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sg/yl/sl101009_001.shtml
对慈怀护理的认知亟待提高
(2010-10-09)
社论
2010年10月9日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慈怀与临终护理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今年的主题是分担关怀(Sharing the care)。临终关怀与护理,是为末期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医疗、护理、社会、精神等各种需要的综合性服务,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我国人口的急速老龄化,对临终关怀与护理的需求日益殷切,但这方面的服务似乎却还赶不上需要,相关的公众意识(包括许多临终病人本身)也还是相当不足,亟待推广和加强。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创会主席薛爱美博士接受本报访问,谈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包括:慈怀病院筹款的难题;专业医护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公众认知与教育的不足。
本地慈怀临终护理服务已有25年的历史,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开始时得自力更生,困难得很,如今则获得35%的政府津贴,情况可以说已大有改善,但筹措经费仍然是个沉重的负担。以托福园慈怀病院来说,平均每年要设法筹款约250万元,这耗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因此,薛博士希望政府给予慈怀病院更大的支持力度,让医护人员专注于照顾临终病患,而不是每天为开饭而犯愁。薛博士是本地临终关怀与护理服务的先驱之一,对慈怀病院所面对的诸多难处自是体会深切,因此,她的呼声应该也道出了本地现有八家慈怀病院的共同心声。
慈怀病院65%的常年开支必须自我募捐或靠一些基金与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但由于一般公众人士对这一服务仍然相对陌生,捐款来源较之其他家喻户晓的慈善福利团体,自然也狭小得多。其次,由于公众认知不足,自然也影响到献身慈怀服务志工的人数。在此种人力物力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难想象各慈怀病院筹措经费的艰辛程度。献身这一服务的群体,的确需要得到更大的实际帮助和精神鼓舞。
政府若能在财政预算许可的情况下提高给予慈怀病院的津贴,那当然再好不过。但我们知道,无论如何,社区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或却的。因此,我们急需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与护理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扩大这一服务的社会支持面。
比方,一些病院的日间护理中心,为末期病人提供瑜珈、气功、卡拉OK等学习班,让他们快乐地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病院也雇请辅导员或绘画理疗师,但这些都不受政府津贴。因此,如果有更多的志工能献身于这些方面的服务,也就能协助病院节省一部分的开支。
目前八家慈怀病院需要60名专科医生,但实际上却只有20名医生,足见专科医生短缺的严重性。卫生部显然知道这方面的问题,但在面对全国性医生短缺的情形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有关方面必须尽量设法加速培训,不只在应付眼前的需要,更应着眼于整个人口急速老龄化的趋势。除了专科医生,其实慈怀护理也需要大量的辅助医护人员,要吸引更多人投身这一行业,则必然得检讨医护人员的薪金不可。允许慈怀病院聘用更多外来医护人员或许也是必要的。
今年7月间,由本地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委托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家》信息部所作的“临终生活质量指数排名”显示,新加坡综合排名第18。调查的主要对象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0个富裕成员国,以及另外10个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我国在亚洲地区的排名仅次于排名14的台湾,但调查说明我们在临终关怀与护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死亡人数大约为1万7000名,当中约20%获得临终护理服务,离我们所设定的60%目标也还有很大的距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如何让临终者能够有尊严的与祥和的离世,是个越来越迫切的课题。最近李光耀资政夫人的逝世,也间接让国人了解到临终关怀与护理的重要性。亚洲人普遍上仍然是希望在家中终老的,因此,如何更好的在家庭推广护理知识和技巧,显得异常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婴儿潮”一代的终老也必须面对与“两个就够了”俱来的家庭人手短缺的难题,慈怀病院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殷切。临终关怀与护理课题已经到了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