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December 2007

《死亡輿童女之舞》

Rating:★★★★
Category:Books
Gen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Author:胡因夢


(研究報告,請勿任意轉載)

(壹) 前言

上一次報告,我先假設轉化有其終極的目的,就是還原存有本真(authentic)的狀態。耕宇問我為什麼用聖輿俗來做解釋,我想一陣子。我其實是不是要講聖輿俗。我應該是要從二元論出發,推論出我們可能理解存有的四種狀態,而二元盤饒就是轉化的終極假設目的。

(A) 二元無關
(B) 二元對立
(C) 二元一體
(D) 二元盤繞

後來在《死亡輿童女之舞》看到胡因夢對於李敖的愛情觀也談到了“二元對立”之說。摘下來和大家分享:

“(李敖)這個(愛情)指導原則完全建築在「二元對立」之上----只能有快樂,不能有痛苦:只能有秩序,不能有混亂;可以瀟灑的玩世,不能有人性的掙扎。

一向自視為「超人」的李敖,在人生觀上其實並不超越,他和眾人是一樣的。他以「智者之愛」作為期許,然而從古至今能全觀的智者都覺察到,「二元對立」就是人性中的顛倒和各種病態的根源,對立性越大,病情越重。”

後來又看到在網友的部落格,提到某法師不把佛教定義為宗教,而是一個“圓滿”的教育。這又引起我對二元論的反擊。

“法就像舟,過河即棄,在陸地上舟會成為我們的累贅。我們不能說法是處處圓滿的,但是法用得恰當就好。 佛教亦是如是,佛教用在恰當處就好,佛教不可能處處圓滿的。 (我沒有說不圓滿,我是說不是處處圓滿)。說圓滿不圓滿便墮入二元對立之爭,也不符合世間的複雜與多元性。

依我的淺見,不墮入二元對立之說乃佛教之大事。”


其實我先前提的四種狀態,沒有高低之分,沒有前後之分,不是因果關係,只是個別的四種狀態。以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脈絡來看,這相當於“邏輯類型”(logical type)。任何存有現象都具有無數的邏輯類型,即是說任何存有現象都有不同的邏輯層面,而每一邏輯層面都沒有辦法超越自己去適應其他的邏輯層面。因此,世界是多層次的現實,一個現實也有多元版本的。 我最近也有在思考關於意識界輿潛意識界的問題,以下是我對於不同介面的態度。

父親病了,我臨時放下一切趕回來,主要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說他在病房看到了很多小孩,一些平常人視為不存在於世間之物。用一般民間的說法是他看到了陰間之物,我則是以潛意識來看這件事。

……這些存有物是在潛意識這個介面上存在。介面是借用電腦語言的Platform。這個介面(Window XP, Window Vista)本身不能生產事物,但是可以讓其他的軟體(Window Words, Power point, excel)在這個介面上生產。所以父親看到的存有物(小孩)是在潛意識這個介面活動。用科學幻象小說家倪匡的脈絡來說,小孩像是無線電波,要靠潛意識這個收音機才能收得到。

我們本時因為需要處理世間的事物,所以我們大部分時間是用意識這個介面來看待、了解、分析、解決事物。但是,在睡覺、作夢、談戀愛(?)的時候,潛意識的介面不知不覺的替代意識。而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經驗、回憶也存在於潛意識這個介面上。從醫學、理性上來解釋,父親卻是因為吃藥,加上沒有進食,所以有幻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個人覺得這是思維在潛意識的活動。

醫學是意識界的解釋,民間說法是潛意識界的角度。兩者是不同的介面,沒有自相矛盾的問題。

這次報告,我是想談談轉化“如何”發生。我們從胡因夢經已成為事實的經歷來看轉化“如何”發生,先用標記的方式把轉化的許多可能性顯示出來,然後再嘗試依序列知識,甚至模式性的知識來加以論述。


(貳) 標記
(A)從宗教入手
宗教的啟蒙pp063-64
二十七歲之後我開始「瘋狂尋道」,時常參加各種法會……我從信仰進入探索,歷經了漫長的轉化過程,日後因為某些人生的危機,才有了深化的契機。

我找到了pp208
我回想起自己一開始接觸宗教,法師教我的幾乎是持咒和觀想,再不然就是透過隨息、數息來集中焦點和妄念。一開始,這方法有效,奔馳的思維活動很快就安靜下來,但不久它又恢復了原狀,於是我又開始重新數息、持咒,就這樣重複再三,來來回回地角力。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懷疑:難道這麼做就可以解脫了嗎?答案是,它不但無法幫我解脫,還進一步製造了更大的矛盾……(我)無法全神灌注於工作,心裡老是掛念著“修”這件事。

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見pp211
當我們努力在“修”的時候,心中充滿著想要“變成”某種理想狀態的慾望,這份慾望的本身就會令我們原地踏步……某些“努力”打坐或打七的“老參”,并不給人一種人格成熟、智慧明透的感覺,反而有一種較量和競爭的世俗感,比不“修”的人還要封閉、狹隘。

(B)超個人經驗
B1 潛意識的啟發??--意識的轉變pp68-69
……我開始出現一些意識上的特異現象。某個週末我和幾位同學結伴到西門町看電影,大家走了幾條街,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正在等紅綠燈時,我突然進入一種「大忘」的狀態,我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要往哪裡去,也忘了為什麼站在十字路口;我傻傻地跟在同學的身後走了好幾條街,才想起自己是誰。
……後來上大一時,有一回坐在男同學的摩托車後,也突然興起「我是誰」的大疑問。平日暼見鏡子裡的自己,感覺竟然很陌生,有一種「我不是我」的疑惑,像這一類的現象,都是促使我尋道和找尋自己的根本原因之一。

B2 用迷幻葯--知覺的禁區pp114-115
我自己抽了大麻的反應是音感特別敏銳,但是知覺會從日常的普遍覺知,縮小到只有一個感官在運作的狀態。譬如正常的聽覺可以接收到週遭各種正在發生的聲響,抽了大麻之後卻只能聽見樓上的水滴聲,而且聲量大到像鼓聲一般,此外理性思維的能力會降低,有一點類似錯誤的禪定所造成的遲鈍而和緩的反應。



B3 向內心深處探索pp168
有一天傍晚,我在自己的房內,正進行這樣(瑜珈的大休息式)的修習,似睡非睡時,我耳邊的耳朵突然傳來一個女性的聲音。那聲音透露出來的品質,非常的成熟圓融,好像一切都已了然,有一種超乎物外的美。她像是在耳邊,又像是在另外一個空間,我想武俠小說中的“千里传音”,大概就是這種味道吧。“她”以英語重複地對我說:“I want you to enlarge, I want you to enlarge, I want you to enlarge……”聲音從小到大、從近到遠,逐漸淡出……接下來的一個多禮拜,每天晚上睡到三點,一定準時醒來……房間開始瀰漫一團白色的氣體,好像整個要把我吞沒了一般。

B4 神秘體驗pp344
12月7日清晨4點,我默念了幾遍二十字真言,突然覺得混身發熱,熱到大汗直流的地步……接著我靜臥中的身體,像是接通了一個巨大的電源,渾身數萬條的經絡,不約而同的共振起來。我當時的神智非常清醒,眼睛是閉著的…竟然看見自己的身體和身體的周圍,突然轉進一個漩渦。緊接著,半空中出現了兩個人……是我多年前雙雙過世的父親輿母親。他們是以中年的模樣示現的……我以心靈感應的方式和他們溝通……


(C)當演員
「演員」的深意pp138
在原始的社會裏,演員是以「薩滿」或「巫」的形式展現的,那時他的功能是充當神人之間的媒介……換句話說,在原始的社會裏,演員曾經是擁有過神權以及崇高的地位……(現在的社會裏)真正傑出的演員,都具有豐富的心靈世界,有神秘體驗的也不乏其人。他們似乎達到了心智與感情之間的整合與平衡(意識與潛意識??),因此能展現出高等形態的理解力與流暢無阻的感情表達。

(D) 性愛
「譚崔」pp267-268
两個之間有一股靜謐的張力……我們凝視著對方的眸子,開始非常緩慢、非常清醒地,一邊注意著自己的深呼吸,一邊感覺著身體的趨近。這階段的我對身體的覺知,已經從粗糙的肉體,轉向隱微的經絡系統;當他的身體進入我的身體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接收到一股能量。這股能量迅速往我身上的上半部擴散,我的臉和手開始逐漸麻痺。我知道麻痺是因為頭部通往两雙手臂的經絡不通……我深呼吸,不久麻痺感便逐漸解除……两個人的能量交流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因此達到不可思議的通經絡的效果……两個人的關係因而進入另一個階段—其中有感恩、有深刻的感動,也有一份聖潔的喜悅。


(E) 愛情
真愛是甚麼?pp272
(和稱作為“靈性伴侶”的Robert吵架後)我發現真理和智者的話語如果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两個人充其量只是滿口佛言佛語的法執者。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佔有控制不是愛,責任義務不是愛,自嘆自憐不是愛,不被人愛的痛苦不是愛,愛不是恨的反面,正如謙卑不是虛榮的反面一樣……所謂的愛是屬於完全不同次元的東西,可是你不知道如何進入那美妙的源頭,那麼你該怎麼辦?當你不知道怎麼辦時,你就甚麼都不做,不是嗎?就是這樣,甚麼都不做,然後你的心完全寂靜了,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這表示你不再尋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當自我中心一消失,愛就會出現。
史考特‧派克醫師:為了滋養個人和他人的心靈成長而擴大自己的意願。
胡因夢:一般人的認識卻剛好相反,總認為如果兩個人的關係中沒有佔有慾和嫉妒心,就是“不在乎”對方。我們總認為愛情之中一定要有強烈的感覺,否則就不是愛情了……在兩性的關係中總是不斷立刻做抉擇,或者尋找更理想的狀態,其實這就是“自我”的慾求,基本上和“愛”是扯不上關係的。

要注意這裏至少應該有一個轉折。

不是說“當你不知道怎麼辦時,你就甚麼都不做”為什麼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就因為曾經做太多做太過頭,太over了。就是表示先前至少心中應該充滿了佔有慾和嫉妒心,做到極至之後,令人討厭時。然後,突然之間,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頭腦空白一片,不知所措,就甚麼都不做,最後自我才會消失。

一開始甚麼都不做,這完全不叫愛,這是“沒魚蝦也好”。

(F)死亡
母親病危pp287
死亡輿浩劫同樣具有轉化的力量,坐在客廳裡和臥室四周的友人,像是同舟共濟的一家人,自動地拆除了擋在人我之間的藩籬。他們帶給我的關懷和溫暖,撫平了我心中那股巨大無邊的哀傷……放了半天的(阿彌陀佛聖號的)錄音帶之後,母親原本無法合攏的嘴唇,竟然閉了起來,嘴角還有一絲隱約的笑意。布滿風霜的臉孔,也變得慈祥了。最明顯的是臉上如刀割的紋路,竟然撫平。大家圍在她的身邊,充滿著悸動地看著死亡帶來的奇蹟。


(G)生病
如如不動的體悟pp319-320
起初我采取的是大字形的仰臥,後來發現這個姿勢躺久了身體反而緊張(壓迫到脊椎),因此改為側臥。人在動態中很難會體會到細微的經絡走向,一旦靜臥下來,經絡通暢與否立刻覺知。我感覺自己的氣血已經阻塞得如同速度最慢的滴漏──許久才通過一滴……一旦覺知到經絡不通,心裏自然產生焦慮的反應,跟著妄念也會生起。但是長年的自我觀察,已經好了一些基礎,我可以立刻看穿妄想只是逃避焦慮和阻塞感的自我保護機制。其實這些意識的活動都是“我”,既然是我,就不必要再多出一個觀察“我”的監督者──監督者只是二元對立的矛盾和衝突,也就是排斥和抗拒身心真相的價值標準。監督者一旦被看穿,妄念和焦慮感在沒有對立的敵手之下,很快地失去了蠢動的力量,於是內心自然安靜下來。心一安靜,身體一定放鬆,本來緊縮在經絡上的注意力,便開始擴大到沒有焦點的狀態時,就這聽進所有的聲音,同時也能覺知到自己的呼吸、能量的震動、表皮的跳動和如同萬蟻叮咬一般的奇癢。然而你也只是平靜地覺知著一切現象的變化,而不生起任何想要改善或調整的慾望;換言之,二元對立的“自我”活動完全停止,只剩下了純粹的覺知。這時你有一種非常深刻的領悟,原來在所有的病症後面,有一種東西是沒病的,這東西目睹著各種的變化,卻不隨著變化產生波動;它是如如不動的……人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有“它”的存在,對病痛的各種症狀就有膽量承擔,喜悅也跟著生起。

Pp332
(找了菲律賓的神醫Alex Orbito,以特異的方式徒手開刀。結果失敗)我從這件事中學到的教訓是:既然活在這個物質的世界,就要以物質世界的規則行事,奇蹟往往是規避痛苦的捷徑;人生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H)女兒
尊重生命pp335-336
有人問我,孩子的父親缺席,會不會造成她(女兒)心理上的傷害,我從自己的成長過程體悟出每一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學習方式。這宇宙有一個隱含的、失序中的秩序,我們一旦學會了正確的觀察和面對,就能坦然而開放地順著生命之流漂洋過海;然而學習的過程總是充滿著艱辛的……當我第一次發現她對其他的小孩有殘暴得舉動時,我心裏生起明顯的失望感,然而一旦放下那些理想和標準,你就能冷靜地看到人類的基因之中,動物性、人性和神性是同時存在的(多元盤繞?);你必須接納這個事實,如同你接納自己一般。


(叁) 心得感想

從上面的整理看來,生老病(胡個人)死(母親)、愛情、親情、性愛(藏秘的雙修法??)肉欲,這些宗教常常提到的人生的基本問題,似乎都是轉化可以切入的角度。這些例子似乎表現了煩惱即是菩提的論述。

《死亡與童女之舞》裏,胡因夢的自我轉化有很多不同的方式(A至H,不同的內容。它可以是生老病死愛惡慾;可以是因為生理上的轉變,使到心理(心靈)的轉化;或是心靈的轉化,也改變了生理上的不適;甚至轉化也有主動和被動的方式出現。這展示了轉化的多元性和複雜性,通過作者對生命的回憶和故事的敘事開展,使我們可以稍微窺看轉化的其中一個面向。

那天與耕宇聊到這两年和不同的同學當室友,見到他們這两年以來的改變。耕宇便開玩笑說我把他們轉化了。我說:我不可能使你們轉化,真的有甚麼轉化的話,我也是造成轉化的其中一個因素罷了,我也有可能不知不覺得被你們轉化了。個人覺得,轉化應該是多元的,我們無論怎樣的抽絲剝繭還是不能還原轉化自身。

如果依照余德慧宗教療癒的脈絡來看,療癒是從“遇”的觸點開始。“遇”是不可掌握的,觸點不是人造的。當“遇”發生時,觸點正在進行時,我們其實是渾然不知的。觸點有可能在深淵裡,在危險中、生老病死發生。

這樣說來,我的報告似乎一開始便問錯問題了。“如何”是否事實上根本不能談論的,用語言把“如何”定格,只是論述上的便利。論述只是使我們有機會啟發我們觸點的可能性,讓我們有所參考而已。我們如果把這些都是經已發生的經歷事實,當作我們的觸點依樣畫葫蘆,將會讓我們馬上跌入另外一個深淵。(這個深淵會不會也可能是一個觸點呢?)個人覺得就像熟讀禪宗的公案的人,感覺自己有或者更加有機會悟到一樣的愚蠢。

我不知道這樣從A到H按部就班的把書的內容排列出來能否構成序列知識,而報告內容的堆疊中,是否有知識的流動,然後達到了模式知識的領域。因為沒有上這堂課,所以不能掌握其中的訣竅。但是,我隱隱約約感覺到敘事的力量彷彿在字裏行間在流動著。心裏便突然冒出一首古詩,就用這詩來結束這次報告。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源發表於2007年12月24日課堂口頭報告,文字發表於2007年12月26日慈濟大學網絡論壇)
http://kptc.4u.club.tw/religion/viewtopic.php?t=26


書籍出版資料

http://www.booklife.com.tw/asp/showbook_cart.asp?bookid=00000278




1 comment:

  1. "現代的修行,就是聖俗盤繞。"

    我們的修行生活可以有兩層,一層是把肉體放在萬丈紅塵裡,吃喝玩樂與營生,一層放在靈性領域,讓身心安頓。這兩層能像五花肉般混合,不完全相容,也不全然排斥,而是透過互相的對照獲得自我修煉的資質,這一點與傳統的修行大相逕庭。傳統修行主張棄俗求聖,只要純淨地安住在靈性層次......傳統修行視俗世需求為賤斥之物;現代修行則以俗世的生發為對體的力量,透過互相較勁的力道生出修練的精神力量。

    現代修行為聖俗兩者所纏繞,我們可以"無我",也可以"有我",兩者表面矛盾,卻都必須真實地實現,人才能覺悟。傳統修行過度強調"無我"而陷入空虛的概念,所謂"無我"的本質其實是諸種我的流轉,亦即各種的我不斷蛻變,我只處在蛻變的自由裡,我如潮汐般無常,這裡既有我,也沒有我,我只是"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來來去去,我的真如就如此般望盡千帆;是夢也好,是暮靄也好,是朝露也罷,是呼吸之間亦可。只有不以任何方式執著,或者如大圓滿(Dzogchen)教法的理論,讓本然之心安住在閒散的狀態下,就是修行的功夫。

    (余德慧,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nrnfield著,易之新、黃璧惠、釋自(乃鼎)譯<>,張老師文化事業,2008年月,pp13-15)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