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October 2009

社会企业让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03_014.shtml
社会企业让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2009-10-03)

● 游润恬
望远楼

有没有想过当你把一块钱硬币投入捐款箱,这一块钱的寿命有多长?如果募捐者的目的是资助慈善机构买食物给贫困的残疾者吃,它今天把你这一块钱花掉后,没钱的残疾者明天还是会挨饿,这家慈善机构还得继续募捐。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让贫困的残疾者能自己帮自己,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永远依靠热心者的有限捐款和义务服务?

  办法之一是设立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指的是有创意地采用商业手法去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企业。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近年很热的一个词汇。城市规划要讲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的使用须讲求环境和供应的可持续性,就连慈善事业,也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模式。

  根据本地的非盈利机构社会创新园(Social Innovation Park)创办人,也是白沙—榜鹅集选区议员的刘钅梦 琳解释,社会企业既不是纯盈利公司,也不是纯靠善款经营的慈善机构,而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新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子颖解释一般企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谋取盈利,而社会企业却有两个或三个目的。除了首先必须能赚钱以应付基本开销,它同时也必须能改善一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或达到环保甚至保存文化的目的。

  社会企业跟我们常听到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又不太一样。一家负起社会责任的企业,最主要的经营目的还是赚钱,为股东争取最高的回报,然后才考虑其商业活动对顾客、供应商、雇员、社区、环境等的影响,并采取行动去减轻对这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方说一家造纸厂为了生产纸张而大量砍伐树木,然后为减轻对地球的破坏而种植更多树木,这是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而不是单纯为了保护环境。

  世界最大零售集团沃尔玛的主席罗伯森·沃尔顿前晚在环球社会企业创新论坛上赢得社会创新园颁发的社会企业卓越伙伴奖,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带领公司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不仅要使公司的能源需求透过可持续再生能源来满足,并在供应链上实现零浪费的目标,还要销售更多以可持续资源生产的产品。

  至于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则是先锁定一个专注的社会问题,然后设法运用商业模式去创造资源加以解决。

生意头脑加社会良知

  利润是一把双刃剑。慈善团体或非盈利机构都需要借助有效的商业经营模式去赚取利润,才能避免入不敷出,以致面临倒闭的窘境。刘钅梦 琳认为社会企业应设法支付相当于市场水平的薪酬,以吸引能有效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人才为它效劳,并为组织带来更多利润。

  不过,有生意头脑、懂得玩商业技巧的人,也有可能在中饱私囊的同时,造成别人受到剥削或陷入困境。例如NKF基金会前执行理事长杜莱把公众为了帮助肾病患者而捐出的善款来给自己发出高薪,便是一个例子。美国华尔街的银行高管为了得到丰厚的花红而进行风险越来越高的投资,结果拉垮了全球经济,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饱受失业之苦,也是个例子。

  美国近年接连发生的企业丑闻,似乎唤起一小部分商界人员的社会良知。哈佛大学的400多名工商管理硕士生今年六月就在毕业典礼上签署一份宣誓书,承诺要秉持诚信与商业道德来照顾客户、雇员与股东的利益。

  刘钅梦 琳表示她今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最令她感动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一名教授在会上的告白。他有一天在家里看电视时,见到新闻画面上出现几个戴手铐离开华尔街的银行高管,他的五岁女儿就认出了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并天真地问,“爸爸,你在学校教了他们什么?”这个问题令他马上泪流满面,无地自容。

  她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未必会让商界领袖倾巢投入社会企业,但至少会让他们反省要以什么方式领导并塑造社会。

  令她欣慰的是经营社会企业的概念,在本地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几年前成立了由标新局主席杨烈国领导的社会企业委员会,就探讨如何推动本地的社会企业发展。当她在三四年前开始向学校及商界领袖推销社会企业及应用创新的商业手法来改善社会的概念时,大家都还很陌生。现在一些学府已开始在课堂里教导社会企业精神,一些企业也表示有意给予支持。

  负责国大管理学院的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的张子颖副教授,也发现学生对社会企业的兴趣越来越浓烈。这个中心是在两个月前成立,以针对社会企业与慈善事业进行研究,并透过举办论坛等来提高民众对社会企业的认识,同时协助学生进行与社会企业有关的专题作业。

  上学期只有20名商学院学生选择以社会企业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项目,本学期却有80多人。见到越来越多学生想把所学到的商业理论应用来推动可回馈社会的项目,令他感到欣慰。

社会企业的演变

  张子颖说,本地最早期的社会企业是以合作社形式经营。上世纪20年代就曾出现了一种思想浪潮,认为工人或小商贩可能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吃亏,于是有人办起金融合作社,为在主流银行申请不到贷款的低薪工人提供贷款,小商贩也组成生产者合作社,以增加集体讨价还价的话语权。经营超级市场的职总平价合作社,则是工薪阶层消费者合作社的最典型例子,当年成立的目的是要确保工人可以购买到价廉的杂货米粮。职总的合作社现在已扩大服务范围,不只透过平价合作社的超市来向国人销售价格合理的日常用品,也透过旗下的其他合作社为工人提供价廉的保险、托儿服务及职业培训等。

  另一个早期的社会企业是基督教青年会(YMCA)。它是利用经营酒店所赚取的盈利来资助多项丰富青年身心的课程与计划。

  自从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在2003年成立社区关怀企业基金(Comcare Enterprise Fund),并为社会企业提供起步资金以来,本地的社会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冒起。这笔基金至今已资助了71家社会企业。

  张子颖指出本地有百多家社会企业,多数是为需要援手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及就业机会。这是因为社青体部对符合资助条件的社会企业所下的定义相当狭隘,认为只有为弱势群体提供培训及就业机会的机构,才算是社会企业。

  一些例子包括协助残疾者进行职业配对的商联中心(Bizlink Centre)、雇用前囚犯及单亲妈妈的饮食供应公司Ikhlas Holdings、在怡丰城展卖残疾者或患病者制作的手工艺品的Pop & Talent Hub(PaTH)等。

  社青体部的出发点也许没错。刘钅梦 琳说:“给人鱼吃,不如教人捕鱼。弱势群体在学习一技之长或找到工作后,也可靠自己的双手来赚取较稳定的收入,能够照顾自己甚至供养家人。让他们在职场上与一般人接触,也有助于融入主流社会。”

  张子颖已留意到社会企业的形式近年来已变得越来越有新意,而不再局限于协助弱势群体找工作。思想学校(School of Thought)就是一个例子。

会赚钱的社会企业

  老人被子女抛弃;穷人没饭吃;爱之病患者受歧视……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社会问题。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小康家庭的孩子对社会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郭晓韵(32岁)和几名当过教师的朋友就发现本地教育体系所栽培出来的孩子,虽然有很多知识,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周遭的人与事表现冷漠。她们五人于是在2002年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思想学校”的另类补习中心,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思考国内外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协助他们应付‘A’水准会考的理解与写作考试,另一方面也帮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郭晓韵说:“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但却认为周遭的社会问题事不关己。有些学生虽是满腔热忱,当义工到街上募捐时很有成就感,但是他们其实并不理解自己所帮助的慈善组织到底是怎么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在教育学生之后,能激励他们采取行动去回馈社会。”

  家长与学生对“思想学校”补习班的反应非常热烈,学校很快便开始赚钱,于是先后成立了三家子公司以从事其他业务,包括出版两份教育杂志、开餐厅及主办学习之旅。

  “思想学校”是张子颖认为本地最成功和最赚钱的社会企业之一。那它是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它最初是在郭晓韵名下注册的一家独资公司,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充而改成私人有限公司。据她说,扣除开销之后,公司会把盈利先拨入供未来发展业务的储备金,其次是资助慈善事业,如果还有剩余的钱,才用来偿还股东当初投下的资本。

  这所补习学校回馈社会的方式包括利用从补习费赚到的利润来津贴贫困学生的部分补习费,让他们能跟其他学生一起上课。补习中心里还备有简单的茶点,师生可免费享用或自愿把钱投入扑满,捐给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

  在一般人印象中,慈善机构或非盈利组织的职员不是义务效劳就是安于微薄的酬劳,“思想学校”却因经营得当,可以支付职员不错的薪酬,例如教师每小时的酬劳介于60元至100元。

  郭晓韵说:“社会企业必须看准市场需要哪一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只要素质跟市场一样或更好,就有得赚。很幸运的是本地对教育的需求很大。”

社会企业如何出奇制胜?

  张子颖副教授认为社会企业要成功,必须有很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指出本地的餐饮业非常饱和,一般企业都很难做得起来,更何况是雇用前囚犯或精神病患的社会企业。

  “雇用前囚犯的搬家公司却做得很好,也许这和前囚犯力气大有关系吧。”

  刘钅梦 琳也认为社会企业必须懂得善用受益群体的竞争优势,例如失明者的触觉特别敏锐,适合当按摩师。还有坐轮椅的人,建筑公司是不是可以雇用他们来测试无障碍设施?这份工作他们比普通人更能够胜任,所以应该可以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酬劳。”

  她认为创新是社会企业出奇制胜的不可或缺元素。例如应付非洲疟疾问题的最简单做法本是免费分发预防疟疾的药丸,但是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却想出一个一石二鸟的办法,那就是向村子里生产蚊帐的人购买大批蚊帐来分发给村民,当生产蚊帐的人为应付订单而雇用更多村民时,村里的经济水平也获得提升。
两项社会企业论坛

  十月是关心社会企业者热闹的月份,由业者组成的社会企业协会(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ion)将在本月成立。月初和月底也分别有两场大型论坛,邀得海内外的社会企业家、商界领袖及公务员分享对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创新的心得。

*环球社会企业创新论坛(Global Social Innovators Forum)
日期:10月1日至3日,今天开放让公众免付费参加
地点:启汇园(Fusionopolis)
主办机构:社会创新园(Social Innovation Park)

*社会企业名人论坛(Social Icon)
日期:10月23日
地点:新加坡管理大学
主办机构:连氏社会企业创新研究中心 

1 comment:

  1. 如何保持谋取盈利和慈善事业之间的平衡,是社会企业需要反复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如何不让善心、环保、文化也成为一种商品,让人觉得出钱就可以买回家?善心、环保、文化应该是一种平日的生活态度,而不是一种休闲的生活姿态或就成為优雅生活的一種素质。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