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December 2010

价格。价值。父亲的圣诞礼物

到百货商场逛了逛,发现我一个星期前买的运动鞋价格,跟名牌的相比,几乎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是我觉得两者的质量虽然有差别,但是却没有价格之间相差那么大。现代的东西虽然越来越精致,但是价格却远远超出东西的价值。我才惊觉现在事物的价格越来越高,以前吃饭;两三块钱就能解决,现在的食阁(food court)吃饭,简单的一顿都要四块钱。虽然味道不一定比以前好。

刚收到这个月的薪水,加上今年的半年年终花红,跟以前的年终花红相比,少得可怜。关于价格和价值之间的问题,一直在脑中盘旋。

刚处理完一个不断想要出院的长者,被另外一个长者叫住。这长者平时是一位很安静的人,吃饭不会挑,对生活起居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是一位很好照顾的住民。他问我可不可以帮忙他?他指着在轮椅的一个红色袋子,叫我把袋子交给他的儿子。他来了两个月,儿子媳妇带了孙女来看了一次。他继续说道:这是圣诞老人给他的礼物,他要送给他的儿子。我想起我们上个星期为住民庆祝圣诞,同事扮的圣诞老人给了住民一人一个袋子,里面装了一些小饼干糖果等。我告诉长者这些饼干糖果就自己吃吧。长者把袋子拿了起来,很坚决的叫我交给他的儿子。虽然这些饼干糖果,外面到处都可以买到,但是在疗养院的长者,需要有人探望他们时,才能够有人替他们购买。

我回到办公室,用电脑传简讯给他的儿子,希望能够儿子能够亲自来疗养院一趟,接受爸爸的圣诞礼物,因为我没有能力为他代收这珍贵的礼物。传完简讯后,我自己已经泣不成声,眼泪久久停不下来。

我在想:现代人几乎把价格等同于价值,总觉得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价值。但是无论时代怎么样在改变有些东西还是无价的。

回家的时候,我爸帮我买了晚餐,我默默的,一口一口把晚餐吞进肚子里。


15 December 2010

风雨经已过,前有万重山

TW,
 
看到你的來信,我感觸很多。我想有時間才好好回信。
 
TW,我們的精神是生活在不一樣空間的人。我們的肉身卻需要靠世間的食物生存,我們很多時候還是要靠社會的網絡過活。生活在世界之中,「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彷彿是一句廢話。因為我們的肉身還需要世界的滋養,我們不是生活在海市蜃樓或者空中樓閣。一個人如何在肉身和精神之間平衡。這就是我們的功課,也是我們的修行。我的經驗是不要在世間做非世間的事。社會上的問題,需要用社會的方法解決。修行的事情,只有自己靜靜慢慢做慢慢靜靜修就好。
 
我們現在遇到的掙扎,不會是我們的最後的掙扎。我們選擇的路是一條別人不想走的路。我們像是走在鋼線上面。如何平衡完全要靠自己。傷心、挫折、失敗、憂鬱是必然的。沒有一條路是平坦的。但是,我相信你的內心知道你是要怎樣繼續下去。有時候,換一條道路走走也不錯。

這句話是我鼓勵自己的話,也順便送給你。

『风雨经已过,前有万重山。』


(照片攝於2007年10月台灣﹐往埔里途中)


13 December 2010

Eye é City - Eye é City 2010 is coming ... 2010年城市的眼睛即将开跑!


http://eyeecity.multiply.com/journal/item/91/91


Eye é City 2010 is coming!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we will be moving our registration to more locations - Bishan and Bukit Timah. Details are as follow:

Registration: 30 December 2010
Time: 7pm - 9pm
Location 1:
9 Bishan Place #10-02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Singapore 579837
Directions :
http://www.streetdirectory.com/asia_travel/travel/travel_id_820/travel_site_106649/

Location 2:
Comet Education
19 Lorong Kilat, (off Jurong Kechil)
#01-03
Singapore 598120
Directions:
http://www.streetdirectory.com/asia_travel/travel/travel_id_4657/travel_site_109585/5/

Submission: 1 January 2011
Time: 11am - 2pm
Venue :
9 Bishan Place #10-12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Singapore 579837

Please access our multiply page, ttp://eyeecity.multiply.com/photos/album/62/62
to download our Terms and Conditions and http://eyeecity.multiply.com/photos/album/57/Eye_e_City_2010_Registration_Kit Registration Kit. If you have any queries, please contact us at eyeecity@yahoo.com.

Eye é City 2009 book will also be distributed on 30 December 2010. Participants from 2009, please come by to collect your free copy of the book.

Eye é City is going into our 9th year in 2010. We would also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to all participants who have taken part and supported our event all these years. This year may be our last year as we are finding difficult to carry on financially. However, we are still in talks with a potential sponsor to at least help us pull through to 2011, our 10th Anniversary.

So please continue to support us and mark the dates in your calendars.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participation as always in making the last 24 hours of 2010 a memorable time for everyone.


Yours truly
Eye e City



2010年城市的眼睛即将开跑!今年的报名在碧山和武吉知马两个地点,以方便更多的参与者。报名详情如下:

活动报名:
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时间:7pm to 9pm
收费:$15 (公众);$12 (学生及乐龄人士)
地点:地点一
碧山第八站办公大楼#10-02
9 Bishan Place #10-02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Singapore 579837
http://www.streetdirectory.com/asia_travel/travel/travel_id_820/travel_site_106649/

地点二
Comet Education
19 Lorong Kilat, #01-03
(Off Jalan Jurong Kechil
near Beauty World Plaza)
Singapore 598120
http://www.streetdirectory.com/asia_travel/travel/travel_id_4657/travel_site_109585/5/

照片呈交:
日期:2011年1月1日
时间11am to 2pm
地点:碧山第八站办公大楼#10-02
9 Bishan Place #10-02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Singapore 579837

活动简章和报名表格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下载, http://eyeecity.multiply.com/photos/album/62/62http://eyeecity.multiply.com/photos/album/57/Eye_e_City_2010_Registration_Kit ,询问可电邮eyeecity@yahoo.com。2009年参与者可在报名当天免费领取2009年的书籍。

今年是城市的眼睛第9年的活动,我们要在此感谢大家这些年的参与。今年或许是活动的最后一年,因为我们还在积极地寻找能够继续支持我们2011年十周年活动赞助经费。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的活动,前来报名参与,渡过一个不一样岁末24小时。


城市的眼睛主办者

06 December 2010

尚穆根:我国新闻制度不能效仿美国

http://www.singapore3.com/thread-208680-1-1.html
尚穆根:我国新闻制度不能效仿美国



●早报

  律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新加坡历史发展和国家小而脆弱的角度,发表了与会者形容为“强而有力”的演讲,说明新加坡的新闻制度为什么不能效仿美国。

  尽管过后不少与会者没有被说服,但一般认为新加坡政府代表愿意参与对话,阐明自己的政策是积极的做法。

  尚穆根在近一小时的演讲中强调,媒体并非在真空中运作,它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社会及社会的政治架构有关。多数社会必须在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两方面寻求平衡,而西方评论员一般都从这个平衡已经存在的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中出发,其他国家随后即得照此标准受到评断。

  尚穆根认为,理论上可以假设政治制度放诸四海皆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全盘照搬,不顾发展的层次、文化状况,结果往往让人悲叹。

  这个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鲍林格(Lee C. Bollinger)主催的研讨会,以“全球化社会的新闻自由”为大会主题,在本月3日和4日举行。与会者主要是来自哥大及哥大以外的法学、新闻学院学者、国际机构代表,及新闻从业员和哥大的学生等。尚穆根是唯一发表演讲的内阁部长,以“媒体的角色——新加坡的视角”为题。

  在解释国内情况时,他说明新加坡独立的过程,如何继承和调整了英国议会制,确保秘密投票的大选可以定期举行,而政府一旦当选,将能够有效地运作,国内政治稳定。

  他说:“因此和美国比较起来,新加坡在行政部分的监管制度比较少,这是刻意的。在一个小城市国家,政府必须迅速对内外情况作出反应。选民可以到大选时评价政府。万一出现僵局,对我们来说是个灾难。我们通过法律,把宪法以外的政治对峙、街头示威等减至最低。”

  尚穆根将新加坡独立时的窘迫情境和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对比,并且指出一些如治安、教育、医疗等领域目前公认强于美国;生活舒适度、司法制度、廉洁等也在世界上获得认可。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了它们的角色。

  尚穆根说,美国的媒体比世界任何国家都要自由,虽然人们也知道这会对美国社会造成破坏,但是主流的观点仍然认为值得为此付出代价。

他指出,美国社会的基本假设是:美国社会强劲有力,能够承受因为采取这个方式而带来的任何破坏。这个假设的方法恰恰也是新加坡采取目前立场的原因——因为新加坡的社会太小,历史短浅,媒体扮演的角色如果跟西方媒体一样,小岛将无法承受破坏。

  他以美国是航空母舰作为比喻,指新加坡只是小船艇。“很多航空母舰上能做的,小船艇是做不了的。”

  这位顶尖律师出身的律政部长也对无国界记者机构今年将新加坡的新闻自由排在第136位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特别点出,新加坡排在伊拉克(第130位)、津巴布韦(第123位)、几内亚(Guinea,第113位)之后,而这跟西方媒体自己批评几内亚施行暴政的军人政府存在矛盾。

  尚穆根说,他后来去了解无国界记者所采用的方法:他们到每个国家,选择一些人来问他们对国内新闻自由的看法。因此每个国家的得分完全在于它选了什么人,以及那些人有多主观。这与同一组人按照一套衡量标准到各国去打分不一样。

  他说,新加坡并不理会这些无稽的批评,真正在意的是国人自己的评判。新加坡并不认为照搬美国制度适用于新加坡,而事实上美国的制度也正浮现许多问题。

  总部设于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总干事乔尔·西蒙(Joel Simon)会后接受本报访问时说:“新加坡政府代表在这个场合阐述立场是重要的,我认为他用很有说服力的方式这么做,口才很好。不过我不同意他的许多观点。我代表的是一个维护记者权益的机构,理念与部长所说的相反,我们认为社会的观点会因为辩论而更加丰富,但辩论无可避免的有时会有挑衅的意味。”

  他说:“每个国家都依循一些国际的常规和标准。新加坡在很多领域里都参与到全球社群来,却选择不要依循这个基本的标准。这从长期而言是难以为继的。”

  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执教18年,目前为弗吉尼亚州杰出法学教授的弗雷德里·施尔(Frederick Schauer)教授负责在尚穆根演讲后提问:新加坡在人均收入只有512美元时,执行严厉的诽谤、新闻管制法可以理解,但在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万1000美元时,仍然沿袭过去的做法,是否不容易让人理解?

  尚穆根告诉他,就算目前取得成就,新加坡仍对自己是否能够生存而忧心忡忡,“世界上有多少城市国家能够长时间生存下去?”他也补充,如果新加坡是欧洲的摩纳哥,或许会有不同视角,但以新加坡所处的位置,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用人民的身家性命来做赌注。

媒体不应获更大特权

关于诽谤法局限媒体的自由、局限了言论,在哥伦比亚大学大礼堂里,虽然没有激烈辩论,但明显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和官员观点各有不同。

  律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解释新加坡按照普通法的处理方式时重申,任何人如果指责别人贪污、是骗子,那么就必须准备到法庭去证明自己所说。他不认为媒体在这个方面应该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特权。

  他说,一种说法是诽谤法会带来“寒蝉效应”,人们不愿意参与辩论,不针对某个政治人物发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诽谤法,它可能导致的是辩论弱智化,成了人身攻击,以致认真参与公共服务的人不愿意从政。

  尚穆根说:“我们希望从事公共服务的男女品格正直,而他们必须做好准备,在有人对他们的过去进行指责时接受检视和盘问,让公众看到他们怎么防卫自己。如果他们真的贪污或犯错,那就不应该进入公共生活圈。”

  他说:“我们奋力保护人们的财产,没有理由觉得保护人们的声誉不比保护财产重要。而这么做的唯一理由,就是这能够鼓励更大的民主辩论。”

  哥大校长鲍林格在之后主持另一场讨论时再特别提到这点。他说,如尚穆根所言,没有诽谤法,错误的信息散播,社会或许要付出代价。但现实是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因为不想惹上官司而噤声。在一个重视许多讨论的社会里,你会准备放宽这个方便面,但同样的,会为它付出代价。

尚穆根促西方媒体

别以自身标准衡量中国人权纪录

  律政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纽约捍卫新加坡的新闻制度时,也敦促西方媒体不要以自己的自由民主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人权纪录。

  尚穆根批评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权纪录的报道偏颇,并且缺乏透视的尺度。他说,美国用了200年的时间不断优化自己的制度,普遍选举也不过是上个世纪60年代才发生的事,而中国在30年前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却在短短的30年里,让数千万人脱离贫困——数目还大于美国人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政治稳定,管治卓越。

尚穆根说:“媒体及评论员在反映中国令人惊叹的成就的真实程度上,还有待努力,他们并且应该问自己:给中国开的药方真的能对中国继续发展带来裨益吗?我们难道不认为中国领导人知道什么对中国才是有利的?”

  尚穆根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以“全球化社会的新闻自由”为主题的研讨会时,发表演讲谈新加坡情况。在结束前,这位过去较少与中国往来的部长主动谈起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

  在两天的研讨会中,除了新闻自由的法律框架、世界贸易组织与新闻自由、新闻学院的教育重任之外,两场关于个案的研讨,一场是学者和媒体工作者针对中国的讨论,另一场即尚穆根谈新加坡。

  尚穆根表明自己没有紧跟中国的情况,不十分了解中国,但是很明显的是,中国拥有才华洋溢的人民,他们不会让任何人阻碍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中国领导人正专注于短期和长期的利益。

  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时,尚穆根也赞扬中国逐渐建立的领导人接班制度,认为它确保最能干的人有机会进入管理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与此同时,不论他们多能干,工作到一个规定的年龄后他们都必须交棒。中国领导人坚定的希望改善人们的生活。

  盛赞中国后,尚穆根说,世界其他国家在批评或开药方前,应该设法理解中国面对的问题、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的视角。

  “只突出其中一面,即依照西方自由民主所定义的人权纪录,而没有全面去看中国真正的人权纪录——数以千万计的人生活得到改善,那是不公平的。”

转载自新加坡中文论坛

28 November 2010

只见颜色 不见台湾 激烈竞争导致媒体惟利是图

http://www.zaobao.com.sg/zg/zg101128_012.shtml
只见颜色 不见台湾 激烈竞争导致媒体惟利是图
(2010-11-28)
● 庄慧良

台湾知名政论节目主持人郑弘仪7日为在野的民进党大台中市长候选人苏嘉全站台时,公然以粗鄙的三字经抨击执政的马英九政府,事后虽然哽咽道歉,但他在亲绿的三立电视台主持的《大话新闻》中依然昧于事实,指责马政府独厚大陆学生、不顾弱势者的健保权益等,让相关部会疲于澄清,中央研究院士胡佛更斥之为“民粹”。

  连日来,郑弘仪无畏外界訾议,依然故我,大放厥辞,但《大话新闻》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位居所有政论节目之首(见表)。

  很多人问:“这就是台湾的新闻自由吗? ”

  “传播法规的确无法可管!”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董事长、中正大学传播学系助理教授管中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直截了当这么说。

  他表示,对不符事实的言论订定罚责,但后来发现很难规范,不仅执行上难以查证,后遗症更大,所以作罢,目前只能诉诸司法。但他认为,相关法律应该规定媒体人不宜为政治人物助选,郑弘仪在这点上是逾越了媒体人应保持中立的新闻伦理。

一个台湾 两个世界

  台湾的电视新闻密度几乎冠全球,但随着政治情势蓝绿对立升高,各电视台各拥其主,《TVBS》和《中天》电视台被归类为亲蓝的,《民视》和《三立》电视台被定位为亲绿的,从新闻取向到政论节目的议题设定是“只问蓝绿,不问是非”,长期下来,形成“一个台湾,两个世界”。

  事实上,在政治对立的背后,市场的竞争更是台湾新闻生态恶化的重要关键。

  1988年元旦,台湾开放报禁,各媒体虽如雨后春笋兴起,过去因垄断居于优势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囊括了八成左右的平面广告和读者市场,同时《台视》《中视》《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单月领单薪,双月领双薪”,数十个月的年终奖金更是羡煞不少同业。

  然而,1993年“有线电视法”通过后,媒体开始进入了战国时代。

  有线电视台在草创之初,因普及率不高,收视又差,难获广告主青睐。1996年,广告商的媒体购买改采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的简写,即广告成本除以收视率后的每个收视点成本)。有线电视台为了争取广告,进而推出“保证CPRP”(指广告主先下单,若收视率不足,电视台只按比例收钱,或是将收视率补足才收钱,对广告主非常划算)制度,收视率自此扶摇而上,2003年达到70%,广告占有率也增至74%,对无线电视台和报纸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争夺观众的眼球,有线、无线电视台都以最速成的社会新闻挂帅,耸动、暴力、色情,乃至造假,无所不用其极。

  在2000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广告大饼缩水,僧多粥少,媒体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隔年,以膻色腥见长的香港《壹传媒》进军台湾,更助长窥人隐私的报道风气,旗下的《壹周刊》《苹果日报》销售量在短短数年之间跃居首位,自诩为“名门正派”的台湾媒体纷起效尤原本鄙视的“魔教”,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置入性行销”更甚嚣尘上。

一切唯收视率是问

  “一切唯收视率是问,新闻准则早已被拋诸脑后”一名电视新闻主管告诉本报,“一上班,收视率就摆在桌上,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没办法,怪力乱神的新闻收视率最好,大家就往这个方向做”。

  “媒体要的是什么?刺激辛辣,不然没有人看!”东森集团创办人王令麟在2004年事业高峰时,说了这句经典名言。“不要跟我谈专业,show me the money!”充分流露出资本家追求利益的心态。许多传播学者为之气结,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一度拒绝接受该集团提供的新闻奖学金。

  台湾的媒体环境惟利是图,理应客观报道事实的新闻,也成了商品,故新闻有无卖点,远胜过有无意义,应该被重视的公共议题,多在收视率的考量下自动夭折。

  媒体从社会公器变成社会公害,且媒体生态每况愈下,不少媒体工作者感慨,他们已从昔日高高在上的“无冕王”,变成人人喊打的老鼠。

  许多民众抗议无效,自动关机;有孩子的家庭,怕被污染,不再订阅有线电视,包括教新闻的教授,有的也不看电视新闻,“因为看不到重要的新闻及有用的信息,更甭论国际重要事件”,有的甚至羞于表明自己的职业。

低成本高获益 政论节目兴起

  在利之所趋下,低成本高获益的政论节目大量兴起。一名主持过政论节目,目前以上政论节目为专职的人士向本报表示,政论节目成本低廉,一个来宾只要3000元(台币,下同),一集几万元就可搞定,而且筹备方便,制作人打通电话拜托媒体朋友来上节目即可,不像综艺或戏剧节目,动辄数十万元。

  早年电视政论节目多是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喉舌,1994年TVBS电视台的《2100全民开讲》强调和观众互动,开启了叩应(call in)的风潮,其他电视台也陆续跟进。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选战厮杀激烈,政论节目盛况空前,高峰期甚至达到二三十个。

  但这些政论节目多徒具公共领域形式,既无法透过理性批判凝聚社会共识,反而制造冲突,撕裂台湾。

  各台政论节目起初还维持平衡假象,各找一蓝一绿的专家代表搭配媒体人评论时事,但冲突性是新闻价值之一,有些制作单位会刻意挑起矛盾,让来宾对骂,严重时还曾大打出手。

  熟悉政论节目生态的人士说,外界固然有些批评,但制造冲突,即台语俗谚“弄狗相咬”,收视率才会高。

  随着蓝绿势力呈五五波,媒体干脆连“假平衡”的外衣也撕去了,亲蓝、亲绿的电视台直接找相关阵营的人士上电视畅所欲言,成了一言堂,各拥蓝绿基本观众。

  熟悉媒体操作的政论名嘴懂得如何制造效果,如何引起观众共鸣,逐渐形成固定班底,且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言,无所不谈,蔚为奇观。

郑弘仪:我其实没有很绿

  政论名嘴原本蓝多于绿,但部分媒体人嗅到绿营市场商机大有可为,陆续跳至绿营,最成功的莫过于郑弘仪。

  学历只有亚东工专的郑弘仪,退伍后在《中时晚报》担任财经记者,后转战财经电视台。他在《三立》电视台主持《大话新闻》后,半国语、半台语的主持风格受到强调本土特色的绿营青睐,前总统陈水扁四次接受他的专访,更奠定了他“绿色一哥”的地位。

  “我其实没有很绿”,郑弘仪曾在2006年自剖心迹地这么说。认识他的朋友也称,郑没有特定政治立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郑的《大话新闻》收视率佳,主持费水涨船高,民进党执政时,还请他代言国营事业产品的广告。据报道,他目前的年收入逾亿元,住的是6000万元的豪宅,开的是奔驰350,可谓名利双收。

置入性行销无孔不入 平面电子媒体分食甜头

传统新闻学将新闻视为监督政府的第四权,但在市场经济,不同的媒体各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媒体老板会要求记者和编辑配合其追求利润的做法,而政府与利益集团也会利用经济手段来影响媒体的报道,这些年来台湾新闻的“置入性行销”就是典型之一。

  新闻的“置入性行销”指的是媒体凭借自己的专业,以新闻包装商品内容,利用民众对新闻的信任,进而达到商品宣传的效果。

  台湾监察委员吴丰山11日提出调查报告,指责政府花钱买新闻是欺骗人民,“政府滥用置入性行销是在吃安非他命与吸毒,虽然很爽,但长期会伤害国家体制与侵蚀民主根基”。他并明确点出,《旺旺中时》在大陆的公司就招揽大陆官方的广告,再转包给台湾《联合报》等其他媒体。

  早在1980年左右,部分财经报纸就由所谓的“工商记者”招揽“置入性行销”的业务,有线电视台在草创之初,也多由新手负责这方面的事务,但行事低调。

  随着有线电视的崛起,网络科技日益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其中报纸所受的冲击最大。“早年印报是印钞票,但现在印报是烧钱”,一名报社记者向本报这么形容。

  在2000年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广告量急遽萎缩,主要报纸一家接一家地关门,报纸开始“卖新闻赚钱”,以专访县市首长为例,一个版面约70万(台币,约3万新元)。

  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媒体,一起分食“置入性行销”的甜头,因此报社里有“编(辑)业(务)合作”,电视台有“项目小组”。此外,蓝绿媒体政治立场虽对立,但为了商业利益,他们可以携手同心,亲蓝的《民生报》与亲绿的《民视》电视台共同为彰化花卉博览节行销就是例子。

  政府和私人企业便以“广告主”姿态,公然影响媒体的报道内容,无论是国民党、民进党执政,皆是如此。

  新闻机构既然接受“置入性行销”,就必须为广告主涂脂抹粉,无法再秉千秋之笔,言所当言。这不仅违反新闻专业,也不符合新闻自主的原则。

  受访的一名电视台记者就说:“拿人手短(礼物),当你向新闻对象伸手时,立场尽失,新闻的公信力也荡然无存。”

17 November 2010

“谁是谢太宝”


http://blog.omy.sg/dannyyeo/archives/3910
杨君伟 伟所欲为 Do It My Wei » Blog Archive » 每天看报纸:联合早报 16.11.10 “谁是谢太宝”

联合早报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亚细安新闻 第25页
翁山淑枝呼吁“非暴力革命”

这几天,为翁山淑枝重获自由而感到高兴。
有些事情,等太久了。
多年来,自己单方面定下条件:除非翁山淑枝被释放,否则决不踏上缅甸土地。
一位游客幼稚的倔强,只为了无声抵制缅甸军人政府,为翁山淑枝抗议。
算不算是我个人的“制裁”⋯⋯?
这几天,心里一直抹不去这几个名字:
翁山淑枝,曼德拉,谢太宝。

且看:
Aung San Suu Kyi, 15 years military-imposed house arrest;
Nelson Mandela, 27 years in prison, mostly spent on Robben Island;
Chia Thye Poh, 23 years of imprisonment by Singapore’s ISA and 9 years of house arrest in Sentosa, without charge or trial.
Chia Thye Poh spent 22 years, 6 months, 2 weeks, and 4 days in jail, mostly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The 9-and-a-half years after his release were spent under severe restrictions.
What a torture.

谁是谢太宝?没有太多新加坡人认识他,可他却是“the world’s second longest serving prisoner-of-conscience after South Africa’s Nelson Mandela”。如果把23年囚禁加上9年软禁,就32年,比曼德拉还要久了。

有些事情,等太久了。
谁是谢太宝?为什么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不知道?
最近,有人说:这跟中国人不认识刘小波一事,如出一辙。

14 November 2010

卫生部考虑增加资助提高疗养院素质

http://www.zaobao.com.sg/sp/sp101110_003.shtml
卫生部考虑增加资助提高疗养院素质
(2010-11-10)
● 王珏琪 报道

  卫生部有意通过增加资助来提高疗养院素质,让病人能尽快康复回家,避免疗养院变相成为病人长期居住的老人院。

  卫生部长许文远指出,疗养院不是老人院,疗养院的责任是协助病人康复,让病人恢复自理能力后回家去。不过,他说,本地不是很多疗养院能做到这点。

西部将兴建

两家政府津贴疗养院

  许文远昨天在裕廊综合医院的动土仪式上致词时还宣布,西部将兴建两家获得政府津贴的疗养院,预计在2013年之前启用。目前本地有63家疗养院,而截至去年底,疗养院病人有7713人。两家新疗养院是将建在武吉巴督51街的仁慈疗养院,还有裕廊西91街的未命名疗养院。

  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政府去年宣布将增设疗养院,这些疗养院多数设在组屋区里,以方便病人的亲戚朋友前去探访。

  许文远说,疗养院要提高素质,就要投资并培训更多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和语言治疗师等,来协助病人恢复健康,政府也将承担费用的增加。

  他说,卫生部已经开始为一些疗养院提供更多津贴来改善服务,这笔津贴会根据疗养院服务素质的提高而增加。至于津贴的增幅是多少,卫生部受询时说,他们还在计算,会在日后透露更多细节。

  另外,许文远也提出制定一个衡量疗养院的标准,如疗养院能在几个月内协助病人恢复多少个日常活动的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s),并刊登所有疗养院所取得的成绩,让它们互相竞争,进而也提高素质。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指的是病人是否能自己起床、行动、穿衣、吃饭、冲凉和上厕所等。

  救世军安乐之家疗养院执行董事刘美兰受访时指出,业者几年前就在卫生部的带领下探讨为疗养院制定衡量标准的可能性,不过关键问题是,要如何为一间疗养院下定义,还有要为它的服务素质设怎样的标准,例如疗养院病人不出院,这间疗养院就算很差吗?

  她指出,疗养院病人包括临终病人、失智症病人,还有的虽然康复了,但家里没人照料,不能回家,病人的问题不仅是健康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以救世军安乐之家疗养院为例,刘美兰说,他们有395张病床,但几乎常常客满,每个月只有一两人出院。

  许文远在动土仪式上致词时还要求新的裕廊综合医院,不仅在医院内,也要为出院病人打造“零麻烦”,因为“大部分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在急性病症已经稳定后,慢性疾病还是存在,需要在社区里,由家庭医生、疗养院或社区医院长期照顾。”

  许文远的愿景是,整个医疗服务都能做到“零麻烦”,医疗机构能互相协调和综合它们为病人提供的护理。

  他说,有的病人出院后想要到住家附近的医疗中心做复健或检查,例如髋部关节或膝盖替代手术的病人,政府不可能在每个组屋区建综合医院,不过他们能在每个大型组屋区设复建中心,让病人到那里继续获得照顾,有需要时再找骨科医生检查,医疗人员可通过电子方式来协调整个护理过程。

  许文远致词时还呼吁医疗机构要改善服务,以求达到“无纸张”。他说,最近卫生部常任秘书杨颖仪带领综合医院的代表到韩国考察,发现韩国医院已经做到“四无”,就是无纸张、无X光软片、无手写笔记和无纸张图表,但是本地医院使用资讯科技多年,大部分医院仍然还未能做到“无纸张”。

  对此,他认为本地现有医院不应该因为历史包袱而停滞不前,也特别呼吁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医院,要作领头羊来改善医疗服务。

15 October 2010

对慈怀护理的认知亟待提高

http://www.zaobao.com.sg/yl/sl101009_001.shtml
对慈怀护理的认知亟待提高
(2010-10-09)

社论
2010年10月9日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慈怀与临终护理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今年的主题是分担关怀(Sharing the care)。临终关怀与护理,是为末期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医疗、护理、社会、精神等各种需要的综合性服务,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我国人口的急速老龄化,对临终关怀与护理的需求日益殷切,但这方面的服务似乎却还赶不上需要,相关的公众意识(包括许多临终病人本身)也还是相当不足,亟待推广和加强。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创会主席薛爱美博士接受本报访问,谈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包括:慈怀病院筹款的难题;专业医护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公众认知与教育的不足。

  本地慈怀临终护理服务已有25年的历史,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开始时得自力更生,困难得很,如今则获得35%的政府津贴,情况可以说已大有改善,但筹措经费仍然是个沉重的负担。以托福园慈怀病院来说,平均每年要设法筹款约250万元,这耗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因此,薛博士希望政府给予慈怀病院更大的支持力度,让医护人员专注于照顾临终病患,而不是每天为开饭而犯愁。薛博士是本地临终关怀与护理服务的先驱之一,对慈怀病院所面对的诸多难处自是体会深切,因此,她的呼声应该也道出了本地现有八家慈怀病院的共同心声。

  慈怀病院65%的常年开支必须自我募捐或靠一些基金与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但由于一般公众人士对这一服务仍然相对陌生,捐款来源较之其他家喻户晓的慈善福利团体,自然也狭小得多。其次,由于公众认知不足,自然也影响到献身慈怀服务志工的人数。在此种人力物力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难想象各慈怀病院筹措经费的艰辛程度。献身这一服务的群体,的确需要得到更大的实际帮助和精神鼓舞。

  政府若能在财政预算许可的情况下提高给予慈怀病院的津贴,那当然再好不过。但我们知道,无论如何,社区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或却的。因此,我们急需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与护理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扩大这一服务的社会支持面。

  比方,一些病院的日间护理中心,为末期病人提供瑜珈、气功、卡拉OK等学习班,让他们快乐地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病院也雇请辅导员或绘画理疗师,但这些都不受政府津贴。因此,如果有更多的志工能献身于这些方面的服务,也就能协助病院节省一部分的开支。

  目前八家慈怀病院需要60名专科医生,但实际上却只有20名医生,足见专科医生短缺的严重性。卫生部显然知道这方面的问题,但在面对全国性医生短缺的情形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有关方面必须尽量设法加速培训,不只在应付眼前的需要,更应着眼于整个人口急速老龄化的趋势。除了专科医生,其实慈怀护理也需要大量的辅助医护人员,要吸引更多人投身这一行业,则必然得检讨医护人员的薪金不可。允许慈怀病院聘用更多外来医护人员或许也是必要的。

  今年7月间,由本地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委托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家》信息部所作的“临终生活质量指数排名”显示,新加坡综合排名第18。调查的主要对象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0个富裕成员国,以及另外10个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我国在亚洲地区的排名仅次于排名14的台湾,但调查说明我们在临终关怀与护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死亡人数大约为1万7000名,当中约20%获得临终护理服务,离我们所设定的60%目标也还有很大的距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如何让临终者能够有尊严的与祥和的离世,是个越来越迫切的课题。最近李光耀资政夫人的逝世,也间接让国人了解到临终关怀与护理的重要性。亚洲人普遍上仍然是希望在家中终老的,因此,如何更好的在家庭推广护理知识和技巧,显得异常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婴儿潮”一代的终老也必须面对与“两个就够了”俱来的家庭人手短缺的难题,慈怀病院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殷切。临终关怀与护理课题已经到了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了。

04 October 2010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剥夺他们的记忆。毁掉他们的书籍,毁掉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然后会有人来帮他们重新写书,给他们新的文化,为他们编造新的历史。然后,这个民族会开始慢慢忘记自己现在的样子,开始遗忘自己的过去。至于外面的世界要遗忘这个民族,速度就更快了。“ “那么,语言呢?” “这种事何必费神呢?久而久之,民族的语言就会变得像民间传说一样,早晚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笑忘书》,尉迟秀翻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2002年,pp176-7。 --Kniha Smichu a Zapomneni by Milan Kundera

若全面放宽方言影片将影响讲华语运动成效???

http://www.zaobao.com.sg/sp/sp100930_008.shtml
若全面放宽方言影片 将影响讲华语运动成效
(2010-09-30)
● 郭丽娟 报道

  我国多年来积极向华族推广华语,政府若全面放宽方言影片,将会影响讲华语运动的成效。

  因此,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代部长吕德耀指出政府现在还不准备进一步放宽对电视与电台方言节目的限制。

  不过,政府也了解年长国人对方言节目的需求,因此这些年来已逐步放宽对方言节目的限制。

  他举例说,目前人们已能在付费电视和随选频道观看一些方言节目,本地制作的电影也适度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在筹款节目上也允许艺人献唱几首粤语歌曲,以帮助达成筹款目标。

  但是,如果进一步放宽对方言节目的限制,吕德耀担心必然会影响年轻一代学好双语,毕竟学生要同时学习英语和华语,已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他也指出新加坡华人有多种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话、潮州话和客家话等,那政府该根据什么原则来分配这些方言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比例呢?如果允许每种方言的节目每周播映一晚,电视基本上是每晚都会播映方言节目。

  对于审查检讨委员会建议政府可进行独立调查,以确定方言影片的放宽程度这一点,吕德耀指出对方言节目的限制是一项政策决定,进行独立调查未必有所作用。

  那政府是否有一天可能完全取消对方言节目的限制呢?

  吕德耀说:“不是现在。如果你问我会在何时,我也不知道。我相信我们今后会再继续讨论这个课题,以后的审查检讨委员会也会继续检讨,到时我们会再重新研究。”

  媒体发展管理局华文节目咨询委员会(ACCESS)委员、媒体顾问王连三受访时说,政府基于国情和教育制度,在现阶段不进一步放宽对方言节目的限制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他也建议媒体业者根据市场需求,在政府所允许的框架下播映更多益智的方言节目,如旅游和时事节目等。

  “如果有市场需求,业者可以向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或华文节目咨询委员会提出要求。我想这是可以进行协商和讨论的。”

  针对互联网的管制,政府也会保留禁止100个含不良内容网站的做法,因为这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100个网站涵盖色情、暴力、种族及宗教挑衅和恐怖及极端主义等内容。审查检讨委员会建议取消这个做法,是认为它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反而会造成家长误以为其他未被禁的网站皆是安全的。

  对此,吕德耀解释:“我们保留禁止100个网站的做法,不是因为这么做能发挥实际作用,而是因为它是代表社会价值观的象征性立场。它提醒我们互联网上有大量不符合我们道德标准的内容。”

  不过,政府接受委员会的建议,将指示互联网供应商为家长提供易用及便利的内容过滤服务,以把不适合孩童观看的色情及鼓吹滥用毒品等内容过滤。

  吕德耀说:“媒发局也将要求供应商在家长签订或更新配套时,主动向他们促销这项服务。”

  至于过滤服务的费用,吕德耀指出每月收费介于2元5角至5元,而根据审查检讨委员会所进行的调查,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收费并不是问题。

  对此,审查检讨委员会主席吴友仁希望政府能要求业者免费提供这项服务,或通过学校分发回扣券以抵消这笔费用。

  另一方面,政府也同意不同形式的媒体应该采用同样的分级制,以免家长感到混淆。

  吕德耀指出,电影分级制将作为其他媒体的标准,电影和录像的分级也将适用于付费电视和随选频道。不过,政府对于免付费电视的内容管制将较为严格,尤其是针对PG(家长辅导级)影片。

  在谈到政府对媒体内容管制的整体方向时,吕德耀指出这些年来已逐步从审查走向分级制和共同管制的机制。

  “我们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进行审查,而这也只限于那些比较敏感或具冒犯性的内容。”

  以电影为例,在过去三年进行分级的2351部电影之中,只有9部被电影审查局禁止放映,占总数的0.38%。这些电影有些涉及同性恋或性虐待内容。

  吕德耀:“我们保留禁止100个网站的做法,不是因为这么做能发挥实际作用,而是因为它是代表社会价值观的象征性立场。它提醒我们互联网上有大量不符合我们道德标准的内容。”

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01 October 2010

精彩的政治谈话:外长杨荣文新中关系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singapore/pages4/sg_cn101001.shtml
外长杨荣文: 新中关系处在历史潮流的高点
(2010-10-01)

外交部长杨荣文是融汇中西方文化的新加坡人,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一些谈话风格——在流利的英语以外,他经常随机引入许多华语,用来描述新中关系或与中国有关的话题,例如“建交”、“南巡”、“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即亚细安)的发展,东盟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词汇转变自然,表达精准。

在新中庆祝建交20周年之际,杨荣文接受本报专访,回顾与展望双边关系的过去、未来。

他认为新加坡与中国,亚细安与中国交往紧随古人的智慧,做到“中不偏、庸不易”,用中国古人的“中庸”概念来辅佐他对于新加坡国际定位“网点”理论。

新中20年建交要放在新中关系漫长发展历程中理解,他说,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周期,在潮流的高点。

● 韩咏红报道(北京特派员)

  专访杨荣文外长时,他正进入一次中国行的尾声。9月中旬,他与总理李显龙访问了上海、苏州,接着续程前往北京,会见20岁的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班禅。那场会见被中国官方喉舌节目《新闻联播》以超长时间地报道,反映出中国对于班禅第一次会见外国政要的重视。

  当天晚上,就有北京的政治观察者给记者发短信问:“你们外长见了班禅?”之后,也有学者称赞说,可见新加坡对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得很好。一场政要与宗教界特别人士的会见,给新中建交20周年纪念再增添积极氛围。

新中关系远不止20年

  然而,说是庆祝建交20年,但这个数字可能是把新中源远流长的关系说短了。杨荣文首先强调说,新中关系远不止20年。自晚清以来,新加坡就是大陆剧烈变革的一部分,中国人反西方列强与日本侵华的抗争传导到新加坡,本地人也参与了孙中山革命。

  他提醒说:“明年我们将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是新加坡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不是最后一场将两地人联系起来的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此后还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运动,杨荣文指出,二战期间日本军在南京以外的最大规模屠杀发生在新加坡,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两地固有的历史联系。战后,新加坡岛内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各种面向,像华人慈善家陈嘉庚所选择的是其中一种。杨荣文说:“他选择了认同于中国的民族主义,所以回到中国,在那里开展重要事业。”

  也有人去了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直到1954年,人民行动党将各族团结起来,创造独特、认同于新加坡的民族主义。杨荣文形容说,这都是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中,我们灵魂挣扎的一部分。新中两地拥有血缘与文化联系,但是新加坡独有的政治身份经过多年才找到清晰的形式,这个过程对于新中建交有特殊意义:它使得新加坡能与中国发展良好的双边关系,而不让东南亚国家觉得敏感。

  杨荣文说:“不了解前面的这段历史,也就不能完整理解此后新中建交的意义。”

  最终,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后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双方建交联合公报在1990年签署。

  这个结果表明,在新中发展双边关系的过程中,邻国的观感、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构建,一直是一个被考虑的因素。

  但新中的文化与血缘联系,这个现实却不会因为政治身份转变而变化。于是,当中国文革结束后,两国“又再纠缠到一起”。谈到此,不能不提到1978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访问。正决心走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在众多模式中看到了新加坡——一个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以华人为主的社会。

  中国有许多文章探讨新加坡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对邓小平的启示。但杨荣文没有将重点放在这里,他点出了精神层面的因素。他说,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不可能采用与新加坡一样的模式,但是我们走出自己的道路,这点让中国领导人得到信心与鼓励。相比之下,同样是华人为主的社会,当时的香港还由英国治理;台湾由国民党统治,又得到美国支持,因而对中国而言,生存与主权都独立的新加坡,在政治上显得更容易被接受、更适合于学习。

外长杨荣文: 我们要建立 新中关系整体构架

  此后10年,由于中国与亚细安都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共同立场,中国与亚细安政治领袖与外交官员建立起互信与联系。到了1992年,邓小平看到1989年以后保守力量再一次控制了政府,高龄88岁的他决心扭转乾坤,将国家带回改革开放的轨道。就在他南巡时,提出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的意见。

  杨荣文回忆说,起初新加坡以为邓小平只是随口说说,没有意识到这就好比教皇在颁布指示,结果那一年新加坡迎来400个代表团,中国官员纷纷来到本地考察社会管理。“情况有点像他们在文革中说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现在是)社会管理学新加坡。”杨荣文引出文革口号,自己演绎增添出最后一句。

  这促使当时已卸下总理职务的内阁资政李光耀想,与其通过参观学习,不如一起做事,苏州工业园区的构想由此而生。新加坡政府相信,邓小平在意识还清醒时,批准并祝福了这项合作。20年后的今天,这个项目本身取得了成功,每年还吸引数万名中国官员前往考察,苏州借鉴了一部分新加坡的经验,而中国其他城市再借鉴苏州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新中建交20年的一个成就、一个新加坡在中国成功打造的品牌,以致最近总理李显龙访问中国中西部,各省市领导都提出要和新加坡再造一个“苏州”。

双边关系史中一个新的周期

  最近几年,国务资政吴作栋注意到中国探索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意愿,提出合建生态城的构想,推动两国关系又迈前一步。

  杨荣文总结说:“总的来说,我们形成了非常紧密的伙伴关系,很多年来中国都是新加坡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在经过前期一些磕磕绊绊以后,新加坡企业已经遍布中国,有的发展得相当好。反过来,也有超过3000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我有时候听说是3000家,有时4000家,搞得我都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家,但他们为数众多,而且在发展,他们在新加坡投射的影子越来越大,对应新加坡对中国参与程度的增长。”

  “这几乎是新中漫长双边关系史中一个新的周期,现在我们是两个不同的政体,我相信在新的角色里,新加坡将对亚细安与中国关系的强化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关系在各领域得到发展

  记者问到李光耀资政在新中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在下一代新中领导人的交往中,这样的作用与影响力能否继续。

  杨荣文说:“李资政在中国享有很高声望,他与中国有长期的交往,也在重要方面对中国给予了帮助。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我们不能重现的现象,就好像中国不可能再出现一个邓小平。随着历史演进,我们的关系将以不同方式往前发展,现在不会只有一个基石,而是会有好多柱子,我们不只在建立单一结构,而是一整个构架。”

  他将现在的新中关系形容为“多层面、多面向、有不同色彩,越来越丰富,在各种领域发展”。“潮水有时候强,有时候变弱,但潮水的流动永不止息。我想我们现在处于潮水的高点,在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不同年代的中国人与新加坡人在交流,甚至还包括跨国通婚,这是交流的最高形式。”

  外长在这个比喻用了潮水、变化与循环的概念,再一次融合了东西方的智慧。

中国—亚细安自贸区 是对中国战略眼光的献礼

  新加坡是亚细安的活跃成员,也是区域合作的积极支持者。中国官方媒体叙述新中关系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句话:“中国支持新加坡在亚细安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新中双边关系发展中,新加坡、亚细安与中国的多边关系近年显得日益重要。谈到此,杨荣文赞扬中国对于发展与亚细安关系的战略远见,也有感于中国高层对于中国—亚细安共荣未来的坚定且一贯态度,他也不认为中国的目标是将亚细安收纳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中国—亚细安自贸区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提出,杨荣文还记得朱镕基当年在其中一场会议中这样说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的发展,东盟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

  中国—亚细安自贸区的概念刚提出时,亚细安国家并不确定要如何回应,新加坡是自贸协定最强力的支持者,由此将中国与亚细安的未来联系确定了下来。

  杨荣文回忆说,最初中方官员谈判态度强硬,亚细安国家不是太愉快。事情传到朱镕基耳里,他提醒贸易官员这项协定的重要的政治战略意义。结果是中方官员让步,双方完成早期收获协议,接着是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的协定,到最终达成了全面自贸协定。他认为,中国—亚细安自贸区的成立,显出中国的战略眼光。

亚细安与中国不会是排他关系

  不过同样清楚的另一点是:亚细安与中国之间,不会是排他的关系。

  杨荣文指出:“从亚细安的角度看,亚细安的未来不只是与中国绑在一起,它也同时与印度、与发达国家、与日本紧密联系,我们的政策也是所有人都保持友好、保持中立。

  “但是在总的格局中,亚细安与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未来还会更重要。就像在历史中一样,中国的繁荣会给东南亚带来繁荣,不管是唐朝或者是宋、元、明,明代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为马六甲的崛起提供了经济基础,一直到清朝。我相信,在这个世纪里同样的事情会再发生: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国会给东南亚带来繁荣。而我们幸运的地方,是现在不只有中国,另一边的印度也在发展,东南亚将因这两个古老国家的重新崛起而大大获益。”

  他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迫使亚细安改变在它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定位。因为21世纪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网络世界”,国际外交不应该被视为零和游戏,每增加一个联系点,整个联络网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

  亚细安与中国的关系,长期而言是建设性与互惠关系,但是双方也可能时不时出现利益冲突与问题,因此双方应该保持长远眼光,并且照顾对方利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双边关系将不断加强巩固;如果有任何一方基于短期考虑而忽略长期战略,关系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挫折,但是杨荣文认为,总体而言,双方还是有互信。

  他也记得2002年当中国与亚细安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提出建立自贸协定时,朱镕基表明中国不谋求在亚细安形成排他性的独特位置,换言之,中国没有将亚细安视为它的附属地区,而是一个独立的地区。

  “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也是中国所采取的一种大方做法。他明白我们与世界各地已有联系,中国也要成为有联系的一方。

  “随着这个图景越来越多元,天枰的倾向肯定会改变的,无论是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都好,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总体的平衡。我觉得我们应该遵循中庸里的智慧。

  “我记得三字经里是这么说的:‘中不偏、庸不易’。换句话说,你不能僵直不动。如果你腿脚笨拙,大船摇晃时你就会跌倒。所以你必须灵敏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所以很自然地,当我们跟某一个国家的关系变得太不平衡,我们就会设法平衡它,可能是与那个国家做调整,或者与其他国家。”

中国不会成为西方式帝国

  中国在快速的崛起中,目前的趋势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将在年内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崛起被形容为本世纪最重要的现象,但是威胁论的说法也始终消解不去。

  对于威胁论,杨荣文认为亚细安可以不必太忧虑。东南亚国家都不是第一次看到中国崛起,在历史上它几乎没有侵略过东南亚,而且按照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人也没有兴趣将其他人变成中国人。

  杨荣文举出了犹太人做对比:你可以说他们的语言,喜欢他们的食物,大家做朋友,但是你自称是他们的一员,如果你自认是犹太人,他们反而觉得很不自在。

  “这是一种愿意接受大家和而不同的心态,中国人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与特性,他们也会在承认大家都不同的基础上,和你打交道。”

  “当然,他们有利益,他们要求他们的重要关切受到尊重,否则他们会向你施压。但是中国演变成西方式的帝国,攻城掠地发展殖民地,我不相信那会发生,这不在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传统中。”

  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却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任何新大国的崛起,都会造成现有大国的不自在,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需要把握新的平衡点,这个过程有时候可以是充满紧张的。

  杨荣文说:“接下来,亚洲‘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问题,答案都将指向中美关系的问题。我认为中国领导人说得很对,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们的利益是对立的,同时也坏不到哪里去,因为他们有太多共同利益。所以他们必须要在这个矛盾的格局里去设法协调出新的出路。”

  “如果这个主轴能维持住,现在的结构将可以保持,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可以活动发展的空间;如果维持不了,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

杨荣文精彩语录


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所有亚细安国家都知道,单凭哪个国家个别的力量,都不可能有任何基础去平等地和中国、印度相处。所以我们还是保持在一起,组成一个6亿人口的大社群,占领世界两大洋之间的战略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带着尊严与足够的体积,来与中国、印度、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大国相处。

你如果变得不再精彩,你会被忽略过去;你想垄断一切,你会被忽略过去;只有当你能够为网络里的其他成员提供有益的服务,你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网点(node)。所以这对新加坡来说很关键,我们必须为他人服务,一直发挥作用,表现我们对其他人的价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继续表现我们的用处,继续生存。

血缘因素在两国关系中依然发挥作用。总体而言,文化与血缘的联系让新中更了解彼此,所以是加分作用。但偶尔也会引起不切实际与虚假的期望,例如去年当李资政在美国提出亚洲需要美国平衡中国力量的言论被错误地翻译成要“制衡”中国时,在中国网民间激起反弹,我想他们忘记李资政不是中国公民。

《联合早报》

22 September 2010

DUO 陈奕迅2010演唱会




陈奕迅演唱会的主题创意性很强,他以时间作为演唱会的背景主题。先以时钟为主的装饰,在演唱开始时,时钟的表面卸下,成为时钟后面的齿轮。后来背景陆续有不同的日期还有时间跟我们的日程表。最后以西班牙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代表作《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里的融化的时钟为背景。

时间和记忆其实在欧陆哲学上的讨论很多,陈奕迅通过不同的歌曲和造型来串联关于时间与记忆。在服装造型上,也以欧洲超现实风格为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舞蹈员一半华丽服装,另外一半身体的器官、血管、肌肉的造型。我就笑称陈奕迅相当的后现代。

在演唱当中,适时的发射或者散发出烟花、彩色纸等。其中以模型车子为道具的演出,以风吹银色的彩纸,来显示出车子的速度感,创意十足。

在灯光音响方面,他用了大量的麦克风收音,摄影机角度准确,灯光对准了乐手,可以知道这些都是事前的准备和安排。可惜的是室内体育场场地不能发挥更好的音响视觉效果。

虽然不太熟悉陈奕迅的歌曲,但是他的创意哲思用心,感觉很好。尤其是他对于乐手的尊重和疼惜。

11 September 2010

人情味。退而不休。生产力



和往常的星期天一样,我和父亲到附近的咖啡店吃午餐。午餐结束,咖啡店的阿婆像往日一样,收拾碗盘并且擦桌子,我看到桌子上有一些擦不干净的地方,就顺手拿了桌布擦了一擦。阿婆说:桌子是大理石的,很难擦。我回答:是啊,很难擦。然后阿婆就继续做其它的工作。事实上因为大理石的不规则图案,令阿婆看不清楚。桌子最后还遗留下一点点的辣椒汁,我和父亲继续喝着我们未喝完的咖啡。

几年在台湾花莲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城市之外的人情味。我刚到台湾还没有买冬天的棉被,一个在花莲背包旅行的台北人,在认识了不到两三小时候,就把他随行的睡袋送给我。我和太太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骑摩多车上山旅行,结果太太病倒;打电话给朋友求助,朋友的朋友在山上旅店工作,她二话不说就把她的宿舍房间,让给我太太休息。还有多次因为不熟悉交通而乱闯交通,不但没有被罚款,反而得到护送和协助。有些时候在摊贩吃饭,老板甚至因为我们是外国学生,怕我们吃不饱而多给我们两根菜、一颗馄饨。这些都让我感到台湾,尤其是花莲的人情味。

如果用新加坡人的守法重效率的脑袋来想:乱闯交通没有被罚,等于执法不严厉;在没有得到上司的批准就让陌生人住宿舍,等于不守公司规定,而且影响工作效率;桌子擦不干净就是生产力少一点、卫生水准差一点;摊贩多给一些食物,可能会减少利润,最后影响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在这些执法效率、规定有效性、生产力、卫生水准、利润、国民生产总值的考量下,人情味就被洗涮得像我们城市一般的一尘不染。

如果继续用我们喜欢的经济理论来谈,所有的选择和决定都有其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多一点人情味,我们就非得牺牲一点点我们的执法效率、规定有效性、生产力、卫生水准、利润、国民生产总值。反之亦然(vice versa)。

9月4日海峡时报报道,李光耀资政鼓励新加坡的长者继续做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在谈到关于低技能、低收入的年长者,李光耀资政认为他们可以从重型手工业,转行到服务与娱乐的轻工业,到饭店、娱乐、餐厅、零售等行业,前面柜台或者后勤支持的工作。

前阵子刚好遇到一个长者,他在船厂烧焊了一辈子,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现在到餐厅打工,因为一辈子干粗活,连洗个碗都会粗手粗脚,所以老板嫌弃他,现在正在到处找工作。我不期然的想起一首小时候听过的儿歌,歌曲大略是这样:“路边有颗螺丝帽,弟弟上学看见了。螺丝帽虽然小,祖国建设不可少。捡起来、瞧一瞧,擦擦干净多么好。送给工人叔叔,把它装在机器上。嘿!机器唱歌我们拍手笑。”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当然就像一颗小螺丝帽一样,希望在国家的建设和繁荣贡献出我们的小小力量。我们也希望能够像小螺丝帽一样,能在不同的机器上运作,能够在不同的行业工作。但是,人毕竟不是螺丝帽,即使螺丝帽也会因为时间而损耗。长者因为年纪大,体力差,眼力听力不好的情况下,继续工作的话,必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做的十分完美。我想要问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准备容忍这些小小的缺憾了吗?我们已经准备为了接纳这些长者的不完美,而牺牲我们一点点的生产力、卫生水准、利润、国民生产总值了吗?

这几年广告界掀起一场温情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来西亚导演雅丝敏•阿莫(Yasmin Ahmad)为社会青年体育部,制作的关于推广家庭的广告。广告中的太太在先生的葬礼上提到先生生前的种种小缺点,但是她的最后总结是:“到生命的最后,总是这些小小的事情,让我们永远记得,是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组成生命的‘完美’”。 (In the end, it’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It’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http://clang13.multiply.com/video/item/45/45

我不知道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能牺牲一点成就和生产力,来容纳我们长者的小缺憾,增加一点点人情味。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下个星期天我和父亲一样会在那张擦得不完全干净的桌子上继续喝咖啡。


08 September 2010

新加坡的文化前景往哪里?

http://www.zaobao.com.sg/sp/sp100903_002.shtml
19人委员会将起草2025年文化发展蓝图
(2010-09-03)
● 谢燕燕 报道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昨天成立由各领域知名人士组成的艺术与文化策略检讨指导委员会(ACSR Steering Committee),以起草下一阶段文化发展蓝图,希望到了2025年,新加坡人每年至少出席一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比例能加倍,从目前的40%提高到80%。

让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国人

比例提高到50%

  它说,委员会的另一个目标是把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国人的比例,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使艺术与文化成为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所谓积极参与艺术文化活动,可以是工余参加某种艺术活动,或当义工。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代部长吕德耀昨晚在艺术赞助荣誉奖颁礼上受访时说,他希望委员会起草的2025年文化发展蓝图,能为策划未来20年的艺术文化发展留下深远意义。

  他提到由已故前总统王鼎昌在1989年率领的文化与艺术咨询委员会如何影响新加坡过去20年的文化与艺术发展,包括兴建诸如滨海艺术中心的设施。

  吕德耀也说,跟上个委员会成立时的环境不同,艺术业现在更成熟,委员会可交由企业人士领导,因此由李子扬担任主席,成员来自私人和公共领域。

  由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主席李子扬所率领的指导委员会,由19名成员组成。

  吕德耀说:“我希望他们能构想出政府可采用,并作为未来十多二十年的发展蓝图。所以,我考虑的是个长期、超过三五年的计划。”

  他是在今年3月在国会宣布成立艺术与文化策略检讨指导委员会的计划,以起草2025年文化发展蓝图,包括建议具体战略,借助文化艺术把新加坡发展为亚洲最宜居城市,让国人发挥创意,同时加强社会凝聚力。

  李子扬受访时说,委员会下星期一举行首个非正式会议,以成立四个工作小组,探讨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品(Product)、人(People)、参与感和伙伴关系(Participation and Partnership)和地点(Place)课题。

  “产品”指的是如何让文化机构和艺术产品达到精益求精的水平。产品工作委员会由国家文物局总裁许顺华和新加坡报业控股高级执行副总裁(华文报/报章服务)胡以晨担任联席主席。胡以晨也是新加坡华乐团主席。

  “人”指的是如何培养能欣赏文化艺术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广大群众,及栽培杰出艺术家和顶尖专业人才。工委会联席主席是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长潘传顺和官委议员黄渭莹。

  “参与感和伙伴关系”探讨如何让一个优雅、凝聚力强而又富创意的社会,主导本身的文化艺术发展。工委会联席主席是人民协会总执行理事长杨雅镁与和美集团主席兼总裁蔡天宝。

  “地点”指的是如何保留著名景点的原味与特色,让它具纪念性。工委会联席主席是市区重建局局长黄南和新传媒总裁周永强。

  各工作组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意见收集,以让指导委员会以此草拟初步报告,再咨询公众意见。

  李子扬希望咨询范围越广越好,除艺术团体,也收集基层领袖、学校、公共和私人机构的看法。

  他说,每个社会都有本身的文化,关键在于哪些是我们喜欢的,哪些是想扬弃的,“即使是放风筝活动,当中也有文化成分,包括美学观”。

  他希望扩大文化艺术的概念,吸引更多人参与,最重要的是愿意花钱、花时间在文化艺术活动上。

06 September 2010

LET ME DECIDE 让我们自行决定 (Chinese Subtitles)





LET ME DECIDE 让我们自行决定 (Chinese Subtitles)
www.youtube.com
查寻网站 http://let-me-decide.tumblr.com/

一个优秀的社群靠的是附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审查官武断的决定。 审查官不能为我决定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若我不能为自己做出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判断,那审查官凭什么认为他们能? 严厉的审查将防碍新加坡发展成国际都会的进程,还有剥夺我们自主的权利。 是时候对审查制度说不了!是时候让我们自行决定了。

查寻网站 http://let-me-decide.tumblr.com/

Visit http://let-me-decide.tumblr.com/

A society's "competitive edge" is marked by its ability to think for itself, not by a censor's arbitrary scissors.

I am responsible for my morals and values, not the censor.

If I'm not the best judge of what is "appropriate" for me, what makes the censors think they are better?

And why do they claim they are "protecting" us, when they are harming Singapore's development into a global city - and assaulting my right to judge for myself?

It's time to say thanks but no thanks to censorship. It's time to LET ME DECIDE.

Visit http://let-me-decide.tumblr.com/

29 August 2010

Singaporean arrested after Facebook attack on govt -  XinMSN News: Singapore News “要烧维文和行动党” 男子面簿留言煽动被捕

http://news.xin.msn.com/en/regional/article.aspx?cp-documentid=4295467
By Agence France-Presse, Updated: 25/08/2010
Singaporean arrested after Facebook attack on govt

A Singaporean man who attacked the ruling party on Facebook and urge people to "burn" a cabinet minister has been arrested on charges of inciting violence, police said Wednesday.

In a statement, police said they had arrested a "man in his late 20s" on Tuesday "in connection with investigations into offences related to incitement of violence".

The statement did not name the man or give details of the offence, but said that he was released on bail pend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Local media identified him as Abdul Malik Ghazali, 27, who posted a series of comments on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critical of how Singapore is hosting the inaugural Youth Olympic Games (YOG).

The August 14-26 event, held for competitors aged from 14 to 18, has generated limited public interest, with many events blighted by empty seats and the host country's athletes faring badly.

Vivian Balakrishnan, the minister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has come under particular fire from online critics over the games.

Abdul Malik's postings on his own Facebook page and on a separate group account called "I hate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Organising Committee" are also critical of Singapore's ruling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Abdul Malik, who works for a company specialising in wood and flooring, said on his Facebook page that he was arrested "due to my involvement in anti-YOG and anti-PAP Facebook pages".

One of his postings highlighted recent floods in Singapore, the escape of detained terror suspect Mas Selamat Kastari, the amount of money spent to host the games and reports of the poor standard of food served for games volunteers.

He said it was time to "burn" the sports minister and the PAP.

"Rally together and vote them out!!!" he wrote.

Abdul Malik said in comments published Wednesday by The New Paper that "the comment is a metaphor".

"I did not intend for it to be taken literally. I did not mean for someone to actually burn," he said.

In another posting, Abdul Malik referred to a version of the communist anthem The Internationale on YouTube and wrote: "This song is a call to rise against tyranny and oppression... Very suited to what is happening now in Singapore."

Prosperous Singapore -- which is spending close to 300 million US dollars to host the games, more than three times original projections -- follows a hardline policy on political dissent.

Public protests are banned without a police permit and anti-government critics in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media have been successfully sued for defamation by top officials.

Some in cyberspace rallied to Abdul Malik's defence.

One Facebook poster calling himself "Kok Meng" wrote "seems like even metaphors are forbidden these days".

"Police should get a grip and let loose. We are a democracy."

Abstract from xin msn news
http://news.xin.msn.com/en/regional/article.aspx?cp-documentid=4295467

27 August 2010

《独立新闻在线》- 家人携七万联署跪求宽赦 杨伟光命运系于纳丹总统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4646.html
家人携七万联署跪求宽赦
杨伟光命运系于纳丹总统

作者/本刊记者 Aug 24, 2010 11:02:35 am

【本刊记者撰述】马来西亚青年杨伟光家人今早将宽赦杨伟光的请愿书和7万6500多分纸本签名联署呈交给总统纳丹,要求宽赦他救其一命,将死刑改为终身监禁。家人更跪在总统府门前请愿,总统府守卫以公路安全为由,促全部人离开。

杨伟光马来西亚代表律师兼杨伟光后援会成员饶兆颖告诉《独立新闻在线》,杨伟光的父亲、兄弟姐妹、伯伯、伯母等特地来到新加坡,提呈请愿书签名给新加坡总统。

他们大约早上9时30分便聚集在总统府前,起初守卫不让他们从正门递交请愿书,他们步行15分钟,从后门递交请愿书。

当家人呈交了请愿书后,守卫急忙驱赶他们离开,但是杨伟光的父亲仍希望可递交纸条给总统纳丹,恳请对方慎重考量宽赦杨伟光。但是守卫并不允准,家人才在门前跪了三至五分钟。

饶兆颖不解为何总统府的守卫如此紧张地驱赶他们,“守卫驱赶大家走之后,我们已经过马路去到对面,但是杨伟光的姐姐等人还不要走。他的父亲希望能提交一张纸条,却遭驱赶。”

她也透露,除了杨伟光的家人之外,他两个七八年未见他的阿姨也特地赶来,希望可在监狱见他一面,但是新加坡当局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以致他们带着遗憾回去。但是,杨伟光的直属家属都有与他会面。

此外,今天杨伟光代表律师拉维(M.Ravi)和沙巴州斗湖国会议员蔡顺梅也与他们同行。蔡顺梅昨天尝试到新加坡樟宜监狱见杨伟光一面但遭新加坡当局拒绝。

联署破十万大关

杨伟光后援会协调员饶兆颍今天下午发表文告表示,杨伟光先生的代表律师拉维、家属和后援会经已在2010年8月24日(二)早上,向新加坡总统府完成呈交7万6516份签名运动的纸本联署信函,以及马来西亚44名国会议员和15名上议员的陈情信函。

继昨日突破10万大关后,截至24日(二)下午5时,杨伟光后援会获得总共11万1331签名,其中3万3837来自网上签名、4万3466来自沙巴、3万3716来自大马半岛,以及312来自新加坡。

文告也吁请尚未签名的公众:尽速上网(www.petitiononline.com/SaveVK/petition.html)签名,或将签名运动表格寄到隆雪华堂,地址是: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文告表示,杨伟光后援会(Save Vui Kong Campaign)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促成第一波的签名运动达到预期目标。至于接下来的第二波行动,该组织将在近日内对外公布。

再推动“道歉日”运动

另一方面,后援会也将在本周四推介“道歉日”,并定下9月3日为道歉日。

饶兆颖(左图)表示,这是从杨伟光获得的启发,即杨伟光做错了,他想要道歉,但是目前已是生死存亡之际;但我们这些身在外面的人,经常都会做错事,因此,更要珍惜每分钟去道歉和弥补。

她说,这项“道歉日”运动已超越杨伟光运动,参与此运动者未必需要支持杨伟光宽赦的诉求,反之,这更倾向人道主义的运动,鼓励大家可以为自己做错的事道歉,祈求原谅,并且重新开始。

杨伟光后援会自一个多月前成立以来,便开始推行签名运动,要求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网上或纸上签名,要求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宽赦杨伟光一命,让因运毒而被判死刑的他,可以其剩余的生命,在监狱中宣扬切勿沉沦毒海的讯息。

杨伟光签名运动自7月18日开放以来,便获得各地人民的热烈回响,昨天,后援会已成功收集到超过10万个签名,突破了他们原定的10万签名目标!此外,佛教团体举办的抄心经以宣扬“远离毒海,珍惜生命”活动,也得到社会人士的回响。

曾拒绝宽赦申请

沙巴州青年杨伟光(右图右)因运送47克海若英而遭新加坡高庭判处死刑,新加坡总统曾在去年11月27日拒绝杨伟光的陈情,而杨伟光原本要在去年12月4日问吊,但其律师拉维取得展延执行令,并成功展延其刑罚。

拉维原订在今年8月20日再提呈新的宽恕陈情书给总统,但因为该国法律部长山姆甘(K.Shanmugan)公开表达应该处决杨伟光的立场而导致他无法这么做。

22 August 2010

古城遗书。关爱城市

 

乘着国庆日周末长假,和太太到马六甲、麻坡。我觉得虽然马六甲古城有很多地方很商业化,但是间中有一两间还是依稀住着当地人,或者是以传统工业/商店的形式存在着。比较新加坡的牛车水,刻意以旅游为目的的经营痕迹比较少,虽然如此当地人还是有话说。刚在马六甲买的一本《古城遗书——写给马六甲,记一城的美丽与哀愁》的书,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欧阳珊专栏摘录,记录她在在驻马六甲时候收集的资料整理和杂感。她是马六甲人,在书中她写到:“今天的马六甲人在普遍缺乏古迹认知的情况下,以‘发展’的之名装修、拆建、铲平;旅店、咖啡馆乃至采养燕窝的‘鸟屋’以渐渐蚕食的方式,‘消化’着老街的古屋群,消蚀着‘古城’”....“一个古迹可能是几百年岁月的累积,消失却可以在一瞬间,而且将永远失去、无法重来”。


对于传统古迹文化的关心保留,其实除了写书之外,摄影也是另外一种方式。《城市的眼睛》展览从现在到 30 日,假裕廊图书馆举行。《城市的眼睛》活动1999年于槟城发起,后来发展到太平、怡保、吉隆坡、马六甲和新山;2002年在新加坡由一群文化人开展。《城眼》希望从一般社会人士的角度,以摄影的方式记录社会的变迁,并集合共同的新加坡回忆。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探索与观望岛国各层面的时刻,能够用心关怀社会,用眼睛记载时代的变迁。我在2003年接触参与《城眼》活动后,不久便从主办人的口中知道这活动可能结束,这时候又听到:“新加坡人没有回忆”和“身在故乡为异客”各种声音,便决定和子民兄一起扛下这个活动。我总觉事情说不如做,我们一直在讨论古迹文化的流失,如果不能够保留实体,保留收集现在可以拍摄到的影像,何尝不也是一个方式。我倒是觉得《城眼》的做法是一个比较前瞻性的做法,而且大家应该用各自的方式力量去做,不分彼此。

 

这几年办下来,碰到一些义务性质的团体组织常常碰到的问题,如赞助资金的问题、义工的去留问题、还有资料收集储存的问题,常常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加上很多团体组织,都以更高的奖金和更大型的宣传来主办类似的活动,使到活动参与人数和赞助的经费都被分散了。这些条件不是我们没有奖金、没有宣传目、没有主题的活动所能够竞争的。其实如果有其它更有组织性和资金的团体活动,能取代《城眼》的活动,我个人是乐于见到的。但是这些活动很多是为了配合一些周年庆典或者产品宣传而主办的,通常没有持续性,而且影像的收集有特定的范围目的。所以我暂时还是觉得《城眼》还是有主办下去的必要。

 

开始接手办这活动后,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城眼》的定位问题。主办《城眼》常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的是什么照片,我们的选照片准则是什么?这就让我想到小学的时候,当老师作文的时候出“无题”的时候,大家你我对看得景象。我常常觉得《城眼》因当是一个“城市人为自己的城市” (For the city, by the city dwellers) 主办的一个活动,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给大家,至于大家想为城市留下什么,则是大家共同的决定。但是基于展览和出版书籍的经费问题,我们不得不以一百张照片为一个准则。至于那些想要有一些提示的人,我的个人意见是尽量不要选择热门的题材,或者重复性太高的地点。

 

回到一开始提到,我在国庆日到邻国旅游的事情,看起来像是有点不爱国。最近蔡依林就回应媒体报道她不孝顺的事情说:孝顺不需要别人定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相处模式套。所以呢?爱国的方式不需要别人定义,如果还是想不到什么方式,就来看看展览,用眼睛来爱这个城市,爱这个国家。

 

注:《城市的眼睛》展览从现在到8月 30 日,假裕廊区域图书馆举行。开放时间是早上10点到晚上9点,入场免费。


(摄于2010年8月8日,马来西亚马六甲古城)



11 August 2010

‪縱貫線李宗盛-給自己的歌(首唱版0129)




李宗盛《给自己的歌》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 只顾著跟往事瞎扯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 思念是紧跟著的 好不了的咳

是不能原谅 却无法阻挡 恨意在夜里翻墙
是空空荡荡 却嗡嗡作响 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 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捱一个耳光
然后好几年都闻不得问不得女人香

往事并不如烟 是的 在爱里念旧也不算美德
可惜恋爱不像写歌 再认真也成不了风格
我问你见过思念放过谁呢? 不管你是累犯或是从无前科
我认识的只有那合久的分了 没见过分久的合

岁月 你别催 该来的我不推 该还的还该给的我给
岁月 你别催 走远的我不追 我不过是想弄清原委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麼呢?
她的爱 在心里 埋葬了 抹平了 几年了 仍有余威

是不能原谅 却无法阻挡 爱意在夜里翻墙
是空空荡荡 却嗡嗡作响 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 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捱一个耳光
然后好几年都闻不得问不得女人香
然后好几年都闻不得问不得女人香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想得却不可得 情爱里无智者

05 August 2010

Channel NewsAsia - Lapses & weaknesses in management of public funds in some ministries, govt agencies - channelnewsasia.com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stories/singaporelocalnews/view/1073094/1/.html
Lapses & weaknesses in management of public funds in some ministries, govt agencies

By Hetty Musfirah Abdul Khamid | Posted: 03 August 2010 1932 hrs


SINGAPORE : Lapses and weaknesse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s ove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funds have been found in several ministri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This was revealed in the Auditor-General's report for the financial year 2009/2010 released on Tuesday.

The report also showed the need for greater vigilance in the area of IT security.

But the lapses were not as severe as those highlighted in last year's report, which involved millions of dollars that could have been spent more prudently.

Some of the areas that came under scrutiny were how well finances were managed and how efficiently resources were used.

One ministry that did not fare well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was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Managing agents of three welfare homes transferred donations of S$34,907 to the accounts of voluntary welfare organisations (VWOS) - when the money should have gone to the homes.

At one welfare home, valuables and nearly S$13,000 cash belonging to residents were kept in cardboard boxes and shopping bags in the Superintendent's office.

The misuse of government payouts meant for patients was also uncovered.

Test checks at six nursing homes showed that between 2005 and 2009, as estimated S$1.19 million in government payouts was cashed by the homes on behalf of patients. But one home treated the money as its revenue, while the other five used it to pay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charges incurred by the respective patients, without their authorisation.

One of the homes also used the money to buy general supplies and equipment such as wheelchairs and safety vests.

Wastage of public funds was another issue. Here, the Ministry of Defence did not fare well. Checks on two camps revealed lapses in the way meals were accounted for - there were 63 instances of excess meal orders. These were covered up by personnel managing the cookhouses or servicemen who falsified the records. That resulted in unnecessary expenditure of about S$22,000. The report stated that MINDEF has taken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 the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falsification of records.

There was also an instance when revenue due to the government was not collected.

The Singapore Police Force lost S$648,000 in revenu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it did not charge town councils and statutory boards a fee of S$25 for every Warrant of Arrest enforced.

This happened between 1997 and 2009 for several prosecuting agencies.

As for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t had over 50 cases of overpayment of salaries, bonuses, overtime claims, medical and dental subsidies to the mission staff, as well as double payment of medical expenses. These amounted to at least $5,800.

Other lapses observed include non-compliance with government instructions and guidelines such as an officer certifying his own claims.

The report said that although the amount of repayments observed from the test check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control lapses need to be rectified so that th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s is rigorous enough to ensure that payments made are correct and for valid purposes.

In the area of IT, security lapses were found in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system "NFS@Gov", administered by the Accountant-General's Department.

Over 640 end-user accounts were wrongly given access rights to an application designer tool. Some of the accounts would allow users to modify programs or records in the system.

There was also an unauthorised testing of a computer system at the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 that saw two invoices generated with incorrect amounts.

The report stated that the lapses should not be seen as reflecting the general qualit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s in the bodies concerned, but they do point to the need for greater vigilance, especially in IT security as government ministries and statutory boards are extensively computerised.

A horizontal audit across statutory boards to identify gaps and shortcomings in governance framework and practices was also conducted.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in general, statutory boards had in place systems and processes for governance.

The report will be deliberated by the 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 and where necessary, particular ministries would have to account for the lapses reported. - CNA/ms/ls

26 July 2010

Eye é City – A Visual Account of the Last 24 Hours of 2009 Exhiobition 《城市的眼睛》2009年岁末24小时影像记录活动展览


http://eyeecity.multiply.com/
Eye é City – A Visual Account of the Last 24 Hours of 2009 Exhibition


Eye é City,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the preservation of memories belonging to modern day Singapore, will present photographs from its annual flagship event, A Visual Account of the Last 24 Hours of 2009, in a roving exhibition from 1 August 2010 to 28 August 2010.

The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will kick off on 1 August at The Substation and will run till 10 August before moving to Jurong Regional Library for its final show from 11 August till 28 August. Admission to the exhibition at both venues is free.

Th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is a culmination of the best works received in the 24-hour event that aims to raise awareness and concern for the society through a collective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of Singapore’s extraordinary, everyday and the mundane. Featuring more than 50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the show will appeal to all ages because of the wide-ranging topics that were documented by ordinary folks from all over the city.

“Our society is changing rapidly in all aspects as Singapore continues to grow and mature in this globalized era,” said Mr Lee Chee Ming, Head Organizer of Eye é City 2009 Committee. “With that, memories of the society we live, play and work in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We hope this exhibition can truly inspire viewers to show a greater interest and compassion to our society.”

A Visual Account of the Last 24 Hours has become a yearly platform for individuals to make a statement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ociety and her people. This year’s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will also make its way into a book, slated for releas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For full listing of exhibition dates and venues, as well as to learn more about Eye é City and its past activities, the public can visit http://eyeecity.multiply.com or email eyeecity@yahoo.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Details:

1 August 2010 – 10 August 2010, Daily, 12pm – 9pm (Gallery will be closed on 9 Aug)
The Substation (Gallery)
45 Armenian Street
Singapore 179936

11 August 2010 – 28 August 2010, Daily, 10am – 9pm
Jurong Regional Library (Level 1)
21 Jurong East Central 1
Singapore 609732

Admission to the exhibition is free at both venues.


About Eye é City

Eye é City – A Visual Account of the Last 24 Hours is an annual event with the aim to preserve the memories of Singapore through the eyes of ordinary individuals via photography. Since 2002, event participa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ve dedicated their last 24 hours of the year to photograph images of the island and her people. The pictures are valid documentation of the ever-changing social and urban landscapes of Singapore, and collectively serve as an urgent reminder to preserve the island city’s national heritage. The best works representing each year are exhibited and subsequently published in a book.

Eye é City is a registered non-profit society led by a group of avid volunte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ye é City, visit http://eyeecity.multiply.com or email eyeecity@yahoo.com.


《城市的眼睛》2009年岁末24小时影像记录活动展览


《城市的眼睛》2009年岁末影像记录活动已迈入第八年,经过数次的遴选,入选作品将在来临的8月1日起展出。

展出的60余张黑白照片继续记录岛国的社会与人文变迁,让大众透视新加坡24小时内最真实的面貌。由于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照片覆盖的层面广泛,并把生活周遭的平凡事物定格在影像中,从中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另个层面及一个很不一样的新加坡。

所有入选作品将收录在摄影集内,定于今年底出版。


展览详情:
2010年8月1日至8月10日(8月9日休假)
电力站
中午12时至晚上9时
入场免费

2010年8月11日至8月28日
裕廊区域图书馆(一楼)
上午10时至晚上9时
入场免费


关于《城市的眼睛》

《城市的眼睛》岁末24小时影像记录活动自2002年起,于每年的12月31日,欢迎公众用相机捕捉周围的事迹,旨在从一般社会人士的角度记录社会的变迁,并集合共同的新加坡回忆。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探索与观望岛国各层面的时刻,能够用心关怀社会,用眼睛记载时代的变迁。入选照片都会做展出及收入在摄影集内。

《城市的眼睛》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活动全由义工在工余积极推广。

公众若有任何询问,可以电邮 eyeecity@yahoo.com 或上 http://eyeecity.multiply.com 查询。



12 July 2010

浪子回头

从台湾回来新加坡五个月,终于开始上班了。这和我当时的预想差不多。

想到这五个月找工作面试的日子,真的是惨不忍睹。我这段时间一直努力的找工作,我希望能够像在花莲一样为临终病人或者老人服务,当一名社工;或者是回到我以前的社区工作。

本来认为念了宗教研究所,新加坡宗教机构应当最能够接受我,反而是宗教机构让我最失望。到本地最大的宗教团体之一面试,竟然被主管和人事经理嘲笑对于我理想的坚持和念宗教研究所的响往。后来到另外一间宗教福利团体面试,在过了三个星期,临时约我第二次面试,又匆促的取消面世,然后没有音讯。

在几乎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间服务老人的机构竟然想请我当副执行长,因为机构的规划和管理的不明确,加上我这次回来想直接服务人群,我有些迟疑。后来我的旧东家要我回去,薪水有可能增加:另外一家老人护理之家希望我去当社工,但是几乎是我大学刚毕业前几年的薪水。

那天,我到了这阵子常去静修的小公园,静静的坐了一阵子,我做了选择。虽然从此我的经济将不允许我过着以前潇洒的生活,随意的背包旅行、念书、辞职。无论是这世界的主宰是无常因缘、上帝、阿拉或者是存有,我希望我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然后把自己交托给祂,随着这条道路走,一直走下去。

=============================
上班不到几天,一位也是当社工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当社工的薪水太低了,他因为有两个孩子,负担有点重,所以想换工作,到薪水较高的政府部门。我听了之后,有点感慨,有点后悔我自己放弃高职位高薪的决定。

 

正当在情绪交织的时候,我在大巴窑碰到一位在这一带卖黑糯米粥的62岁妇女。大巴窑的老居民一定认识她,她在大巴窑组屋区,一层楼一层楼的沿楼叫卖35年的黑糯米粥,看她现在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好。一阵寒暄后,妇女向我推销黑糯米粥。因为要吃饭了,就拒绝她,但是她还是继续跟我推销她的鸡翅膀。原来她现在不止卖黑糯米粥,也买炸鸡翅膀、鱼圆和五香。想必现在黑糯米粥不太受欢迎,而且现在大家也很少要买沿街叫卖的食物。我就跟她买了炸鱼圆,她又把一包五香推给我。我想她的生意一定不好,就买了一包鱼圆一包五香。

回到家后,我更加感慨。我在想:妇女虽然忠于自己的工作多年,但是现在却已经跟不上现代。从前一个人老老实实过后能过一辈子,现在已经不行了。老实过活和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会有冲突?

这让我更担忧我的未来。

==============================
那天同事不在,我就代替他接应了来访老人的孩子。原来老妇人已经91岁了,孩子60多。因为一些行政的事务来找我同事,我替他办好了事情,陪他到病床看妈妈。妈妈鼻子插胃管,手因为担心她拔掉胃管,被包了起来。

孩子后来聊开来,告诉我他以前是水手,赚了很多钱,因为不听话,花天酒地,把钱花光了。他现在只好在做散工过日子,觉得他太对不起妈妈了。我告诉他现在孝顺妈妈还不迟,但是他的眼中还是一直怀着歉意,并且一直表示太迟了,还一直对机构能帮助他妈妈表示感激。

后来我和同事谈到这件事情,我告诉同事,对于我来说,我尊敬这种回头浪子,可能超出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好人。因为他们曾经坏过,享受过,他们对于自己的决定会很坚定的。

说了这番话,重新回想起来,我突然觉得服务这些人,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种恩典。对于这几天关于转换工作的思考和疑惑我突然有另一番新的感受。

阿门。阿拉。感恩。

(照片摄于2010年6月21日新加坡加东一带)


29 June 2010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逝世


http://www.zaobao.com/zg/zg100627_104.shtml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逝世
(2010-06-27)

@曾昭鹏
北京特派员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周五深夜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0岁。

  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学贯中西的吴冠中在中国画坛地位显赫,被视为泰斗级人物。昨早吴冠中纪念网站发布其逝世的简短消息。

  网站在介绍吴冠中生平的文字中形容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此外,网站也肯定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昨天引述吴冠中曾经任教的清华大学所发布的讣告,其中称吴冠中“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报道也提到,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有关报道也了解到,清华大学已成立吴冠中的治丧工作小组,并将在近期举行追思会。

  吴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深厚渊源。他早在1947年负笈法国留学途中曾经过境新加坡,后来在1988年2月间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南洋美专之邀到新加坡举行个展,之后一直和新加坡保持联系。

  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定居新加坡20年,目前已是公民;孙女在新加坡长大,正在小学念书。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来访期间,他曾参观新加坡飞禽公园,被一群关在笼里的鹦鹉所吸引,当场写生创作了《鹦鹉天堂》,作品长3.1米、高1.45米, 是兼有写实写意之美的一幅大画。2005年,这幅即兴之作以人民币3025万元(约630万新元)成功拍卖,一举创下其个人画价,当时也是中国在世画家作品的最高价纪录。

  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这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献,也是吴冠中个人做出的数量最大的艺术捐献,作品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两幅书法,创作年份从1957年跨度到21世纪初,全面表现了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以及各个时期的风格。

  目前美术馆设有永久的吴冠中展厅,每年展出他不同题材的作品。

  有感于吴冠中的慷慨与信任,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在去年将“卓越文化遗产赞助荣誉奖”(Distinguished Patron of Heritage Awards)颁给了他。

  除了新加坡美术馆外,吴冠中还曾先后捐画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美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等。

  吴冠中生前曾先后在不同的捐赠作品的场合中,阐明其赠画立场。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全世界的人都能看,都是为了促进世界人民的了解和互相沟通。

  此外,他也说过,他的画不是个人遗产,家人可留几幅做纪念,但大部分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

  早些时他也曾将作品比作女儿,捐画是给女儿找婆家:“我有好几个女儿,嫁到不同地方,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博物馆、鲁迅博物馆都有。”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zg/zg100627_104.shtml

吴冠中生平
(2010-06-27)

1919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50年—1970年:留学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此职位。

2010年:6月25日于北京医院病逝。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zg/zg100627_107.shtml

吴冠中纪念官网
http://wuguanzhong.artron.net/

新加坡美术馆看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画展 20090809
http://clang13.multiply.com/notes/item/5

吴冠中和新加坡 风筝不断线
http://clang13.multiply.com/links/item/82/82

从新加坡美术馆谈起
http://clang13.multiply.com/links/item/100/100

03 June 2010

Hotel California Hell Freezes Over Reunion Concert in 1994




Hotel California 最经典现场版94年Hell Freezes Over演唱会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tel_California_(song)

Hotel California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

There she stood in the doorway
I heard the mission bell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
'This could be Heaven or this could be Hell'
Then she lit up a candle
and she showed me the way
There were voices down the corridor,
I thought I heard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Any time of year, you can find it here

Her mind is Tiffany-twisted
she got the Mercedes Benz
She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And still those voices are calling from far away,
Wake you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Just to hear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They livin' it up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What a nice surprise, bring your alibis

Mirrors on the ceiling,
The pink champagne on ice
And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y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Last thing I remember,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中譯歌詞]==============================================
轉載來自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加州旅館
漆黑的沙漠高速公路上
冷風吹亂了我的髮
空氣中飄著仙人掌溫暖的氣味
望向遠方
我看到閃爍的燈光
我的頭越來越沈重,視線模糊
我得停下來過夜

她就站在門邊
我聽到了教堂的鐘聲傳來
我心裡想
這兒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然後,她點燃蠟燭為我帶路

走廊傳來許多聲音
我想它們是說--------

歡迎蒞臨加州旅館
親切的態度 (親切的臉龐)
旅館內有充足的房間
無論哪一天,你總能找到空房間

她總是追求名牌時尚
她擁有賓士轎車
還有很多她稱之為朋友的俊美男孩

他們在庭院裡跳舞
汗水淋漓
有人跳舞是為了回憶
有人是為了遺忘
於是我請酒保過來
'幫我端杯酒來'
他說'我們這兒從1969年起就不再供應烈酒了'

那些聲音依然在遠方召喚
將你從午夜時分喚醒
只為了聽他們說著--------

歡迎蒞臨加州旅館
親切的態度 (親切的臉龐)
人們都在加州旅館裡尋歡作樂
多麼美麗的驚喜,是你逃避的藉口

天花板上的鏡子
冰鎮的粉紅色香檳
她說'我們都是這裡自投羅網的囚犯'

在主人的房裡
所有人赴盛宴
他們用小鋼刀戳刺獵物
卻無法宰殺那隻野獸

我最後記得的是:
我奪門而出
我得回到未完的旅程
回到從前的地方
' 別緊張',值夜者說
' 我們已接獲指示
您隨時都可以買單
但您別想離開!'

09 May 2010

语言平等, 指尊严平等, 不是作用平等~~周有光先生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304.htm
‧庆贺周有光先生百岁诞辰(四)‧

百岁稿:从“华语热”谈起



周有光





记者:汉语热, 又说华语热。新加坡把汉语说成华语。为什么?

主人: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 不包括方言。汉语可以包括方言。

记者:台湾称国语, 大陆称普通话, 新加坡称华语。为什么不一样?

主人:中国的国家共同语, 清朝称官话, 民国改称国语, 台湾沿用。1958年, 新中国改称普通话。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 马来语是马来族的官方语言, 同时又是新加坡的国语; 塔米尔语是印度族的官方语言; 华语是华族的官方语言。新加坡的国语不同于台湾的国语, 新加坡也不习惯用普通话这个说法。

记者:国外掀起华语热的主要是华人还是洋人?

主人:国外大约有5500万华侨和华裔, 他们都鼓励子弟学华语。洋人想学华语的也越来越多, 这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自然发展。

记者:外国人学习华语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人:首先是为了跟中国做生意, 中国是一个巨大市场。跟中国做生意, 单用英语不行, 还要兼用华语。中国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外国学者一向重视研究中国文化。对汉学家来说, 华语热早就开始了。中国疆域辽阔, 遍地古迹, 风景优美而离奇, 是旅游的好去处。旅游要学一点华语, 提高了解, 增加兴趣。国外华人都有寻根思想, 学中文才能了解历史。这些, 就是外国人学习华语的主要目的。

记者:外国人都说中文难学, 他们能学得好吗?学到什么程度算是学好了?

主人:外国汉学家能学到极高的水平, 不过这样的专家不多。学习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 生活语言, 要能谈话、看报、写信; 第二层, 工作语言, 要能用来办事; 商人要能谈生意、订合同; 教师要能讲课、写文章; 第三层, 文学语言, 要说得漂亮, 写得优美。中文难学, 可是外国有不少人知难而进。

记者:国外的华语热跟国内的教育普及有关系吗?

主人:关系极大。国内不热, 国外就热不起来。1990年代以来, 国内加速推广普通话, 制订“语言文字法”, 积极推行义务教育, 成绩超过从前任何时期。13亿人口的教育发展, 必然影响巨大。

记者:什么叫做国际共同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吗?

主人:国际共同语是全球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国际通用语言。不是联合国规定的, 而是在国际交往中自然地发展起来的。

记者: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英法西俄阿中)都是国际共同语吗?

主人:国际共同语只能有一种, 不能有几种, 这是语言发展的自然限制。一战前,

法语是事实上国际共同语。一战后, 英语渐渐替代法语。二战后, 英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

记者:为什么不用世界语?

主人:世界语的作用太小。

记者:华语热, 是否意味着争夺作为国际共同语?

主人:华语是中国的共同语, 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华语热, 发展和提高了华语的作用, 不是改变华语的国际地位。

记者: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哪种用得多, 哪种用得少?

主人:1980年代我到纽约, 经中国驻联合国翻译员介绍, 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我去演讲, 题目是“中国的文字改革”。学会会长一位法国女士请我吃茶点时候, 我问她六种工作语言的使用比例有无统计。她说:有, 不保密, 但也不宣传。原始文件:英语80%, 法语15%, 西班牙语4%, 俄语、阿拉伯语和华语三者合计1%。现在的新情况, 我不知道。

记者:华语人口世界第一。人口优势是否可以使华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主人:成为国际共同语, 不仅要人口多、地域广, 还要文化高、出版多、使用便。汉字使用不便, 是一大障碍。

记者:如何使华语使用方便?

主人:例如, 利用拼音, 帮助汉字, 提倡“基础华语”。中国语文正在进行现代化。

记者:什么叫做“基础华语”?

主人:“基础华语”是:千字文+拼音。这是简易的中文, 给初学者作为入门台阶。

记者:在国际共同语的争夺战中, 俄语退出舞台, 法语攻势加强。西班牙语似乎跃跃欲试。你看前景如何?

主人:现在事实上只有法语在跟英语争霸。

记者:法国设立“英语跟屁虫奖”。谁提倡英语就给他一个“英语跟屁虫奖”, 使他成为取笑的目标。最近把这个臭奖授予法国电信公司一位总裁, 因为他给本公司的一些产品取了英语名称。欧洲议会一位会长得此臭奖, 因为他在摩洛哥举行国际会议未提供英语的法语译本。一位建议法国小学学习英语的法国教育部长也得到这个丑化大奖。

主人:教育部长也是“跟屁虫”, 可见法语的国际地位岌岌可危!

记者:法语能夺回国际共同语的桂冠吗?

主人:(摇头):法语失去了印度支那, 失去了阿尔及利亚, 正在失一大半法语非洲。国际会议大都规定使用英法两语, 事实上只用英语。这是效率的要求, 无法勉强。

记者:2004年欧盟有官方语言20种, 2007年还要增加一种, 此外众多的小语种都要翻译。欧盟为什么不能规定一种共同语?

主人:欧盟有欧元, 没有欧语, 这是法国反对英语的结果。欧盟翻译中心现有1500人, 还在增加。西班牙语100人, 希腊语95人, 葡萄牙语89人, 英德法语各有120-130人, 新成员国平均40人, 马耳他最少, 有24人。欧盟是个翻译公司。

记者:谁在大力推广英语?

主人:起初是英语国家的政府和教会, 现在是世界各地的英语学校。英语已经成为一项大生意。语言的滚雪球原理, 使英语雪球越滚越大。英国曾经是最大的帝国, 美国原来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印度是人口巨大的以英语为校园语言的国家。印度一度反对这个侵略语言, 现在反过来利用这个赚钱语言。谁不学英语, 谁就吃亏, 没有人勉强, 英语不胫而走。英国出版一本《世界英语》, 详述英语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琳琅满目。

记者:国际网络火上加油, 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声势。

主人:英语是网络霸主, 超过90%。法语4.93%。西班牙语4.6%。打字员变为管理员, 英文中出现新词:executary (执行秘书, 是 executive 执行者和 secretary 秘书的合成)。

记者:语言平等, 如何平等?联合国有200个会员国, 只用六种工作语言。语言平等吗?

主人:语言平等, 指尊严平等, 不是作用平等。语言的作用本身不平等。史前时期世界上有15000种语言, 现在只剩6000种, 一百年后将消失十分之九, 减少到600种, 国家官方语言只有不到60种。人群由散而聚, 语言由多而少, 聚合运动是历史的自然规律, 人力无法左右。




记者:上海推广普通话, 成绩卓著。上海人向来没有方言优越感。可是最近有人提出要保护上海话。是否推普太快了。

主人:一百年来, 上海经历了大都会化, 从不到百万人口的普通城镇, 成为超过千万人口的大都会。各路移民来到上海, 多种方言和次方言相互接触, 上海话发生较快的变化。中国正在建设成为现代国家, 所有城市都要变成双语言城市, 公共活动说普通话, 私人生活可以说各人的方言。这是先进国家都已实现的建国目标。在这个历史性的发展中, 上海光荣地走在全国的前面。这是语言生活的进步, 不是方言的衰落。

记者:台湾提倡台语 (闽南语), 有排斥国语 (普通话) 的明显倾向。台湾抵制汉语拼音, 推行台湾制订的“通用拼音”, 不顾“通用拼音不通用”。将来会怎样发展下去?

主人:他们在孤立自己, 对台湾极为不利。

记者:什么叫做母语教学?是否就是课堂用语改用方言?

主人:内地经验, 课堂用语从方言改为普通话, 对推普极为有利。相对于普通话,方言是母语。相对于英语, 普通话是母语。普通话作为课堂用语, 也是母语教学。

记者:推广普通话, 会使方言文艺衰落吗?

主人:不会。1987-1988年, 我约请方言学家和音乐家合作, 编写《苏州评弹记言记谱》,用音标记录唱词, 用五线谱记录曲谱, 改进评弹的记录技术, 结果圆满。* 希望由评弹做起, 推广到其它方言文艺。普通话和方言文艺, 二者并行不悖。

2005-11-30, 时年100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编者注:关于《苏州评弹记言记谱》, 请看本刊第77期 (2004年3月) 75-79页的介绍。

以上转载自华语桥网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304.htm

======================
以下转载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sg/%E5%91%A8%E6%9C%89%E5%85%89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生于中国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作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02 May 2010

四百龙银--张宇






文 张宇

"再没那么清楚了,我永远记得十一郎歌词出来的那天,我们一如往常地将新出炉的歌词唱进demo里,但这样简单的工作我竟无法完成,眼泪随着弦乐倾巢而出,不能自己。
但这首歌的处理方法是个难题,歌词已然是全部的重点,不论是编曲、Vocal,均不能抢了歌词的戏,但又不能破坏整首歌的水准,这是非常伤脑经的。光是小江吉他的录音就用了两个工作天,只因为我要求的弹奏手法要笨笨的,又要充满知性与情感。
我要求自己在唱这首歌时要保有像说书人般的冷静,唱demo时的激动情绪请留在家里,起承转合是必须的,但要不落痕迹;情感的释放要非常谨慎,一点点不适合的情绪便会坏了这一首歌。我很努力地想要做到这点。"

四百龙银

词:十一郎 曲:张宇 编曲:张宇
吉他:江建民(小江) 弦乐:涂惠元(小涂)
录音师:黄昭浪(阿浪)/谱丽音、陈建武(小武)/强力

这里的人家远渡重洋 找到他们家 看了几回就要这个 六岁的女娃
为了大哥要娶媳妇 没钱的妈妈 收了四百个龙银 让她离开家

她在厦门过了一夜 隔天才上船 身上穿着只有过年才能穿的衣裳
妈妈为她缝了一个 像她的娃娃 有它和你作伴 什么都别怕

那天晚上的月亮 被云挡住了一半 看不见的另一半在要去的地方
也许只能这么想 才会觉得分开的只是月亮 心还一样

二十六岁那年生了 第五个女孩 守寡的婆婆跟她说了 香火不能断
刚好有人想要一个 初生的女娃 她用虚弱的身子 追出几里外

那天晚上的月亮 被云挡住了一半 看不见的另一半在心碎的路上
千头万绪在心里转 突然发现残缺的不是月亮 是命运啊

曲折要重覆到什么时候 才给圆满

她从箱底找出那个 像她的娃娃 有它和你作伴 什么都别怕
可是我的心肝 谁跟你作伴

08 April 2010

寂寞‧修行

 

記得在越南旅行的時候,偶然經過在旅遊區小山丘上,一間沒有太多人留意的小寺廟。我和太太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爬上這小山丘,參訪者小小的寺廟。寺廟只有一個比丘尼,大殿只有一尊很大的佛像,但是因為大殿很小,我們必須抬頭仰腰才能看到佛像的臉部。大殿後面是比丘尼很小的寮房,還有廚房和廁所,有點像上人當初修行的小精舍。在下山的時候,我突然不知緣由的哭了起來。

 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99/99


那天去一間宗教團體面試,面試後我坐一旁休息,不斷的喝水,後來我整個人腦袋空空晃了一小時。我開始還以為是因為我的面試的表現不好。

 

今天自己一個人去外面吃飯,坐在餐桌回想起當天面試的情形。記得當天面試,當我表示當初兩次辭職去背包旅行和到台灣念宗教研究所是為了找尋人生的意義時,他們問起我我還會繼續這樣做嗎?我表示尋找意義是一條要持續要走的道路,其中一位面試者問我說:你是不是要繼續達到涅盤為止啊?然後兩人笑了起來。

 

想到這裡我不竟掉下眼淚。我不認為我是一個修行人,但是我覺得尋找人生的目的是我人生重要的課題。我對這樣的對話感到非常失望,以個人來說,因為自己的人生被別人否定,以宗教來說,難道宗教不是在追求一條成聖成道成佛的道路嗎?如果宗教工作者不能認同人們追求理想,或者追求一條成聖成道成佛的道路的話,宗教工作者怎麼做到傳播宗教的工作?我不但對於自己感到難過,我更加對於這個宗教團體感到失望。

 

吃完飯擦了乾眼淚,我往回家的路走。猛烈的太陽照在我的身上,感覺到身上有點刺痛。突然很羨慕有修行人身分的出家人或者修士,能夠有保護網,讓他們的修行作為得以合法。但是想起兩位面試我的人,他們就是在這種保護網底下的人,怎麼會作出這樣的事情呢?把腦子轉一轉,我想他們可能是我的增上緣,也有可能他們修行也是一種我不能了解的法門。一陣涼風悄悄的吹在我身上,把身上陽光的刺痛安撫了一下。突然身心安頓了起來。

 

回到一開始提起在越南的小故事,我突然明白為什麼我哭了起來,原來修行的路是寂寞的旅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日曬雨淋,一歩一腳印。想到一直在鼓勵自己的偈:

 

「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

 

把此文獻給素月師姊、堅持自己理想的人和隱默在人群中的修行者。

 

PS:在台灣唸書讓我得到答案,同時也把我跟社會隔絕,把一些習氣磨掉。我不覺得到不到這份工作是面試者的問題,反而我有很多東西必須要改進,以適應社會上的一些規範。畢竟社會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為他們工作的人,而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人。至於我的人生目的,我想我會悄悄的放在心裡,等待和有緣人分享。

(圖為越南朱篤Chau Doc,攝於湄公河支流旁)


25 March 2010

販賣宗教?!

看到報紙上老虎的新聞,說他在手上戴了一個代表佛教的手鐲,馬上覺得事有蹊蹺,這可能是表面的作為。上網找了資料,發現雅虎英文新聞報導質疑他是否如他所說的虔誠,將會常常戴著這代表佛教的手鐲,而且還以照片來說明他之前其實沒有戴著代表婚姻的戒指。報導指出很多名人在發生了醜聞後,常常以宗教來包裝自己。

前幾天去面試的時候,主持面試的是我申請的部門主管,當他介紹他的部門的時候,說機構有八間中心。因為我有在面試前先看看機構資料的習慣,我就問說機構不是像網絡上說的,有七間中心嗎?當時我只是想要確認網絡上資料的準確性,結果,這年輕的主管當場就對我表現得完全沒有興趣,匆匆問了幾個問題就結束面試。我結束前還是不厭其煩的表示我對於社區工作的經驗和熱情,但是看起來卻對於機構是沒有幫助的。

後來,就跟朋友zy說:在台灣的大學象牙塔幾年,我變得太單純,而且有點白目了。

後來想想,也對。這機構在2008年換了一個機構主管,1995年以來本來只有四間中心,在這幾年就開展多三間中心,而且無論學生人數或者社會能見度都增加了。這絕對不是社區工作的經驗和熱情就能辦到的,一定是在公關能力和市場銷售做了很大的努力。我想這兩方面都不符合他們機構這幾年的市場定位。

島國的梁導演在發生外遇事件後還表示他會把他的事件拍成電影。

我想這世界真的變了,宗教、社區發展、甚至醜聞都可以當成商品來玩弄摆賣。我想我真的要拾回我油腔滑調的能力,才能在這社會上生存。

19 February 2010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http://www.religion.tcu.edu.tw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招生了!!*
*不分領域 皆可報考*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致力於實踐性的宗教研究,舉凡宗教學、生死學、人類學、心理、中文、哲學、歷史、文學、教育、醫療、護理、諮商、社會學、性別研究等相 關領域,只要對 *其個人專業與宗教之間的締結有興趣者*,都非常適合報考本所。

本所師資不同於一般學究型的宗教研究所,而以人文、社會、臨床研究者為主體,開設慈濟的信仰實踐經驗、宗教與性別、宗教與醫療、人間佛教與實踐、宗教與社會福利 、靈性照顧與悲傷關懷、民間宗教、宗教療癒與宗教諮詢、儒佛思想專題、佛教經典研究、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教授群有資深之哲學、文學、人類學、心理諮商、臨床心 理,與社會工作著名學者,以「信仰、實踐與療癒」為依歸。

考試科目以您的本行專業為主,只需要稍加思考您的專業與宗教社會實踐的關係,即可自行打通您思維上的任督二脈,無須多加準備,亦無須廣求參考資料,即可赴考,本 研究所會以您的專業為主體,讓您揮灑自如,暢所欲言。

本所網址:http://www.religion.tcu.edu.tw
洽詢電話:03-8572677*3211

18 February 2010

康康__你不愛我




康康,本名康晋榮(1967年5月28日-),英文名Kan Kan,台灣名節目主持人和歌手。康康也是一位模仿高手,曾模仿多位台灣藝人。

康康的本名不叫康晉榮,而是康晋榮。「晋」是晉的異體字,兩者雖然同音同義,但是親朋好友總是錯念這個字為「普」,於是當時還小的康康便靈機一動自己改名,直到2006年他才驚覺已經誤用「康晉榮」這個名字達25年之久。

高雄市立中正高工的建築科畢業,在學時代曾是學校演講第二名(與第一名同分,敗在國語不標準)、民歌第二名,也因為如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民歌生涯。

一直到了組樂團當了主唱,總共經歷了11年。直到比賽上華唱片舉辦的「1997 PUB英雄會」展露頭角,從全台106隊奪得總冠軍,因而進入演藝圈。與朋友組成「阿甘合唱團」所唱的《外好汝甘知》收錄於上華唱片發行的「1997 PUB英雄會2」。

在一次偶然的安排下,被綜藝大哥大張菲賞識,開始了毫無保留的搞笑行動。後因吳宗憲音樂理念相同,加入了吳宗憲的經紀公司,成了阿爾發家族(憲憲家族)的一員。終於在1999年7月6日由BMG發行個人的第一張專輯《催淚》。
康康加入憲憲家族的一員,是康康、NONO是吳宗憲合作的鐵三角。他思路很快但講話很慢,他講話的慢是出了名的,與阿雅一樣,康康在吳宗憲的節目裏是屬於被嘲笑被調侃的對象。康康工作的勤奮和刻苦努力是非常有口碑的,他随時都把笑料記下來,然後背到滾瓜爛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

後來退出憲憲家族,離開吳宗憲後康康的發展並不順利,康康擔綱的節目大多在非黃金時間,以本土的節目爲主。吳宗憲對他的批評:「人在高點時,就要學會韜光養晦,他現在手上有四個節目,但是同質性太高,以前合作過的人都不再找他,我想若是他的個性不改,要維持下去恐怕不容易。」對此,康康一直以:「兒子長大了就要離開父親,但是親情、恩情仍在。」還解釋,留下來的人很好,走的人也不一定比較壞。

2008年初,吳宗憲主持的周日八點黨收視陷入低迷,邀請康康重回節目,首期節目就大篇幅消遣其與毛毛分手的新聞。

曾模仿藝人
凌峰、伍佰、陳昇、李炳輝、豬哥亮、比莉、齊秦、高凌風、洪榮宏、黃安

资料转载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5%BA%B7

20100111 过年前的小聚会 Garthering b4 CNY




14 February 2010

花房姑娘 - 崔健 不插电(Cuijian Unplugged)




  我最希望的死亡方式就是能死在舞台上,而不是家里的床或者沙发上。对于一个音乐家,舞台就是他的战场,能在战场上死去,是最好的结束。

  在中国流行音乐走入低潮的时候,我们的摇滚已历经20年的历程。回顾这二十年,我们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有了摇滚乐,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有了各种摇滚乐。但遗憾的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声音在这二十年中只发生过一次。

  我们一直在怀念1986年北京工体那个沸腾的夜晚,那个穿长褂、弹吉他的青年,那个高歌“一无所有”的邋遢男人,那个中国的“摇滚教父”。已经跨过了男人四十的不惑门槛,崔健,这位中国摇滚的奠基者,在新世纪里吹响了“真唱运动”的号角,再次以惊人的活力奔跑在中国摇滚的新长征路上。
 
  崔健,似乎是专门为中国的摇滚乐而诞生的天才,1986年,崔健用《一无所有》宣布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声音,它也是开放了的中国青年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崔健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中国式的摇滚的表达方式,崔健的摇滚表现了80年代青年人潜意识里所要表达的东西,他用摇滚乐这种方式感召了这一代人,这一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日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崔健的摇滚涵盖了这20年。

  崔健出生于一个朝鲜族家庭, 父亲和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十四岁起,崔健跟随父亲学习小号演奏。1981年,他被北京交响乐团招收为小号演奏员,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在北京交响乐团工作的六年当中,崔健开始歌曲的写作。他与另外六位乐手成立了“七合板”乐队。这是中国同类乐队中较早的一支。1986年,崔健写出第一首摇滚/说唱歌曲“不是我不明白”。

  1986年, 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86'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他穿了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时,台下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当音乐起处,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

文字与照片取自崔健官方网站
http://www.cuijian.com/CHINESE/Pages/main_interface.html

10 January 2010

Alsou (Алсу)- А У Моей Любви (A U Moey Lubvi)




Alsou Ralifovna Abramova (Tatar Cyrillic: Алсу Рәлиф кызы Абрамова, Latin: Alsu Rälif qızı Abramova, Russian: Алсу́ Рали́фовна Абрамова, née Safina, better known as just Alsou (Алсу́, born on June 27, 1983) is a popular singer from Russia. Alsou was born in Bögelmä, Tatarstan. She competed in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2000 in which she came in second place giving her recognition all over Europe as well. Alsou hosted the final of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2009 held in Moscow.

extracted from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sou

阿爾蘇(塔塔爾語:Alsu Rälif qızı Abramova,俄語:Алсу́ Рали́фовна Абрамова),全名阿麗蘇·熱力甫克孜·阿布拉莫娃,塔塔爾族俄羅斯流行女歌手,1983年6月27日生於塔塔爾斯坦布古利馬。

摘取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8%8B%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