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December 2009

蒙古少数民族歌曲 - 巴特尔-道尔吉 : 梦中的额吉 Meng Zhong De E Ji (Mother In the Dream)




      梦中的额吉
      用圣洁的花露当茶让您先享
      在您的眼中我找到了安祥的眼神
      您的儿子从梦中惊醒 快来吧额吉
      您的儿子从梦中惊醒 快来吧额吉
      乘着梦中的银鸟我飞翔在天边
      梦见您带来了瑞兆的幸福
      您的儿子这就来 等着吧额吉
      您的儿子这就来 等着吧额吉




这是一首蒙古语歌,额吉即母亲,歌曲表达的是离家的孩子想念远方母亲时的无限深情。

巴特尔.道尔吉——一个13岁的鄂温克族男孩子,据说小小年纪的他已经驯服过三匹野马。他的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一家四口都是纯朴的牧民,道尔吉从小喜欢唱歌,他演唱的《梦中的额吉》虽然带着些许稚嫩,却忧伤而辽远,如同深沉的呼唤,温柔地引领我感受那片梦中的草原....... 歌声在“茫茫大地无声无息、心中浮现母亲在祈祷”中穿行,令人动容.......他用他那没有污染过、纯真的声音深情歌唱,相信有更多的人会被他声音感染

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深情而悠扬的曲调让人为之心动,一种思故乡忆亲人的惆怅和心中的那种对梦中天堂的向往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但有着同样的情感,同样对故乡母亲的思念,同样向往着一种对美好梦想的憧憬。终于明白了曾经有位著名的音乐家所说的那句话:“音乐是不仅仅是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处,音乐同样让你感动。

听到这首歌,都会让人感动,也不禁让人想起母亲的辛劳,有时甚至会潸然泪下,那种悠扬歌声真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人的时候,会在心中哼起它的曲调来。

这首歌曲在北京展览馆演出的时候,引起了全场的轰动!满场鸦雀无声,观众都静静的听着,随着这悠扬的曲调起浮摆动。当小道尔吉唱完这首歌时,足足有半分多钟,现场没有一丝动静,可能每个现场的观众都都被这歌声所陶醉,然后紧接着就是全场雷动的掌声。这掌声像打破黎明与黑暗的惊雷。这是来自每个观众心中的感叹,这是震撼每个人心中的天赖之音!



另:

“五彩传说”乐团,是由演唱《吉祥三宝》出名的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夫妇创办的。而《梦中的额吉》是“五彩传说”儿童合唱团的代表作之一,有如天籁般的声音让每一个听到这首歌的人都被深深震撼,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内蒙古东部有片神奇的绿地——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孕育了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的儿童合唱团,取名“五彩传说”。这支草原儿童合唱团现有39个小演员,他们分别来自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和巴尔虎5个草原部落,用原生态唱法演绎着草原深处世代传唱的民歌和童谣。

关于这首歌,还有余秋雨的一段文字:

“你看,现在我正抓着一双小手。对,就是他,脸庞清瘦、头发凌乱的鄂温克族男孩子,巴特尔道尔吉,刚才穿着一双小马靴走出队列站定,缓慢的步子立即引起了全场肃静。

“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同时又轻轻地张开了嘴,一种悠长的声调随即绵延而出。

茫茫大地无声无息,
  心中的母亲在祈祷上苍。
  她正为我向上苍献奶,
  她正遥望着远方的远方。
  我的母亲,
  她在远方……”
  
声音一起,这个孩子立即失去了年龄。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屋宇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都在共鸣。这种首尾相衔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伦理,使稚嫩不再稚嫩,苍老不再苍老。或者说,稚嫩既是苍老,苍老即是稚嫩。
  从一般的艺术教学观点来看,这里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请看这个唱歌的鄂温克族孩子,他当然还远没有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却怎么可能体会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苍凉情怀?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最动情方式,是反过来设想母亲对自己的思念,而这种设想一旦道破,又使单向情感变成双向情感,在遥远的往返间经天纬地。这首歌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而此刻的完成者却是那么小的一个孩子!

文字转载自以量的博客(部落格)
http://yiliang-room.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6.html

25 November 2009

水調KUSO

夏日繡簾卷,勿忘我悟空

浩然多一點,人望快哉風

 

 

飄簾卷迎冬,吾忘我*物空
浩然無千里,一點快哉風**

 

 

──水調歌頭KUSO版

 

*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

** 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原文為“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19 November 2009

李资政:关于双语政策,我当初的前提是错误的

http://www.zaobao.com/sp/sp091118_001.shtml
李资政:引起学生对华文兴趣 是教育部当务之急
(2009-11-18)
● 周殊钦

  内阁资政李光耀承认,政府早年推行双语政策时,以为所有学生透过死记硬背就能同时学好两种语文的教学方法,是走错了方向,他将在有生之年把过去的错误完全纠正过来。

  为此,他强调教育部必须利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去扭转华文的教学情况。

  他昨晚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主持开幕式时讲话,指出我国当前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引导家庭用语为英语的孩童对华文学习产生好感,进而乐意去学习这门语文。而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引起他们对华文的兴趣。

  “我要所有的年轻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就是我们下来的发展方向,要使用信息科技、透过戏剧及以任何一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不管他们掌握到何种程度,只要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语文,认为这是好玩的,以后就会使用。”

  李资政以本身作为双语政策倡导者对我国语言政策演变的观察,以及个人曾学习多达六种语言的经验,针对这项政策是如何一开始就在错误的前提下实施,到政策要如何顺应未来的语言环境的需要,同上百名教育工作者分享心得。

  他坦言政府早年的双语政策的实施方式,因为当初对人类学习语言能力的误解,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而规定学生听写、默写的教学方式简直是“疯狂”的,而且也因为没考虑到讲英语学生的心理,没使用以英语教华文的灵活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完全排斥华文,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教育部门里,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双语政策。因这是我一直都在坚持推行的,但我当初的前提是错误的。我原本以为只要智力相同,人们就能学好两种语文。”

  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包括移居美国的第二代中国人未必就一定能学好华文,以及他对本身尽管曾学习多种语言,成果却有别的体悟,让他相信语言的学习必须先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始。

  “渐渐的,我介入了教导语文的政策,并坚持要以我的经验来引导政策的方向。我是在冒险,我开始时做错了,但是我要将它纠正过来。虽然尚未完全纠正过来,但是如果我能活得更久,我一定会把它给改过来。”

  每年都到中国访问的李资政,也举当地最优秀的通译员为例,指出由于他们的第一语文是华文,所以在进行英译中的通译时如鱼得水,但是在中译英时,就未必能做得一样精确。

  “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以同样的程度来掌握好两种语文。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那是在自欺欺人。”他认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它的实用性。因此他要求教育部着重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及认字,因为写字这个学习环节未来的实用性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能透过电脑的帮助进行简单的中英翻译,即表示他们了解这两种语言,这该是未来的教学方向。

  他指出,家长和孩子其实都了解在未来的世界,懂得华文就等于有了额外的市场价值。因此,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打下一定的华文基础,让他们日后如果到了中国等需要使用华文的地方工作,即使一时生疏,很快就能重新掌握。

  华文教研中心董事会主席胡以晨在开幕式上讲话时表示,政府所推行的双语政策使新加坡拥有庞大的以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实验场。华文教研中心要是成功发展,还可成为外国双语教学的典范。

  读者有兴趣聆听李资政昨晚的演讲,今天下午可上omy.sg网站。

08 November 2009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 我的家 / Xiaojuan & Valley People - Home




「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是近幾年中國原創樂壇頗受注目的民謠組合。小娟來自武漢,她的夫婿小強來自新疆,十多年前和打擊樂手兼口琴手于宙一起組成三人團體,在北京的livehouse持續演出,培養出一群口耳相傳的樂迷,漸漸打開知名度。起初他們的演出曲目以翻唱國外民謠和台灣校園民歌為主,後來小娟的創作漸佔更大比重,更試著以詩人顧城作品譜曲,寫了一批極好的歌。(顧城父親聽了小娟的作品,極為感動,並當下應允小娟可以自由詮釋顧城遺作,並在未來錄音發行,且讓我們一起期待!)

2008年初,就在他們聲望鵲起、前景看好的時候,于宙意外離世,團員痛失摯友。他們沉寂一段時間之後,決定重新出發,和新加入的樂手:祖籍內蒙古的曉光和來自香港的日裔打擊樂手荒井,一塊兒錄完樂團的原創專輯《紅布綠花朵》。專輯中「我的家」的MV,是在小娟、小強的家裡錄製,留下了于宙最後的身影。

轉載自地下鄉愁藍調
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10089441.html

【團員介紹】
☆ 小娟‧王秀娟∣主唱&木吉他
出生在湖北武漢,成長在熱愛音樂的家庭。
三歲開始在鄰里間舉辦演唱會,仿若天籟的嗓音是上天的眷顧。
幾乎每天堅持現場演出,由開始的刻意寫歌,發展?無意識創作,任旋律像河水一樣自然流淌。

☆ 黎 強∣木吉他&合音
在新疆出生長大,自幼酷愛各種樂器。
十五歲開始自學古典吉他,每天琴不離手。有人說他的吉他可以聽出古琴或琵琶的感覺,那是因為,他心中自有廣闊的天地,可以把吉他當成樂隊來彈奏。他是一個內心充滿童話與色彩的孩子,更是山谷裡的路,沒有路,人是沒有辦法往前走的。

☆ 劉曉光∣打擊樂&長笛&合音
出生在內蒙古的爵士樂手,擅長薩克斯與鋼琴。
融入山谷裡的居民,重新練習打擊樂與長笛,成?山谷裡不可缺少的聲音。
多年沈浸在音樂之中,不忘修習書法,試煉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內心對美的嚮往,不是相互改變,而是融合,山谷裡的居民一起走入層次分明的季節。

轉載自博客來音樂館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4186

我的家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我的家是他圈起的一塊小地方啊
到處都是青草
全部是綠的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嗒哆地嗒呆(哆)
哆呆哆呆地呆 哆羅地嗒哆 呆哆~

06 November 2009

內心獨白不斷,呢喃從來沒有──記一次黑暗的頌缽經驗

幽冥不斷嗡嗡,淡淡無分別氣息流動。光伴氣流隨著遊走,影子在微薄的粒子中,氣息悉悉,彷彿安著不動。高亢劃破完整,狼嚎不得不引起注意。浮動的粒子依舊平穩不動,嗡嗡從沒有斷過,彷彿世界依舊。溫度滲透了冷的意識,不得不想像,是否摻雜進了慾望黑暗的飢渴。吟唱的音階往下移動,遊走在一個呻吟的不知,或亦無知。嘗試給予一個定位,夢魘不肯承認。無間地獄之中,不得不說只是想像,虛無之間的註腳。唱也可以是表達一種的沒有,咆哮依舊,狼影叢叢。不能回頭,也不得不回頭。內心獨白不斷,呢喃從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