 邓莉蓉

  在庄严的国会殿堂里,官委议员萧锦鸿经常提出尖锐疑问或针对一些具争议性的课题进行辩论。不管人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都能从他的谈话中,听到可能只代表少数人的另类声音。他担任官委议员两年多来,最引人侧目的,莫过于2007年在国会带头要求政府废除刑事法典中针对同性恋者的377A条,引发了国会内外针锋相对的辩论。

  他不是反对党人,这项争论却让他因此而树立了敢怒敢言、推崇自由主义的个人风格。

  现任官委议员的任期将在今年六月届满,国会特别特选委员会已公开邀请民众提名人选,而萧锦鸿也是唯一在第一时间表明将接受提名以留任的。

  他接受本报记者邓莉蓉专访时,表示要继续在国会发出代表自由主义的声音,并推动执政者加速开放步伐。因为他坚信经济和政治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国家不能长期把两者的开放切割开来。

萧锦鸿(34岁)先后三次在国会辩论法案后由议员集体表决时,清晰地说“不”。他也经常向政府提出尖锐问题、表达民间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或振振有辞地阐明观点。他这种直接的公开质问方式,是新加坡国会上不常出现的情景,而且在部分人眼中,可能还带有“挑衅”的意味,但也有人赞赏他有话直说的作风,而且言之有物,甚至还有人形容他“比反对党更反对党”。

  他目前是雅虎东南亚区(Yahoo! Southeast Asia )的法律顾问。顶着光头的外形相当抢眼,见报率也颇高,但是很多读者对他个人其实并不熟悉。当我和他约在热闹的购物商场一角的咖啡厅内进行访谈时,没多少人认出他来。他笑说自己其实很少在公共场所被陌生人认出,只是最近他寻求连任官委议员的新闻见报后,才有较多陌生人主动趋前与他交谈。

  在国会辩论时,他经常是以推崇自由主义和维护自由见称。例如他不赞同公共秩序法案赋予警察权力,以指示被认为会危害公共秩序者离开现场,并批评影片(修正)法案缺乏实质开放意义等,就赢得许多思想开放的年轻国人的共鸣。

  他对这两项法案明确表示反对,不过也清楚知道自由主义在新加坡这个相对保守的社会,还不是主流思想,年长一辈国人也许都对他的言论和观点无法苟同,甚至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

  “大部分新加坡人可能都比较保守,或者不是那么自由派,我接受这个现实。我只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人们自行判断我是否言之有理。如果大部分人不赞同我的看法也没关系,但至少他们反对是因为我们有根本上的认知差异,而不是因为我说的话没有道理。”

  萧锦鸿说,人们对自由主义存有误解,以为它鼓吹完全不受约束,凡事都要随心所欲。

  “自由主义所秉持的其实是‘不伤害’(do no harm)的原则,即允许每个人做他想做的事,除非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在限制他们之前,必须有很好的理由。”

  自由和责任是一体两面的概念,自由主义者强调人们在宪法之下所应享有的权利,但至少在本地,主政者则更多执著于与自由相对应的责任,也因为彼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两者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会不同。

  对于这一点,萧锦鸿没有异议。他强调问题的争议其实在于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拿捏,并且坚信言论与思想上的开放,对国家经济有实质的长远影响,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你不能一边鼓励人们创新,一边又希望他们不质疑政府的处事方法。如果你要人们经常发问,想出新点子,那人们将会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这么做,不论是在工作、研究或政治方面。如果要把两者切割开来,虽说开放经济,却在政治上保持封闭,那是虚假也行不通的。长期下去,人们只会感觉压抑,有一天或许会爆发出来,创意人最终也可能选择离开。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空间表达政治想法,这也成了长期的经济影响。如果我们有心打造知识经济,就必须更开放。我认为政府其实明白这一点,所以当我们回头看过去五年至十年,虽然有些地方是倒退了,但我必须承认整体上是有开放的,只不过是开放的步伐很缓慢。”

  循序渐进地开放,向来是新加坡所遵循的治理模式,而萧锦鸿也乐观地相信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员的流动和新移民增加,这些因素将持续推动社会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人,很多都是忠心耿耿地支持行动党政府,但事实是这群人也在逐渐老去。新一代确实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他们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不深,甚至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新生代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新加坡人的思想会越来越开放,我们的社会将更倾向自由主义,这也是受更多外来移民所影响。”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言行举止倾向“洋派”的萧锦鸿,其实是生长在一个主要讲华语的家庭,母亲和已故父亲生前都阅读《联合早报》,两名兄姐的华文程度也不错,唯独他例外。他自认华语不灵光,现在只是和母亲交谈时才讲华语,家人之间也很少谈论政治。

  他小学就读乐赛学校高才班,后来考上莱佛士书院和莱佛士初院,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个性和思想主要是受相对较纯的英文教育环境所影响,特别是高才班更侧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因此也造就了他今天勇于质疑的个性。

  担任官委议员之前,萧锦鸿也经常投稿英文报评论政治。如今随着两年半的任期即将在六月底届满,他已表示有意二度接受提名,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有过一番挣扎。他常自问这些年来他到底成就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我的脑子现在已经达到一种‘理论上的妥协’,足以让我愿意继续当官委议员。我多年来一直很挣扎,但最终推动我继续下去的原因,是我深信自己在国会的言论有别于其他大部分议员,有着一种不同的路线,这也是我和一部分新加坡人所认同的路线。虽然我没法具体说出这个比例有多少,但是单从与人交谈或陌生人发给我的电邮来看,我觉得这个比例是有代表性的,是值得我在国会上代表的一把声音。同时,我也坚信如果我不在国会里,可能就没人继续表述自由主义的观点,这些是和行动党的观点完全相反的。”
  我国在1990年推行官委议员制度,以让代表各界的人士能在国会里发出不同的声音。萧锦鸿指出,议员的发言将完整地收录在国会议事记录中,成为构建新加坡整体历史的重要文件之一。他希望自己的微小贡献,就是能真实反映部分国人所认同的观点。

  “另外一个推动我的原因,是希望即使政府公务员表面上不愿承认,但他们其实也接受我的一些意见,假以时日或许能反映在政策中,或是我的想法对一些初级的决策官员或公务员能产生一些影响。我现在也只能期望是这样,而对于这一点,我还是相当乐观的。”

  如果不获提名呢?萧锦鸿耸耸肩表示会暂时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肯定会继续在社会上作出贡献,也很可能会加入公民社会组织。他目前是亚细安人权机制工作小组的成员之一。

萧锦鸿曾考虑独立参选

热中论政的萧锦鸿,也曾认真考虑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大选,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不这么做。

  谈到这个话题时,他提到网上博客和论坛中,有不少网民希望他能参加反对党或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国会选举,而他也多次示意自己心意已定。

  其中一个原因是民选议员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国会以外的其他各种基层活动,这对新婚的他而言,是个太沉重的负担。

  身为官委议员,他在国会上也可以不受党督约束,自由发言,也同样不须对选民负责。他选择维持现状,继续扮演“发言者”的角色,不愿承担更多选区工作,难免让一些人觉得诚意不足。

  萧锦鸿对此作出回应时,不否认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他也清楚自己的性格,一旦决定参选,必定全力以赴。

  “我整个人到时会被选举吞噬,会投入全部心思去做这件事。我不认为这对妻子是公平的,而这也不是我现在愿意做的事。”
  除了意愿,还有其他更实际的考量让他却步,其中包括独立候选人缺乏政党机制和资源的支持,参加反对党则意味着他必须遵守党的路线,“说些我不一定认同或相信的话”,而他也不认为自己会加入执政的人民行动党。

  由于他的立场从来都不是为反对而反对,因此至今还找不到迫切的从政理由。

  如今对政府的运作有更广泛和深一层的了解,他反而认为政府其实在很多方面是做得不错,并且是真心在做事。

  “你可以反对他们的某些政策,或是它们处理某些课题的方法,但是他们至少是有心做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他可能会有改变主意的一天吗?

  “如果我觉得他们做得不好,或是变得腐败了。不过,尽管我经常不同意行动党的立场,却不认为它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有个坏政府,到时你会见到很多人挺身参选,想要纠正这个制度。我想我可能也会是其中一个。”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24 April 2009

新加坡少年与他们的‘我’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2_501.shtml
新加坡少年与他们的‘我’

(2009-04-22)
● 吴韦材

  从近日在一些中学短暂授课的接触与观察里,笔者觉得,我们新加坡少年有个不小问题:他们不只因为课业的惯性式紧张而少了许多少年人应有的生活缓冲空间,甚至在一些更严重情况下,他们似乎连真正去“认识自己”的时间也几乎抽不出来。

  有位负责中三与中四学生的老师很坦诚地告诉我,曾有学生极端无奈向他表示,日复一日繁忙紧迫的课业老占据了自己全部时间,不只压力过大,而是大到常让他感觉“做人疲累而再没意思”,每天忙着消化汹涌而来的知识,却没多少时间“去想自己一切”,也仿佛没了自己生活。

  或许,不同中学的学习压力也不尽相同,但中学生课业普遍繁重,亦为事实。

少年需要时间去发掘自己

  知识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每个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认识,更极为重要。

  学校虽能以种种道德知识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但道理是道理,人人对成长的领悟,更重要还是来自个人对所遭遇到经验或情感的主动思考、格知及判断。

  学校能用道德知识教导少年如何做人,但就算他们拥有这些知识,仍需有足够空间及时间去“试用”及“使用”这些知识,才能在实践中领悟其真义。

  十五六岁孩子,不只活力充沛,也对一切充满好奇,其实这时更重要是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因为再过几年他们就进入成人阶段,思想的发育情况决定以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活不该是一味放任游戏,但也不该只是一味笔记式学习。人对“我”的认识好奇,在少年青春发育期最为显著。从他们脸上一粒不约而来的暗疮,到一次他们良知上需要判断是非对错的决定,那小小脑袋其实都需要思考,甚至偶有自我争执。

  当然这时他能参考做人的道理,但前提是,他之前有足够时间去生活做人。
  “我”是个怎样的人,我又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大人很容易分野其间价值差别,但少年人需要更多时间去发现与发掘自己。

  让他们有多一点时间及空间去体验这种思考,让他们能够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想想自己的价值,在家里与在亲人里的价值,在学校里与朋友间的价值,在社会上与群体里的价值,这种对“我”的领悟,需牵涉及动用到生活实践里各项感知,这个“我”,才能在领会中逐渐成形。

没时间去释放青春活力

  有人说我们社会越来越物化,社会越来越势利,其实这现实仍可以从另一个回溯角度来看。市场化与现代化本身未必就是物化或势利的必然导成因素,因为人性里原本具有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及追求层面。

  其实是某些社会的人们,被动地让一些狭隘的现代化价值或市场化价值掳掠了生活空间及思考空间,加上他们在面对这些趋势时又缺乏重新衡量及调整自己做人的价值。那么这些社会的每一代人,才会使得该社会继续被现代化与市场化价值所奴役,这个社会的物化与势利趋势才会越来越严重。

  一代比一代紧张忙碌,一代比一代惶恐焦虑,这些负面境况的“越来越”严重趋势,其实就是社会的每一代在缺乏重新思考时空下,只得无奈地被动承继的结果。

  我们可以一直前进也需要一直前进,环境与建设的前进同时,我们更需要人格更为独立的下一代。这些下一代不只是“新新加坡人”,更该是新时代的新主人。他们应该从小就有机会进行思考,有足够生活体验去开拓自己更宽阔的眼光,也有足够的领悟去开拓自己思维,除了知识也懂得人的自我责任与价值。

  这样的下一代,才是希望的下一代。

  以前我看到唯我独尊、大模斯样在地铁上不顾自己形象的学生,我会很纳闷,是我们教育教得不够呢还是教得不严?但这时我又有另个看法:或许他们平时学习压力太大了,根本就没时间也没空间去释放那股青春活力,才会抓住任何空隙几近无知地释放自己。

  这种疲累但茫然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寻找,假如幸运地走对路还好,走对了还能走到比较健康的释放去。但假如少年时一步想错走错,或许就是一生的遗憾。
  德育可以辅导他们,但也得尊重他们,给他们多点自己时间去领悟生活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让他们有时间有空间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去想想自己做人的责任。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20 April 2009

自恋的城市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19_507.shtml
自恋的城市

(2009-04-19)
● 吴新慧

  小赵的车子把我们从古老的平遥载到高楼耸立的太原时,不仅我们在调整自己,不想小赵也是。天天载着客人往来平遥与太原之间,原来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从小就听人家讲“太原”,相信长大后也一定要到太原发展的小赵,长大后却很抗拒。他的一大理由是:“太原人很自恋,总觉得他们最好,看不起别地方来的,认为平遥人就是老土。”

  平遥是中国山西省的县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拍摄地——乔家大院,就在这县城里。平遥的东北部与北京距离616公里,和山西省城太原则距离约90公里。

  每天上下平遥与太原之间,小赵介绍出生地——平遥,几乎有问必答,但话题一转到太原,他语气变冷:“对不起,我还真是不知道。”

  这“不知道”应该是一种态度,选择性的态度。对于每天都得进出、小时曾经向往的地方,太原不可能是个陌生地,但小赵选择“冷处理”,甚至不屑多说几句。他指着太原市里的拥挤交通和现代化大楼说:“还是平遥有特色,有古城可以休闲,在太原,要找个清净的地方都没。”

  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周边或其他地方的小乡小镇,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形容一个地方的人很自恋,我还是头一遭听到。在很惊讶小赵用那么强烈的字眼批评太原人的同时,心里也在想着新加坡是不是也是个自恋的城市。自恋得让别人觉得我们很自以为是,也自恋得不知道应多虚心学习,而是相信一本红色新加坡护照,相信只要掌握一种最通用的语言和最有市场价值的技能就足以走天下用一生。

  有人说,新加坡已不再精益求精,这阵子才会接二连三出状况,先是跑了一个新加坡回教祈祷团头目马士沙拉末,最近又发生芽笼士乃临时巴刹毒罗惹造成二人死亡的事件。新加坡一向以周详严密的法网和食物安全网享誉国际,如今却在短时间内先后出现纰漏相继失守,难免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难免要让人怀疑新加坡的管理制度的持久性。

  是制度出了问题吗?

  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上星期六在华侨中学举行的中学华语辩论比赛上,对在场学生说的一番话,也许道出了问题的基本关键。她说,华文的学习和掌握必须跨越得过且过、不落人后的心态,才能使自己热爱华文,也才有可能达到双语甚至是双文化的境界。而这不是单靠环境造就,主要是个人有意识的选择。

  也就是说,环境造就与有意识的选择必须是同步的。制度固然为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毕竟有它们的局限性,人的态度与定力才是永恒的力量。我们的卫生、教育和语文环境如果只靠制度来监督,如果制度的执行者和整个社会却都表现得极其散漫或根本不当一回事,再周详的机制还是会毁于人心,还是会出现令人遗憾、甚至是震撼的纰漏。为何我们的学校越建越大、设备越来越齐全,学生的英文和母语水平却让人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归根究底,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为何我们的组屋和熟食中心的清洁卫生条件,都得靠人力来维持?归根究底,是清洁工人短缺还是清洁意识与公德心的缺失?新加坡并不缺乏制度,但制度底下的人们,可还有自动自发、不愿得过且过的精神?

  新加坡的许多成就也许容易让这个城市产生自恋。自恋的城市总是自我感觉很好,这种感觉一旦出现,就会使我们的社会走向散漫与自负,容易鄙视别人和他人的制度。而“逃马”和毒罗惹事件恰恰提醒我们:我们实在没有条件自负自恋。

(作者是本报采访主任)

转载子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19_507.shtml

Maksim - Somewhere in Time




這首歌是80年代一部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又名似曾相識)的音樂。這個叫Maksim的鋼琴家,是1975年,年輕有才華。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ksim_Mrvica

16 April 2009

從車站撿回來的女孩

出來背包旅行的人,背包上內心裡都有一堆講也講不完的故事。我們曾經就碰到一個不說故事的人,她是一個日本女孩J。為什麼說“我們”碰到?當時我是在香港碰到一個美籍韓國女孩K,本來結伴到廣州,後來跟我到雲南。我和K忘了好像就是在雲南麗江古城的公車站遇到J。我們一到麗江古城的公車站,K就一眼發現在公車站坐在地上的J,就往前和她攀談。J的話不多,除了回答她的名字和來自日本,其他問題她都愛答不答的。後來K邀約J一起找住的地方,J沒有拒絕也沒有多說話,我本來已經想要叫K說不去就拉到。突然之間,我才發現原來K是一個聰明細膩的女孩,因為我在J的眼睛裡,看到茫然的眼神,眼睛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

 

有一句話不是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們背包客出門在外,是應該互相幫忙的。尤其因為我是華人會講華語,很多事情如買車票,一路上和人家對話都很方便,很多不懂華語的外國人都喜歡向我靠來,和我一起同行。在我看到J茫然的眼神後,和K一起很有默契的又說又勸又拉又拐的把J帶著走。其實當時J也沒有拒絕,只是默默的呆呆的被K拉著,跟著我們一起走。

 

我們住的宿舍分男女舍的通舖,KJ住在一起,所以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J話很少,跟著我們一起玩了幾天,她的心有漸漸打開,話還是很少,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我後來也沒有弄清到底J是發生了什麼事?K也沒有告訴我什麼。事隔一两年,我已經在上班了。收到J寄給我的一張明信片,她說她現在在印尼的巴厘島,在那裡的旅遊區一邊工作一邊旅行。

 

有一次我和K在麗江古城木府的山丘上,在聊著K自己的故事,突然想起已經離開我們的J。記得那時候風很大,吹在K的臉上,她的短髮也微微的飄著……

 

 


15 April 2009

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加爾各答聖人的私人書札 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The Private Writings of the “Saint of Calcutta”

Rating:★★★★
Category:Books
Gen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Author:布賴恩‧克洛迪舒克著/ Brian Kolodiejchuk MC,駱香潔譯

有時候,神聖不一定是完全光明的,黑暗也可以引發出神聖。修行是一條崎嶇不堪的路,其中還包含了黑暗的旅程。最近有一本書,內容是特麗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書信。她是因為受到主的感召,所以在印度進行很多宗教的工作,但是她有一大段的後期的生命,沒有感受到主的關愛,雖然她已經得到世人的讚許,但是內心是黑暗無助的。

書中她說道:“若我有一天成為聖人──我定會是‘黑暗’的聖人。我將長時間不在天堂──而在地上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們的光”。我相信特麗莎修女受到的黑暗不是比喻式的黑暗,是真正痛苦的黑暗,是地獄般悽涼的黑暗,就像這首歌曲給你的感覺一樣。

神聖其實可能有一種姿態,就是可憐.....有可能,神聖只存在於弔詭的世界裡。

《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加爾各答聖人的私人書札》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7423

Onitsuka Chihiro鬼束千尋- Gekkou月光(Live)




我說:哦……這是我曾經很喜歡的一首歌曲
室友說:這是一部電視劇的片尾曲
我說:對啊, 影像是不是霧霧的一片…
室友說:是兩個人,從小孩長大,後來成為屍體骨頭……
我說:這樣我記錯了。是那部連續劇叫做圈套的吧
室友說:對啊,就是那個阿部寬演的
我說:對對……她的聲音很像這樣的一個場景:清晨,陽光在即亮未明的曖昧顏色,有點煙霧的感覺,在人們還沒有活動的前夕,有點冷清。
室友說:你對聲音的形容還蠻不一樣的
我說:你有沒有歌詞?
室友說:有…
我說:它在講一種生命的救贖,一種生命的盤饒
室友說:有沒有苦難神學的感覺?
我說:她有點駝背
室友說:她的中氣不足……
我說:如果她補了中氣,可能她的氣聲就不好聽了
室友說:她用這裡(指胸口,然後雙肩駝背)唱歌。她呼吸沒有吸到這裡(指著背)。XX也是這樣,但是他把氣吸到這裡(指丹田)。她這樣唱歌,一首就不行了
我說:她以後可能會變鍾楼怪客……

PS:過了幾天,想到這個故事,其實沒有聯繫的,但是看著這故事,聽這首歌曲,感覺還蠻搭的。
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110/110

13 April 2009

過日子之清明頌缽共修會

 

上個星期沒有到醫院頌缽,我們幾個沒有回家過清明節的,一起到QCY頌缽共修。我們圍坐在佛堂面佛像的前左邊,幾個頌缽灑在我們的中間,沒有刻意去排,有些墊在缽下面的布也皺皺的。我們隨意的舖了坐墊坐上,我們的袋子和書包整齊的放在靠近我們門外,喇叭在佛堂內外從CD傳出誦經聲。MH和我頌缽,SY師姊在打隔。GU飄來飄去地在敲邊缽,NH師父在旁邊不斷地禮佛。除了我在磨缽,就是MHGU有一搭沒一搭的敲缽,我一直覺得場子的氛圍淡淡的,偶爾好奇的旅客從外面望進來,靈性被空掉的佛堂含納著幾個沒有回家的人。

 

GU後來像一個隨時等待伺候的侍者,拿了大缽和敲棒給已經禮完佛,正在面佛的後左邊,在我們對面門坐下的NH師父。門口帶著飄雨的光線照進來,師父開始敲缽,GU則是開始固定在我旁邊繼續敲缽。我想這樣的配置已經差不多了,就上廁所洗把臉。回來的時候,GU在佛堂口迎向我說道:好無聊哦。我問:怎麼了。GU無語。  

 

佛堂裡的缽聲很單薄,只有師父的敲缽聲。我回到圈圈內,看著灑在地上的頌缽,開始敲缽。因為墊布很薄,缽和木地板互相震動著,發出軋軋的聲音。我慢慢一個個的把頌缽集中靠近我,除了方便我的敲打,也把墊布折起來,讓墊布比較厚一些,避免軋軋聲。我左右手各拿了一支小羊毛敲棒,連續不斷輕輕敲著大小不同,已經被排成整齊小圈圈的頌缽。因為我們的席地而坐範圍不大,小小聲的不會太雜亂。我已經忘了確實的聲音是怎樣,是像教堂的鐘聲,或亦是大珠小珠落玉盆,那已經不重要。連續不斷的缽聲,把我們的情緒稍微帶起來。我閉上眼睛開始泛唱,一個人……两個人……三個人。大家泛唱著,有一種互相依靠扶持的感覺。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到該回去的時候了。回去前,大家就在花園裡,吃著番茄和SY師姊帶來的糖果,閑聊著五四三。

 

10 April 2009

20090409 從固定的看事物到流動的研究方式

 

哲學就是把兩個在不同平面脈絡的東西,並派在一起,然後讓它們形成一種超於邏輯性的連接。這種連接指出一種非語言的邏輯。當我們要用一切語言思考和一般的邏輯來概括,它就蕩然無存。

這就是德勒茲的...&... (...et… )嗎 ?

----讀羅貴祥《德勒茲》有感http://clang13.multiply.com/reviews/item/12

 

我們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面對的世界人事物都在變化,人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轉化。但是我們為學習、了解、溝通事情,我們非得停下來。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必須把一天,分割成白天/晚上。後來,白天/晚上這樣的分割不夠了。我們把一天分割成十二個時辰,24小時。從這個開展來,我們可以說我們為了解釋一生,我們把它分割成生老病死。從空間來說,當我把籬笆圍起來,這就是“我的”,籬笆範圍內部是裡面,其他是外面。

 

因此,我們看事情是固定的。尤其是方便溝通,更為如此。“爸,下課後我和同學去麥當勞。”爸、同學是關係的符號。下課後是時間的符號。麥當勞是地點的符號。在講話的當下,一切似乎是被符號框定了。我們只是暫時用這些符號來介定而已。似乎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肯定。我們雖然可以引申到下課,必有上課的經驗,但是這畢竟還是有侷限。

 

可能下一刻,有人告訴你:爸爸不是你親生的,我要帶你回非洲見親生爸爸,去學習打獵。這時候,關係突然改變,地點可能成為沒有麥當勞的非洲森林,上課突然變成打獵。時間的問題太複雜,我們暫時存而不論。

 

我知道這個例子很誇張,但是這個例子只是要說明我們所認定的世界只是當下一個固定的符號。但是事實上,爸爸一天天會老死,同學以後可能是同事、客戶、對手。我們只是用語言把他們定格,然後希望他們能給我們言說。我…們…不…能…

 

活在現場的人其實知道,這只是傳說。海德格說現場根本的地方叫做「深淵」(abground)ground原是人活著的時候依靠的地方;abground就是失去依靠,人一旦離開依靠,他就是在深淵裡頭。深淵就是存有本身。

 

我們不能繼續活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必須跳出深淵。生命是立體的流動狀,它不是一成不變固定的。我這一輩子想講的東西太多,講話常常一步到位,所以沒有人聽的懂。這可能只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我希望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把我的看法說清楚。

我想用DV捕抓生命,但是手裡只有鏡頭不連續的照相機。我想回到生命的現場,但是手中只有回憶。我只能使用手中僅有的剪刀和漿糊,把生命拼貼起來。

羅貴祥在《德勒茲》裡,談到哲學思想要為歷史製造一個「裂痕」。思維本身是一種「切割」,把過去與未來分隔開來,強調它們的不連續性。就像漢姆雷特(Hamlet)說「時間已經脫了臼」一樣。羅貴祥進一步說明了两種看待這現象的糧種態度。一種是「縫合」似的(suturer):企圖重新建構認知主義,建立更完整的系統,接合脫軌的時間。另外一種是:「分拆」(de- suturer):徹底反省缺陷和侷限,尋找新的可能性,另闢新的境地。「分拆」思維的對象除了外界的客體,它也不斷回頭質詢、懷疑及解構自己的本質。羅貴祥以尼采、佛洛伊德、海德格為這類看待事物的方式。

理論的不足夠讓我落入閱讀的峽谷,峽谷又彷彿讓我遠離現場的真實。我試圖踏著前人的腳步,走著自己的步伐。但卻在两個介面不斷的拉扯下,依稀失去我自己的場景。

 

原發表於信仰、療癒與實踐 T_CURE_LIGION

http://www.wretch.cc/blog/tcureligion/21088878

 

 

09 April 2009

吴冠中和新加坡 风筝不断线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1/face2face090409.shtml
吴冠中和新加坡 风筝不断线
(2009-04-09)

  ● 吴启基

  去年9月间,年高90岁的中国当代画坛泰斗吴冠中,捐献113幅画作给新加坡美术馆。新闻见报后,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在“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捐献作品展”开幕前说:“近年来,吴冠中也曾向上海、北京捐献画作,但捐献作品最多的是新加坡。吴冠中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画家之一,这是他赠予公共博物馆作品数量最大的一批,就画家50年的艺术创作说,这些作品颇具代表性。”

  他说:“虽然吴冠中在55岁(1974年)之前,尚未着力于水墨和油画,墨彩的思维却早已萌芽,吴冠中在五六十年代已经从事水彩画创作。如果以20世纪做基准,亚洲各国有不少重要画家,人数可能有好几位,吴冠中是其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吴冠中捐献的,是从1957年到2007年的创作,其中最难得的是早期的一些动物画作品,为多年来的个人珍藏,捐献等于“割爱”。其中一件难得见到的驴群作品,创作时间早至1957年。

  吴冠中的捐献,提升了新加坡的学术研究地位。刚刚从中国参加吴冠中的展出和学术会议归来的郭建超说:“这次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联合主办吴冠中捐献作品展,同时召开大型研讨会,证明吴冠中为自己的艺术研究,开了风气之先。”

吴冠中与新加坡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不像徐悲鸿一样,曾经长住新加坡,但他本人多次到访新加坡,儿子吴可雨定居这里20年,孙女也在新加坡受教育。山遥水隔,新加坡和吴家的关系,真的有点“不同寻常”。

1947年首次“登陆”

  吴冠中除早年到法国留学,与1947年过境新加坡,首次“登陆”红灯码头,发现这里原来是个“落后的小镇,路边的小贩卖一些切开的菠萝,蒼蝇乱飞。”(引自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论文)。这个“菠萝”(黄梨)的意象,使郭馆长完成了一篇“吴冠中与新加坡”的宏文,文章题目是《文化的交叉点:论吴冠中的艺术》。令人意外的是,60年后,吴冠中把一批重要作品捐献给了新加坡。

  吴冠中在1988年2月间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南洋美专之邀,前来新举行个展,当时他69岁。过后一直和新加坡保持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来访期间,他曾参观新加坡飞禽公园,被一群关在笼里的鹦鹉所吸引,于是在鸟笼前当场写生创作了《鹦鹉天堂》,作品长3.1米、高1.45米,是兼有写实写意之美的一幅大画。17年后的2005年,这幅即兴之作就以人民币3025万元(约605万新元)成功拍卖,一举创下他的个人画价,也是中国在世画家作品的最高价纪录。

不满意的作品不卖,满意的舍不得卖

  《鹦鹉天堂》的骄人成绩,一直到2006的另一次秋季拍卖会,才由大师珍藏30余年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人民币3795万(约795万新元)元所破。也有消息说,吴冠中很少卖画,原因是“不满意的作品不愿意卖;满意的作品又舍不得卖”。

  吴冠中的大名再次和新加坡联在一起,是在2008年5月23日,画家通过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把他亲自参与和整理的《吴冠中全集》,分别捐献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报业控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管理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南洋艺术学院和拉萨尔艺术学院。赠书的地点就在好藏之美术馆。

要把中国画推向世界

  吴冠中现年90岁,是中国著名画家及作家。目前依然健笔,不断有新作发表。吴冠中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绘画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要艺术不要命”来形容。他对于中西画创作的绘画观点是“风筝不断线”。

他坚持学习中国画,也酷爱梵高、高更的作品,在画中喜用大红大绿强烈色彩,给自己取了“吴荼茶”的笔名,后改为“荼”一字,专作画面签名。

将西画优点带进中国画

1947年,吴冠中抵达法国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研修油画。大学毕业后,回国到中国的中央美院任教。

  文革期间的1970年,他被下放河北石家庄李村劳动。1972年,被允许每星期日作画。因乡下没有画具,就用当地的硬纸小黑板作画板,用农民拾粪的柳条筐作画箱,人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

  吴冠中曾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风景画是他全部作品中的最强项。

永久的吴冠中展厅

  负责“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捐献作品展”的美术馆策展人王慧文介绍展出时说,展出分在一至三楼展厅举行,每个展厅内容有不同侧重。其中二楼的“吴冠中展厅”,将是个永久收藏的展厅。每年展出他不同题材的作品。

  开幕展的精彩内容如下:

  一楼展出60年代文革前和文革后的一批油画作品,画的多为他下放农村的景物。画风从写实到后来的简约和抽象。50年代到60年代,他也画了一些游览中国各地风景和回忆巴黎生活的作品。

  二楼的永久收藏展厅,展出吴冠中最具特色的“白墙黑瓦”画作如《吴家庄》等江南景物,将展至2013年,再移到新落成的国家艺术馆续展。

  三楼展出他后来创作的不少油彩和水墨画,其中有全场最大型作品《张家界》,也有他最拿手的“泼墨泼彩”作品。展出场地设计,是以中国四合院的照壁形式来张挂作品,每面照壁挂一幅。一批“古韵新腔”作品,更把为数多件古典名作,以西方鲜艳颜色来重新表现。他采用自创“虎纹皴”和“豹皮皴”画山水和动物,也值得注意和欣赏。

赞成和反对意见针锋相对

  吴老把市值高达6600万新元画作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引来批评声浪,说他“胳膊往外拐”,不爱国,认为他可选择把作品送给中国国内的美术馆,或把卖画所得送到发生地震的四川灾区。赞成者却认为“吴冠中的画作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捐献到外国做常年展出,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画不是个人遗产”

  早些时候,吴冠中出席在上海举行的捐赠作品展新闻发布会,阐明他的赠画立场。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全世界的人都能看,都是为了促进世界人民的了解和互相沟通。”

  除了新加坡美术馆外,吴冠中还曾先后捐画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美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等。

  他曾在发布会上重申,他的画不是个人遗产,家人可留几幅做纪念,但大部分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早些时他也将作品比作女儿,捐画是给女儿找婆家:“我有好几个女儿,嫁到不同地方,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博物馆、鲁迅博物馆都有。”

  新加坡这“婆家”感激他的慷慨与信任,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颁发今年“卓越文化遗产赞助荣誉奖”(Distinguished Patron of Heritage Awards)给他,前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李文献医生曾率领一批新加坡文物局与美术馆人员,齐聚吴冠中北京居所授奖,高度肯定他的慷慨捐献。

  吴冠中捐献的作品,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和两幅书法。创作年份从1957年至2007年,可说全面表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及各时期风格。

  展出的华语导览,将由更生美术会会长陈钦赐主持,日期与时间是5月31日下午2时30分。

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捐献作品展日期:4月9日至8月16日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7时(逢星期五6时至9时入场免费)

  门票:成人8元,学生与乐龄人士半价

  地点:新加坡美术馆

转载自《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1/face2face090409.shtml
http://www.zaobao.com/special/singapore/pages4/sg_cn090409.shtml

08 April 2009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08_502.shtml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2009-04-08)

● 李玮玲

  我爸爸在1959年成为总理,我当时才4岁。无可避免的,许多人只知道我是李光耀的女儿。

  我的一举一动、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关注,有时还会受到批评。一个朋友说我是住在玻璃屋里。最近爸爸说我不会煮东西后,另一个说:“你住在没有墙壁的屋子里。”幸好,我并不容易感到尴尬。

  只要我自己心安理得,我并不在乎其他人怎么说我。事实上,我的生活是公开的,因为我越是保持隐秘,公众越会胡乱猜测。

对爸爸的调整感到意外

  我爸两个星期前这样形容我妈:“我妻子……不是传统女性。她受过教育,是职业妇女……家里依赖可靠和专业的女佣打理,但(我妻子)中午一定会回家陪孩子吃饭。”

  其实,我妈是个传统的妻子和妈妈。唯一有异于传统的,是她也是个职业女性,多年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最让妈妈感到自豪的首饰之一,是爸爸为她定制的金坠子。他找了个书法家在上面刻了“贤妻良母”和“内贤外德”这八个字。

  我妈的生活围绕着我爸,在我们小时候则围绕着我们。我记得有一次妈妈温和的抗议爸爸要她做的一件事。

  “亲爱的,这是一种伙伴关系,”我爸爸说。

  “但这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妈妈回答。

  在某些时候,这个伙伴关系可能不是完全平等的。但多年来,特别是在我妈妈因为中风健康每况愈下后,照顾她的却是我爸爸。她清楚的表示,同医生比较,她更喜欢爸爸的照顾,显示了爸爸对她的无微不至。

  他记得她所要吃的药物的复杂规定。因为她左边的视线看不到东西,他便在她用餐时坐在她左边。他提醒她吃盘子左边的食物,并捡起她左手掉在桌上的任何食物。

  我向来敬佩爸爸对新加坡的献身精神,对于认为正确的事他坚持去做的决心,以及他与那些试图告诉我们如何治理新加坡的外国人抗辩的勇气。

  但我爸爸也是个典型土生华人家庭的长子。他甚至不知道怎样敲破一粒半生熟的蛋——土生华人家庭的男孩子,尤其是长子,是不必做这些事情的。

  然而,当妈妈的健康恶化后,他立即调整了他的生活方式来配合她,照顾她吃药,让自己的生活围绕着她。我知道他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来做这一切,对他能够付出这些努力也感到意外。

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既然我父母这么恩爱,我为什么决定选择单身?

  首先,我妈给我定下了太高的标准。我无法想象自己成为和她一样的妻子和妈妈。

  其次,我在性格上和爸爸相似。他有一次跟我说:“妳有我所有的特性——但在程度上却远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它们成为对妳不利的条件。”

  我爸为我妈定制金坠子时,也为我定制了一个。不过,他为我刻的字却和我妈的大不相同。坠子的一边刻着“养精蓄锐”,另一边则刻着“出类拔萃”。
  后面这句只是为了完整才加上去的,他的主要信息是前一句,也就是要告诉我,对生活里的许多东西的看法不要过于强烈。

  我知道我不能围绕着丈夫生活,也不希望丈夫的生活围绕着我。当然,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夫妇的关系存在许多不同的形式。但双方肯定必须要改变行为或习惯来相互适应。我向来习惯自己的方式,并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

  我第一次约会是在21岁的时候。他是我被派去的病房的医生。我们去了一个晚餐派对。我注意到其他宾客都是有钱的社交界人士。我把他像“烫手山芋”般的放弃了。

  2005年同一小群朋友在非洲旅行时,其中一人李俊能教授列出了曾经尝试追求我的人。除了第一个外,还有三个人。其中两个变成朋友,另外一个同第一个一样,我选择不进一步交往。

如有机会不要延迟结婚生育

  我现在54岁,是个快乐的单身人士。除了我的核心家庭,我还有一群亲密的朋友。我多数的朋友都是男性,但我的声誉让他们的女性伴侣永远都不会把我当成威胁。

  十多年前,当我还有一丝机会可能结婚时,爸爸对我说:“你妈妈和我可能因为自私,对你维持单身,可以在我们年老时照顾我们感到高兴。但你会觉得孤独。”

  我并不这么认为。一个人觉得孤独好过两个人因为无法相互适应而感到痛苦,我心想。

  我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但我却要提醒年轻男女:适合我的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多年前,一个年轻的单身女性询问我对在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研读神经学的意见,我告诉她应该“把握机会”。
  她到美国去,离开了八年。她在30岁的后期回来新加坡,目前正担心已经错过结婚的机会。

  女人的生育力会随着年龄而剧降,超龄产妇更是面对孩子可能有先天缺陷的危险。

  最近的调查也显示,父亲的年纪大跟孩子患上同神经发展有关的病症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还有阅读障碍及较低的智力等面对更高的风险有关联。男人的生育力也会因为年纪渐大而减低,虽然差别因人而异。

  我奉劝年轻男女不要延迟结婚和生育。我并不是为了政治正确才这么说。我是真心诚意的,因为作为女儿、姐姐和妹妹,我享有快乐的家庭生活。我也看到我的哥哥和弟弟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作者是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原载《海峡时报》,叶琦保译。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07 April 2009

《德勒茲》

Rating:★★★★
Category:Books
Genre: Other
Author:羅貴祥,台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哲學就是把兩個在不同平面脈絡的東西,並派在一起,然後讓它們形成一種超於邏輯性的連接。這種連接指出一種非語言的邏輯。當我們要用一切語言思考和一般的邏輯來概括,它就蕩然無存。

這就是德勒茲的...&... (...et… ) ?

----讀羅貴祥《德勒茲》有感

孔子印名片


http://plog.hlps.tcc.edu.tw/plog/post/1/73
孔子收到美國「世界漢學國際研討會」的請柬, 邀他在開幕典禮後作專題演講。
孔子十分高興, 準備先去印一盒名片。

文具店老闆見聖人來了, 異常恭敬,問清楚名片要中英文對照, 就對孔子說:
「英文的一面,不知該怎麼稱呼?」
「不是有現成的Confucius嗎?」孔子反問。
「那是外國人對您老的尊稱, 把『孔夫子』拉丁化的說法。」

老闆笑笑說, 「您老不好意思自稱『孔夫子』吧?」
「那倒是的。」
孔子想到自己平常鼓吹謙虛之道,
不禁沉吟起來。

「那,該怎麼印呢?」

「杜甫昨天也來過,」老闆說。

「哦,他的名字怎麼印的?」孔子問。
「杜先生本來要印Tu Fu,」老闆說,「我一聽表示不好,太像『豆腐』了。」
杜先生說,「那就倒過來,叫Fu Tu好了。」
我說,「那更不行,簡直像『糊塗』!」
「那怎麼辦?」孔子問。
「後來我就對詩聖說:
『您老不是字子美嗎?子美,子美……有了!』
杜甫說:『怎麼有了?』
我說:『杜子美,就叫Jimmy Tu吧!』」

孔子笑起來,叫一聲「妙!」

「其實韓愈也來過,」老闆又說。

「真的呀?」孔子更好奇了。
「他就印Han Yu吧?」
「本來他要這樣的,」老闆說。「我一聽又說不行,太像Hang you了。
韓老說,那『倒過來呢?』
我說,「You hang?那也不行。
不是『吊死你』就是『你去上吊吧』, 太不雅了!」
「那後來呢?」孔子問。
「後來呀,」老闆得意洋洋,
「還是我想到韓老的故鄉,對他說:
『您老不是韓昌黎嗎?』他說『是呀』,
我說就印Charlie Han好了!」
「太好了,太好了!」孔子笑罷, 又皺起眉頭說,

「他們都解決了,可是我到底怎麼印呢?」

老闆想了一下,叫道,「有了!」「怎麼樣?」

孔子問。「您老不是字仲尼嗎?」老闆笑道。
「對呀,」孔子滿臉期待。
老闆大聲道「而且還曾週遊列國,那就印 Johnny Walker 好了!」

05 April 2009

安排

昨天跟FJ聊天的時候,她問我說在畢業後有什麼計畫,我說看上天的安排。她不以為然的說她相信人自己是能夠決定一切什麼的。我當然知道她的觀點是什麼。我曾經就在不懂得歌曲、歌手和泰文的情況下,憑著我在電台聽到記得的旋律,在泰國買到了一張我曾經聽過很喜歡的歌曲CD。那幾天,我剛和泰構籍女友分手。

後來,GU看到FJ手上戴的男裝手錶,借了把玩一番。FJ告訴我們這她的朋友送給她的。朋友本來要訂婚,這表是朋友本來要送男友的定情信物。後來吹了,手錶就送給她。我看了問FJ:在這之前朋友是不是覺得她能夠和男友結婚過日子。這就是你剛才的看法,覺得自己是能夠決定自己的前途。但是現在如果重新看朋友的這件事情,有些事情是不是由上天安排的呢?

其實這兩種看法,個人覺得根本沒有衝突。很多東西是人自己爭取的。但是努力卻不是一定成功。比如:天分、當時的環境、生活的處境,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這些都不是我們個人能夠決定的。當然,還有有一些根本我們沒有想到的因素。在宗教上就可能把這看成是基督教上帝的安排、佛教的因緣不具足。

如果重新看FJ朋友的事件,我們當然可以馬後跑,事後孔明的講說是因為AABBCC的各種原因造成這樣的後果。但是那畢竟是事後的分析,在決定訂婚的當下,這些因素是不存在的,也可能是存在但是沒有看到。

就像我買CD事件,當年如果沒有買到這CD,這故事就有另外一種結局了。我也只能說:這就是上天安排。

 

 

03 April 2009

陶晶瑩寫給黎礎寧的信

以下是陶晶瑩寫給黎礎寧的信,很感人.這也是為人父母的心聲.
====================

礎寧:

自從妳走了以後,我們的心裡都不大舒服;談起妳的事,莫不哀聲歎氣、或是紅了眼眶。很想和妳好好聊聊,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現在,有些遲了,但或許,我心裡想對妳講的話,仍能給和妳一樣徬徨的人做參考。

首先想和妳聊的是愛情的部份。

愛情是和權力相斥的。有時候,我們一頭栽入愛情,便失去了掌控的權力。我們的生活作息、身心靈、喜怒哀樂,幾乎都不歸自己管了。如果碰到的是一個懂得同等回應、愛妳疼妳的人,那麼妳便會置身天堂;反之,便如同在煉獄爬行,他偶爾的略施小惠,是妳心甘情願的原因,我想,妳是碰到了後者。除了少數「幸運」的人(事實上,我不覺得那叫做幸運!)沒在愛情路上受過折磨、遇到壞人之外,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都吃過些虧。

我和我的女性友人們,都曾遭遇過。騙錢的、背叛的、撒漫天大謊的、有家室的、有秘密的、有病的,多到怪到妳欲振乏力,欲哭無淚;當然,不瞞妳說,在那當下,我們也想要死過 ─ 但當我們抱著朋友哭、抱著馬桶吐、抱著酒瓶睡,行屍走肉一兩個月後,突然就好像被雷打到一樣:我在幹嘛?那個人哪裡好?一點都不值得我頹廢!而且,看多了爛咖,妳就能免疫,然後能一眼看到好男人,找到幸福。為一個不珍惜妳的人而死,不但不值得,他們也不會有太多感覺。

其次,我想和妳聊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兩週,台北陰雨連綿,我的女兒荳荳異位性皮膚炎便發作了。小小的屁股、雙腿、手肘和腕部,充滿了小小的顆粒。一天兩次,她爸爸拿著藥膏細細擦遍全身;但臨睡前,發病的部位更是奇癢難耐,於是,我和她爸便得擔任「搔癢大隊」,用搓、用擦,而不可用抓的,才能暫時止癢而不會抓破皮導致惡化擴大。這樣搓搓擦擦,總要兩三個小時,她才能好好入睡。

每天早上,她要上學。她已經很有主見地選擇要穿什麼;外面 32℃,她吵著要穿羽絨衣;低溫 15℃,她說要穿衝浪褲配拖鞋(學她爸)??,每天光為了出門,我們得勸說她好久。餵她吃飯更是難上加難。她已經夠瘦了,卻不喜歡吃東西。往往一頓飯要恩威並施地搞個兩個小時,才勉強吃完一碗;我們追著餵、哄著餵、嚇著餵,腰也痠了、嗓子也啞了。

她如果提起班上男生的名字,我們便躡手躡腳地明查暗訪那男孩的樣子,她爸還會忍不住暗喊:「×××給我小心一點!」

她如果開心地笑了,我們覺得一天真美好。她如果鬧鬧的,我們會比較不開心,但還是千方百計地想讓她開心。

她才不到三歲,我們已經愛她愛到不能自己。礎寧,妳二十四歲,妳知道妳的父母愛妳愛得有多深嗎?

每當我想起在星光大道觀眾席裡,妳那對開心又驕傲的父母,我就覺得,妳太狠心。

孩子,是曾與母親共生的一塊心頭肉,也是父母一輩子最甘願的擔憂。

妳現在了解了嗎?希望妳想通了,也要在天上好好看顧妳的父母家人。


陶子姊

02 April 2009

靜坐三則

慶修院

待在慶修院很悶,和師姊和師父們排排坐在主殿面向福利社的木椅子上,響起晚課的唱頌,大家不約而同的哼唱起來。其實我不知道內容,就隨意的和著調子。四五個人的唱詠和諧就像泛音一樣。進入了類似頌缽泛音的那種迷濛的氛圍之中,眼前的噴泉連綿不斷的水,卻感覺它像是動畫一樣,一格一格的連接起來,一滴一滴的串在一起。閉上眼睛,遊人經過,如果張開眼睛稍微不專心,就像跳旋轉舞一樣,心會被引開,念會被帶走,只是不會感覺到暈眩而已。

 

慈惠堂

上次自己在勝安宮柱子前靜坐後,把很空很空的感覺寫入田調裡,老師說這就對了,我卻因為覺得太過空,有種失去自己的感覺而不喜歡。今天在慈惠堂「玉皇宮」裡一進去就感覺胸口悶悶的,腦袋空空。有經驗的GU認為是正常,是有濁氣排出,我想到上次在勝安宮的經驗,因為有GU在旁,所以就安心的就地坐下靜心。慢慢的氣調順,胸口不悶後,腦袋的空空持續。後GU說他把氣吸得飽飽的,我卻只是喜歡這樣的靜坐。

 

法華山

隔天在法華山,供人靜坐的殿堂裡,空空的感覺又來。過後在堂主講解的時候,GU邀約一起靜坐,開始拒絕,GU獨自前往。後來覺得講解很悶,就加入GU。後SY師姊和HR也加入,HR一直跪拜不停。我的腦袋分成兩塊,一塊享受著暫時的寧靜,另外一塊在胡思亂想,然後感覺奇怪為什麼有這種寧靜。記之。

張靚穎--畫皮主題曲《畫心》




作曲:藤原育郎
作詞:陳少琪

看不穿 是你失落的魂魄
猜不透 是你瞳孔的顔色
一陣風 一場夢 愛如生命般莫測
你的心 到底被什麽蠱惑

你的輪廓在黑夜之中淹沒
看桃花 開出怎樣的結果
看著你抱著我 目光似月色寂寞
就讓你 在別人懷裏快樂

#愛著你 像心跳難觸摸
畫著你 畫不出你的骨骼
記著你的臉色 是我等你的執著
你是我 一首唱不完的歌#

看不穿 是你失落的魂魄
猜不透 是你瞳孔的顔色
一陣風 一場夢 愛是生命的莫測
你的心 到底被什麽蠱惑

你的輪廓在黑夜之中淹沒
看桃花 開出怎樣的結果
看著你抱著我 目光比月色寂寞
就讓你 在別人懷裏快樂
##Repeat

你的輪廓在黑夜之中淹沒
看桃花 開出怎樣的結果
看著你抱著我 目光比月色寂寞
就讓你 在別人懷裏快樂

愛著你 像心跳難觸摸
畫著你 畫不出你的骨骼
記著你的臉色 是我等你的執著
我的心 只願爲你而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