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October 2009

给看表面现象与数据做的决策人

http://www.zaobao.com/yl/yl091011_003.shtml
为了看远一点
(2009-10-11)

● 吴新慧
慢三拍

为社会为国家,甚至是为个人利益,也许我们都知道要看远一点,但在看远的同时,也要看得细,更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及各阶层市民的期望。这需要从人心角度出发。

上课,总是能得到一些启发。澳洲来的讲员要我们从一个清单中,排列出心目中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主管级人员应具备的十大条件,包括新闻判断、独立思考、题材构思与经营、时间管理、人事管理等等。

  综合大家的选择后,讲员抛了一句:“你们还是很着重新闻管理技能,人的管理技能还是倾向排在较后。”

  的确没有人把人事管理或聆听雇员反馈等技能,列在主理新闻室的前三项。讲员的提醒,让十多个来自新马的学员有所领悟,相视而笑。

  管理错位,往往是矛盾与误解的开始,摩擦不断加剧的苗头。最近在坊间循环的一股情绪,无论是对转售组屋价格及现金溢价在经济低迷中还不断攀升的焦虑,或是对一连几个私人经营的湿巴刹都将转手,成为冷气巴刹或超级市场的不满,或许都归根到怎么管理人们的期望。当国家的经济条件及社会结构已改变,人们对居住与生活的期望更见多元、分化时,主管部门如果还是很技术性或功能性地提出一刀切的行政方案,忽略了新加坡在很多方面已提升到从人心管理民间期望与需要的阶段,从不同管道汇集而来的怨气难免要一再循环。

  建屋局上星期推出“剩余组屋销售计划”,有2132个单位供申请,以增加新组屋供应量来为组屋转售市场降温。当中有不少是在已完全发展的组屋区,包括宏茂桥、红山及金文泰。一对母女日前到大巴窑建屋局中心,母亲指着金文泰剩余组屋说,“靠近大学”,一定很抢手。“宏茂桥和红山也抢手,买房子一定要看远一点,不能只看现在需要。”

  新加坡人“看远一点”的购屋文化,是国家长久以来采取务实及从长而计的治国方针调教出来的。从建国之初,组屋作为简单的栖身之所,到90年代作为资产增值计划的一部分,再到近年因人口老龄化,也被规划为国人养老的“老本钱”,公共住房一直随着国家及社会的演变而与时俱进。然而,这些“与时俱进”的功能,也不断推高了人们买房时的期望。

  为何在推出的剩余组屋中,大多都是四房式组屋,三房式和五房式所剩无几?红山有256个四房式组屋供申请,五房式71个,三房式139个;大巴窑有14个四房式组屋,五房式2个;宏茂桥有141个四房式供申请,五房式49个,三房式29个。

  上述母女,因为知道买房子“要看远一点”,所以“要买就买大的,地点要好的”。买大买好,看中房子增值及日后套现养老或其他用途的价值,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治国方针及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伴随而来的心态,如何还能以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及眼光来调节,要求人们在买房子选地点时,退而求其次?当国家及社会不断推高人们对生活、对养老的要求时,我们是否还能继续以简单化的技术管理方法来化解更需要从人心或同理心来了解及管理的层层期望?

  近日一连几个湿巴刹被一两个超市集团收购,可能转手为冷气巴刹或超市的事件,同样折射了更准确了解及处理市民期望的重要性。超市或湿巴刹的设立,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功能,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冷气是新加坡人上菜市的必然选择,或反过来认为只有湿巴刹能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否则管理和经营上都可能出现误区。毕竟不是所有的菜肉市场都适宜冷气经营,也不是所有年轻上班族只愿意上超市,抗拒有异味的湿巴刹。在判断一种设施或服务有没有市场之前,更需要了解一些现象背后的因素。一些湿巴刹惨淡经营,是否更多是因为经营模式与服务时间无法配合当地居民的需要,尤其当那一区市镇以年轻家庭居多?

  早在1994年,政府宣布逐步为每个新邻区中心建设私人湿巴刹时,相关业者就表示会以现代管理来经营,包括巴刹设施更明亮卫生,服务时间也会延长到晚上七八点等,以符合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当时宣布的这类新一代湿巴刹,就包括将转手给昇菘超市的实龙岗3道巴刹。转眼十多年,这些湿巴刹的业主和摊贩,在管理和经营上是否更得心应手?为何多数的营业时间仍是只到下午?为何近期会出现几个湿巴刹都要转手的现象?能简单的归结于湿巴刹不再有市场吗?

  为社会为国家,甚至是为个人利益,也许我们都知道要看远一点,但在看远的同时,也要看得细,更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及各阶层市民的期望。这需要从人心角度出发,不是单看表面现象与数据。

  (作者是本报采访主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