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August 2011

“城市的眼睛”看新加坡变迁


http://www.zaobao.com.sg/fk/fk110808_001.shtml


“城市的眼睛”看新加坡变迁

  身为本土人,“城市的眼睛”策划人汪忠良却常有“异乡人”的感觉,仿佛自己是新加坡这城市中的旅客。

  他说:“过去几年,我到台湾读书,每半年都会回来新加坡一趟,而我每次回来都会发现新的东西,比如说红山地铁站前的政府组屋,一下子忽然拆掉,变成了空地,然后一下子,这空地又忽然建了许多新组屋。”

  既然城市的变化太快,个人又无力去阻止这种改变,汪忠良便决定发起“城市的眼睛”活动,通过摄影去反映城市的景观变迁,记录城市人文的发展,集合成大家共同的回忆。

  “城市的眼睛”是源于2002年的一项摄影活动。该活动没有设定题目,也不设奖品或排名,主要让参加者在12月31日零时开始,到当天的23时59分,在新加坡任何角落,拍摄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摄影作品。

透过照片的人文关爱

  每年,“城市的眼睛”策划团队也会刊登及展出其中的100张照片,除反映大家关注的社会事件,也希望让大家共鸣的个人感情得到抒发,从而引起城中人对这城市的人文关爱。

  作为“城市的眼睛”策划人,汪忠良这几年也透过活动照片,看到新加坡城市的各种变迁,包括新移民和外来客工的增加,以及城市景观的变化。

  “过去几年,我们就有不少以客工为题材的照片,参加者主要拍摄这些客工的生活点滴如打板球、在街边喝酒等。另外,滨海湾也是参加者感兴趣的风景题材,因为这一带变化很大,从F1赛车维修楼、新加坡观景轮,到滨海浮动舞台和滨海湾金沙,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建筑和景观出现。”

  这阵子因铁道步入历史,国人掀起了浓厚怀旧风潮,大家都积极参与各类探索火车“集体回忆”的活动。去年“城市的眼睛”活动,很多参与者也呈交了许多相关照片,使到汪忠良决定把这系列照片以专题的方式呈现。

更深层文化思考

  但对此怀旧风潮,汪忠良却感到担忧。

  他说:“当我们在2002年主办‘城市的眼睛’活动时,‘集体记忆’这字眼几乎是不存在的,但现在不只历史文化组织,连私人机构、联络所、基层组织都开始大谈集体记忆,鼓励各种缅怀历史的活动。到底大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参加这些活动呢?是缅怀、猎奇,还是一窝蜂的心态呢?”

  汪忠良希望,国人对集体记忆的探索,最终不会只流于表面,而能进入更深层的文化思考和心灵层面。

  他语重心长地说:“别把集体记忆活动和归属感搞成一个个配套,因为我们不能凭着参加多少个历史之旅,看了多少个保留古迹,就说明我们的国家归属感有多强。这完全是两回事。”

希望国人对集体记忆的探索,最终不会只流于表面,而能进入更深层的文化思考和心灵层面。——汪忠良


(“城市的眼睛”策划团队,左三为汪忠良)

转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副刊2011年8月8日

18 comments:

  1. 近年都安排不到时间,但庆幸我曾经参与。

    ReplyDelete
  2. 通过新加坡本土人和外来永久居民的眼睛,会不会拍出不同的感觉呢?希望会是,因为看起来会比较有意思 :) 但怎么辨认。。。??

    ReplyDelete
  3. 我们基本上没有国籍的限制,只有拍摄地点的限制(新加坡境内),甚至有路过的旅客来参加。

    ReplyDelete
  4. 明白。只是好奇通过不同背景的人(在新加坡)会拍出怎样不同的感觉而已。

    ReplyDelete
  5. 其实每双不同的眼睛观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当然,背景、文化、教育、宗教、性别等都会有影响。

    ReplyDelete
  6. 人手、经费、活动的方向都是问题。

    ReplyDelete
  7. 其实看到这两句,我觉得很感动。应该有很多人也像你这样啊。也有更多异乡永久居民对这个国家有更大更不同的感觉。难怪很多时候会听到永久居住的异乡人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土生的地方。虽然搬迁移民对我们现代人很普片,但‘死也要死在’那里的这个问题,好像是很多人的烦恼。其实不是说‘死’,是说过后,要人家帮他放回原位的意思 - 好像落地不生根的意思。。。

    ReplyDelete
  8. 大家都喊说停掉可惜,可是出来帮忙的人不多。也有可能要重新想想活动方向。

    ReplyDelete
  9. 所以就落叶归根喽。。。

    ReplyDelete
  10. 所以我不敢多说,毕竟我两出绵力都谈不上。:P

    ReplyDelete
  11. 大家因为都有各自的事情在忙,所以不出来帮忙是可以理解的。谢谢你的“不多说”

    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讲可以这样,可以那样的人,叫他出来帮忙就没有空,但是又继续埋怨这,埋怨那的。

    ReplyDelete
  12. 这些都是社会的常态,讲多过做的人很多。
    不知个中的繁杂却又要给太多不必要的意见。

    ReplyDelete
  13. 我觉得给意见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事情的能不能推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这种爱乱给政府批评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同一类。哈哈哈......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