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y 2009

新加坡政治改革

http://www.zaobao.com/yl/yl090531_506.shtml
掀掀锅盖

(2009-05-31)
● 李慧玲

  李显龙总理星期三在国会宣布的政治改革,让不少人感到诧异。因为宣布之前没有公开酝酿期,没有公众咨询。如果不是国务资政吴作栋上个星期天谈了政治改革三项原则,微做铺垫,星期三的宣布可以说真是“突如其来”了。

  “突如其来”指的是具体的改革宣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治改革并非毫无来由。更加开放公平、让更多选民可以投票的诉求,一直都有,只不过除了大选前后以外它并一般不直接、有序和公开的出现。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诉求实际上还未足以形成撼动执政党的压力,政治制度与选举条例维持现状,反对党也是无可奈何。在岛国这样特殊的体制与现实底下,只有执政党自身才可能启动任何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仔细阅读李总理在选举条例修订部分的演讲内容,可以看到他梳理出这近50年来国会的演变情况。1963年修改宪法,防止议员跳槽或被原政党开除后,在国会中跳船。这个举措有其历史背景。之后的一次重要改变,就是到了21年后国会开始引进非选区议员制,再往后,则是集选区制。尽管执政党对这些改变有其完善制度的解释,但也有一种分析是:人民行动党在1960年代社会主义阵线式微之后,国会里再没有出现反对声音。再有反对党进入国会,正是非选区议员制实行的3年前。因此,1980年代及以后的政治变革,是对新时期选民的回应。

  之后这十几年来,行动党也不断主动探讨如何再进一步调整政治制度。1994年,已经卸任总理的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提出研究让60岁以下,已经成家立业的选民,拥有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人两票的选举制度。到2001年,时任总理的吴作栋资政则提出国会设“人民行动论坛”的概念,让20名行动党议员组成这个论坛,允许他们在国会中发表不同于行动党的见解。

  这些概念最终都没有落实。不过,从这些概念里,可以大略看到,李资政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障他所认为能为国家带来长远利益的政党长期执政。到了吴资政,行动党承认民间希望国会出现多元的声音。但是作为执政党党魁,他的本能是维护执政党得到最多的席位,因此“多元”的声音,必须仍旧由行动党议员扮演。两任总理在面对不同时代选民的不同诉求时,其实防守性更强。

  处在一个不同的时代考虑岛国、也考虑执政党的未来,李显龙总理的宣布,有几点值得注意:他看到执政党所需要满足的,不再是公民基本生存的需求;岛国未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必须做出的政策抉择已经更加复杂,因此需要集思广益,发挥更多创意;岛国人民希望国家课题的辩论更加透彻,并且参与讨论的意愿更强。对于这些需求,总理的回应是:希望鼓励国会中有更多元化的观点,包括反对党和非政府的观点。

  把反对党的观点也纳入执政党喜闻乐见的“多元化观点”,明确的把反对党与执政党在国会中辩论国家课题看作民主体制中重要的环节,不能不说是新一代执政党领导人更加开明、自信和有前瞻性的表现。

  对于这次的改变,一些反对党人、网民和评论者一口咬定这是执政党给反对党设下的局,使到人们因为非选区议员人数限制提高,国会中有可能出现至少五分之一的非执政党议员,而减低投票给反对党的意愿。有者认为,应该做的是回复完全单选区制度。

  选民的心理是否会因为这次选举条例的改变而随之调整,必然的投选执政党候选人,实际上属于届时双方运用战术的层面。认定执政党在选举条例改变后完全不面对风险,是错误的判断。恰恰也因为如此,在作出变革的当儿,总理预设了一个条件:因为岛国的特殊性,新的制度安排不能为了使国会有更强的反对党,而导致政府处于弱势,政令无法推行。

  也因为如此,变革的每一个环节是经过推敲的,包括集选区人数最多只能有5人,而6人集选区数目会减少;单选区从原来9个增加到注明必须至少有12个。这个部分的改变只是列在选举划分检讨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而不通过改变选举法进行,确实能够给执政党更多灵活性。而需要这样的灵活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正是因为它必须承担相当的风险。

  总理承认岛国人民对于政治制度有关注和期望,从战略上思索国家的制度变革,对岛国总体而言,是件好事。而像上面所述,改革的启动权在执政党,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它何以要考虑?执政党真正能够从这项改变中得到的好处,其实不是议席的“包吃”,而是在计算过的风险中,重新练兵。它既然要长期执政,并且确保自己继续做有为的政府,如何挑选人才之外,如何给人才历练、如何让他们站出来时像个政治人物而不是纯粹的行政官员,都不能不考虑。这不是在学院里上上课、练习沙盘推演就能培训出来的。提高人才的政治素养,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让人才真正打过仗,经过选举的洗礼。

  而更深一层说,除了候选人之外,政党基层也随着时代和价值观而改变。执政党的整个基层同样也需要再操练,像所有民主制度下的政党一样,谦卑的面对选民,才能够避免大挑战来时,才发现承平日久,武备废驰。

  小时候妈妈教我煮粥的时候,总是叮嘱我,看到锅盖蠢蠢欲动,就要稍微把锅盖掀一掀,让气透一透。但是妈妈也提醒我,掀一掀就可以了,不用把整个锅盖拿掉。

(作者是本报高级执行编辑)

30 May 2009

幸福

剛剛和NH師父同學談到我們亂亂談天的事。我和學長ZY常常在寢室裡亂亂聊天。我和ZY常常可以對課堂上的資料、音樂、電影、生活事件“亂亂”發表意見,很多時候我們的一些比較正式的言論就這樣子不小心就出來。像ZY的聲音空間的理論和我論文的問題意識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出來的。(當然,還有和FJ一起去南非咖啡喝咖啡也是有影響的)

NH師父突然冒出一句:自由空間。我想:這個看法是對的。我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自由舒發自己意見的空間,所以才能發展出一些連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東西。

老師在前些時候介紹我們看《建築的永恆之道》,雖然是建築學生必讀的經典,但是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適宜的。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話,比如第一章的最後一句:這就是建築的永恆之道,學會方法,而後拋棄它。

其中有提到一個有生氣的地方,是一個有活力可以疏通的地方,是可以容許一些不完美的地方。等有機會把那句話找出來。

直到我們死亡的那一天,生命就是未完成、工作中、work-in-progress的,沒有什麼是一開始就是完整的,也沒有什麼事結束後就永遠完美的,最多只不過是一個classic經典罷了。

所以“亂亂講”只是還沒有成型的言論的胚胎,沒有圖畫在畫布上的顏料,還未開花的種子。

昨天在老師家過端午節,在新加坡端午節沒有公休,我們對於端午節也沒有什麼感覺。在老師东摸摸,西瞧瞧,這吃吃,那喝喝。除了間中到醫院頌缽,就這樣平淡地過了一天。

後來,ZY提到在老師家,雖然沒有做什麼,但是感覺很愉快。我們很幸運的,能夠在一個自由的空間開展我們自己。真的,就像師父說的:幸福。

是的,在自由的空間中平淡的渡過,是幸福的。

感謝,這因緣的生滅......

 

(獻給要轉換成非室友身份的ZY)

 

27 May 2009

吴韦材-翁山淑枝

http://www.zaobao.com/fk/fk090525_502.shtml
吴韦材-翁山淑枝

(2009-05-25)
● 吴韦材

  我曾在96年6月19日写过她,因为知道那天也就是她50岁的生日。

  当时写她,是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就坐在我隔壁的同事渡边正树,看了新闻就一直在为她打抱不平。而我心情确实也有点激动,她就像一团在我心里烧着的烈火,我承认我当年真有一种在写偶像的心情。

  15年了,她仍是我的偶像。

  清楚记得那年在电视访问里,有个极之愚蠢的洋记者,一直以翁山看来纤弱的体形来肯定她的苦难。他问她:“谈谈你的恐惧感”、“谈谈你被捕时的心情”、“谈谈你的脊椎骨”、“你有把握获得自由么”,这种洋人的落后,就是当他们看见一个美丽娇小的亚洲女人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舞台剧“西贡小姐”同样愚蠢。

  对长期软禁,翁山像是早有心理准备。她在斗争中长大,一生累积的坎坷,在她脑袋里都已化作思想智慧,这苦涩的智慧使她生命精神百倍,越被软禁,她仿佛就越发洞悉争取的意义,当时她向这个笨记者重复多次:“囚禁并非就如你推想一般,我并不觉得孤独,我认为一个人的孤独是发自内心的,外在影响不了多少。假如你也试过,你会觉得这只是很平常的事,日子还得过下去的。”

  今天再次写她,我却有着一连串的“可是”。

  可是,这值得么?可是这样就能推翻专制的暴政么?可这样被剥夺了你的一生你真的一点遗憾都没有么?

  相隔15年,电视新闻上再见她,精神依然如昔,仿佛没变,但细看皱纹斑驳,两鬓开始浅白,她在数名护卫挟持下步出了户外,刹那间,那空旷空间里弥漫着的阳光与大自然的气息就包围住她,她为自己的人民争取自由,但难道她就没为自己恼悔过一次么?

  原来相隔15年,老的并不是已经65岁的她,而是我。

  我不能否认回国之后看到今天社会上种种就已慢慢开始累积着一股无力感。嘿嘿,样样都是大势所趋啊,多好的借口,眼花缭乱利欲熏心浮夸追求也能堆砌成一种繁荣景象,别说看不过眼,自己年纪老大了,人家会说能看就看,不能看你就闭上眼。

  我明白,这种无力感,就是逐渐掉在时代风潮的后面,就是老了。

  因此我一再注视她的照片,并专注检视她的神情。这个不可能不清楚自己力量能有多大的女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她至多就只能引起一点国际舆论,说到国际干涉?都什么年代了?国际如今也不过是个超型大市场,人人都在做买卖而已。

  翁山淑枝究竟有多久没与自己孩子们在一起了?难道这女人不曾怀念一双能爱护她庇护她的臂膀么?一生争斗而年华就如此老去,就算缅甸有天真有了所谓民主,搞不好这迟来的民主最终亦不过是一种势力买卖式的荒诞收场,那么她又有何想法?或许献身、使命、牺牲在21世纪都早就落伍了,两千年前还有十字架,而这种理想今天只会被视为异类,如今只流行条件与条约。

  15年,65岁了,这次再写她,就只希望她还能在有生之年得到些自由自在做人的快乐。

  她始终仍是我的偶像。

  但我开始觉得她继续付出这一切真的不值得。

  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值得去牺牲的年代。

23 May 2009

地铁优先座位将改名为预定座位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9/05/090523_23.shtml
地铁优先座位将改名为预定座位

(2009-05-23 3.05pm)

  (新加坡讯)国第三阶段的地铁环线将在5月28日正式启用,连接南北地铁线和东北地铁线。

  新明日报报道,我国公共交通理事会今天特地开放5.7公里长的地铁环线第三阶段给公众预先参览。公众从早上9时至傍晚6时,都可到碧山地铁站,乘搭免费的地铁环线服务。

  此外,从今天起,应让给老弱残幼坐的“优先座位”(Priority Seats)将改称为“预定座位”(Reserved Seats)。

  当局与地铁公司认为,新名称比原来的名称更有主导性,让乘客明白这些位子应该留给有需要的人。

  新捷运和SMRT也统一“预定座位”的贴纸颜色,从原来的青色贴纸该成蓝白贴纸。

《联合早报网》
(编辑:杨丽娟)

19 May 2009

生命是不是像在寫論文

過两天要和論文指導老師會面,還有另外三個學姊妹一起,心裡很焦慮,不知道自己的論文方向和提問對不對。

我告訴學妹HY: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往很困難的地方走去,讓自己陷入無名的未知。前面一片黑漆漆黑茫茫的,不知道會不會跌倒...

HY說:你想像自己在一個洞裡面,掉進去,然後是莫名其妙的掉進去,不曉得自己的位子,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在洞裡面像土撥鼠往前或是往後或是往下挖...一個失去眼睛的土撥鼠(牠本身沒有眼睛...土撥鼠就是在那樣下面生活的,只有抓還有味覺辨別方向...所以眼睛是不需要的,是要用感官前進的......

 

16 May 2009

淡馬錫因投資於美林而損失了大約46億美元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90515/BUS000117.asp?source=NewSearch
2009年 5月 15日 14:16
淡馬錫因投資於美林而損失了大約46億美元

據兩名知情人士週五表示﹐繼先前悉數拋售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股票後﹐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在其對美林(Merrill Lynch)的投資中損失了大約46億美元。

據一份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簡稱SEC)的季度報告顯示﹐截至3月31日淡馬錫已將所持美國銀行3.8%的股權全部售出。

淡馬錫曾向美林投入了總額59億美元的資金﹐持有該公司14%的股權。

1月1日美國銀行完成了收購美林的交易。根據收購條款﹐淡馬錫所持有的美林股票每股可兌換0.8595股美國銀行普通股﹐因此淡馬錫所持有的美林股票就轉換為了1.89億股美國銀行股票。

上述知情人士稱﹐淡馬錫從未真正有意成為美國銀行股東之一﹐並且從中短期來看也並不認為美國的銀行具有實際潛力。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淡馬錫按照平均每股7美元的價格出售了美國銀行股票。上述股票分批出售給了多方買家﹐但他們並未透露這些買家的身份。

據道瓊斯(Dow Jones)計算﹐淡馬錫以大約13億美元出售了上述股票。

轉載自華爾街日報網站
===========
MAY 15, 2009, 5:54 A.M. ET
Temasek Turns Focus on Asia

After a downbeat end to its involvement with Wall Street, Singapore's Temasek Holdings is bringing its funds closer to home.

The state investment fund exited its stake in Bank of America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with an estimated $4.6 billion loss. It found itself owning the stock at the start of this year, when BofA bought Merrill Lynch, ...

extracted from WSJ.com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4238045010623395.html

12 May 2009

08 May 2009

20090501頌缽 SInging Bowl




崖上的波妞




《崖上的波妞》(日語:崖の上のポニョ)是由宮崎駿導演、編劇,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長篇動畫電影,於2008年7月19日首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96%E4%B8%8A%E7%9A%84%E6%B3%A2%E5%A6%9E

我們研究所上老師的助理最近養了一只不到兩個月,可愛的狗名字就叫波妞,但是因為是男生,所以變成波牛牛,我們都迷上它。這首是《崖上的波妞》粵語版的主題曲。

07 May 2009

安寧病房

和太太MSN的時候,螢幕上出現了一個不太熟悉的郵址,本來想待會兒才看電郵,但是看到標題“安寧病房”,我不由自主地馬上打開信箱,看了朋友的文字,心裡一陣起伏。
 
面對死亡,我永遠無法平靜。紅白事之間,我常常不會拒絕的是告別儀式。結婚生孩子,還有週年慶和滿月酒。面對安寧病房和死亡,我常常有很多不得不的感受。她的文字如下:

今天去看一位長輩
一個認識約一年半的長者
從看她健康到躺臥在床上
要去醫院時我心裡著實十分地掙扎
我知道我一定會難過地
即使我想我在醫院不會表露這一方面的情緒
但是
我心裡頭一想
要看就要快
免得沒有機會了
我和另一位伙伴還是去了

......

......

我們要走了
我只說一句我要回去了
慣常探病後的"加油"二個字
我有意識到卻卡在喉嚨
不料我的伴伴卻說
"等你病好了,再回站上來哦!加油"
聽到這樣的話
我感到像是被人丟了雞蛋一樣
狼狽不堪
就好像在喪禮上
要家屬節哀一樣
是在安慰自己的話語

風中殘燭
讓人有無限的唏噓

與你分享這段心情
只因我們都是六桂堂的一員
我想你可能會懂的


看了朋友的電郵,我不敢說我一定懂,但是我很感謝她對我的信任和分享。下次如果還有機會去看長輩,我希望朋友也可以約我結伴而去。

祝福大家一切平安。

 

“脆弱和孤獨這些都是必定的事情,沒有可怕之說。不欺弱,不逞強,不怕來自內心的脆弱和孤獨......”

--- 日本禪師良寬

06 May 2009

YouTube - 地海傳說




剛剛在我們的地下網站聽這首歌,一半的時候網路慢下來,歌曲停止,關了電腦想去上課。室友ZY一面刷牙,一面在自己的電腦播放這首歌曲。

自己的電腦已經斷電,心裡面突然有一種震動的感覺,我閉上眼、盤起腿、聽著這首歌。歌曲結束了,室友的刷牙聲、水流聲還在響,外面的小鳥在鳴叫,心裡還在震動,開了電腦上載這首歌。關電腦,上課去……

20090428-29 花蓮、安通、南安,花蓮




花蓮9號公路南下往安通
9號公路轉30號公路(舊18號公路)至玉山國家公園南安
南安瀑布、山風瀑布
9號公路回花蓮

05 May 2009

勾起历史的伤痕 ――哀失去的圣诞岛

http://www.zaobao.com/yl/yl090505_503.shtml
勾起历史的伤痕 ——哀失去的圣诞岛

(2009-05-05)
● 区如柏

  最近笔者与家人到澳洲悉尼自由行,享受了秋天的凉意和丰盛的海鲜美食,但也勾起了对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的记忆与哀愁。

  抵达悉尼当天(4月15日),正值一艘满载数十名阿富汗及斯里兰卡难民的木船在澳洲水域遭军方驱逐时发生爆炸,酿成了有人被炸死、30多人受伤的惨剧。

  接下来几天,澳洲电视台及报章铺天盖地般报道,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难民以每人1万美元的代价,由走私的“蛇头”安排偷渡到澳洲,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船民涌入。

  澳洲政府正在忙于安置他们暂时在一些岛屿栖身,这些岛屿包括曾经属于新加坡管辖的圣诞岛,电视也出现过一瞬即逝的圣诞岛画面。

岛上有丰富的磷矿

  距离西澳城市柏斯2600公里,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以南500公里的圣诞岛,过去是新加坡管辖的岛屿,面积135平方公里,岛上盛产磷酸盐(磷矿)。殖民地政府从新马召募劳工到岛上开采磷矿,小时候曾听邻居叔叔讲述他们搭船到圣诞岛工作的故事。

  1957年在澳洲的请求之下,英国政府决定将圣诞岛割让给澳洲。

  新加坡于1955年4月举行首届立法议会选举,劳工阵线赢得较多议席,组织劳工阵线联合政府,管理新加坡的内部事务,该政府先由著名律师马绍尔出任首席部长。1956年6月,马绍尔因独立谈判不成,愤而辞职,由林有福继任。

  割让圣诞岛给澳洲之事是在林有福执政期间发生,记忆中当时林有福政府并没有抗拒这次割让圣诞岛的安排。在这项安排之下,新加坡获得290万英镑的赔偿。仅仅290万英镑就出卖了135平方公里的领土。

  当时的劳工阵线联合政府根本就看不到圣诞岛的丰富资源,反而是日本人识货,1942年日军侵占印尼后,战略目标就瞄准圣诞岛的磷矿,占领爪哇岛之后,一举南下侵占圣诞岛,夺取岛上的资源。
  由于1957年新加坡还没有自治独立,在一个贪腐无能的政府治理之下,圣诞岛便割让给澳洲了。在这之前,1955年属于新加坡管辖的可可麒麟群岛(Cocos-keeling Islands)已经割让给澳洲。

成为难民中心安置偷渡客

  庆幸的是,1959年5月30日的大选,埋葬了劳工阵线,由人民行动党领导的新加坡自治政府随即成立。近年来有关白礁岛主权的争执,政府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国际法庭上成功捍卫新加坡的领土主权,令老百姓欢欣鼓舞。

  据2006年澳洲的人口统计,圣诞岛岛上有1439人,70%是华人,20%欧洲人,马来人占10%,除了英语是官方语言之外,粤语与马来语也是民间的语言。

  今天的圣诞岛,除了岛上的居民与经济运作之外,也成为澳洲政府安置偷渡客的难民中心。抚今追昔,不胜唏嘘。期待编写教科书的专家学者,能将割让圣诞岛的历史写入教科书内,让后人珍惜国家的领土。

作者是退休新闻工作者

水资源战争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30_502.shtml
水资源战争

(2009-04-30)
● 萨克斯

  许多冲突是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而造成或加剧的。看看从乍得到苏丹的达尔富尔,从埃塞俄比亚的奥加登沙漠(Ogaden)到索马里以及该国的海盗,一直到也门、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冲突,这些地区是一大片的干旱地区。因为缺水,导致农作物欠收、牲畜死亡、和极端的贫困和绝望。

  这样的贫穷社区,给塔利班这样的极端主义组织提供大量招兵买马的机会。政府如果不能确保人民的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安全的食水、主要粮食、和人民微薄生计所依赖的家畜所需的饲料和水,便会失去其合法性。

  在冲突频繁的国家里,政治人物、外交官和将领们在面对这些危机时,通常把它们当成政治或军事挑战处理。他们会调动军队、组织政治派系、打击军阀或试图对付宗教极端主义。

  但这样的反应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即帮助人们满足他们对水、食物和生计的迫切需求。结果是,美国和欧洲往往花费数十甚至数百亿美元,派军队或轰炸机去平息叛乱或对付“失败的国家”,但却不利用这些花费的十分甚至百分之一,来解决缺水和发展不足的根本危机。

  

全球须有一致应对措施 

  水的问题不会自动消失。相反的,除非全球做出一致的应对措施,它将进一步恶化。最近,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世界上许多贫穷和不稳定地区的水资源平衡是多么地脆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表了《2009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世界银行对印度(印度的水经济:面对动荡的未来)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水经济:面对枯竭)发表了论据有力的研究报告;亚洲协会也发表了一份对亚洲的水危机的概述(亚洲的下一个挑战:确保未来的水源)。

  这些报告述说的是一个相同的课题,即世界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干旱地区,水供正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迅速恶化的缺水问题,反映了人口膨胀、地下水枯竭、浪费和污染、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和日趋严重的影响。

  而后果是悲惨的:干旱和饥荒、失去生计、水传染疾病的扩散、人们被迫迁移、甚至公开的冲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许多部分,如改进水资源管理、改进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以及由政府、工商界和民间组织合作的新投资。

  这样的解决方案我在非洲农村地区的“千年村”(Millennium Villages)见到了。这是我和同事们同贫困社区、政府和企业一起开展的一个项目,目的是探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农村的赤贫问题。例如,在塞内加尔,在全球居领导地位的管材制造商JM Eagle公司捐赠了100多公里的管道,让一个贫穷社区与政府的水机构PEPAM能够联手,把安全用水带给了数万人。因为整个项目的成本效益、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非常高,所以JM Eagle公司和其他企业伙伴已经计划在非洲其他地区推行类似的项目。

  然而,未来的水供问题将会变得更普遍,影响富裕和贫穷国家。例如,尽管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美国在近几十年一直鼓励西南部一些较干旱的州增加人口。澳洲目前正忙于应付农业中心地带墨累达令河流域的严重干旱问题。地中海盆地,包括南欧和北非,也有可能因气候变化而面对严重的干旱。

  然而,不同地区水资源危机的确切性质,会因不同的压力点而有所不同。例如,巴基斯坦这个本来就干旱的国家,将因迅速增加的人口而备受压力。它的人口将从1950年的4200万增长到2010年的1亿8400万,根据联合国的“中期”估计,它的人口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在2050年达到3亿3500万。更糟的是,巴基斯坦农民正依靠地下水生活,而地下水因过度抽取正日趋枯竭。此外,为巴基斯坦境内河流供水的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在2050年由于全球变暖而融化。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 

  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规模”内寻找解决方案,有的是在社区内(如塞内加尔的管道项目)、有的是沿着整条河流(即使河流跨越国界)、有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例如,防止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坏影响。能够持久的解决办法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可能会很难谈判和管理,因为这些不同的社会领域,往往很少或没有任何合作的经验,相互间可能存在许多不信任。

  大多数政府在处理严重的水资源挑战方面都缺乏能力。水利部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工程师和一般的公务员。然而,持久解决水资源的挑战,需要有对气候、生态、农业、人口、工程、经济学、社会政治和当地文化等的广泛专业知识。在与当地社区、私营企业、国际组织和可能的捐助者打交道时,政府官员也需要掌握技巧和灵活性。

  关键性的下一步是把存在缺水问题的社会——例如苏丹、巴基斯坦、美国、澳洲、西班牙和墨西哥—的科学、政治和商界的领袖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法来克服困难。这样的聚会有助于信息的分享,能够拯救生命和经济。它也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应该让因收入、宗教和地理位置被分化的世界联合起来。

  

作者Jeffrey D. Sachs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地球学院院长。
英文原题:Water Wars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9

Playing For Change: Song Around the World "Stand By Me"




Join the movement to help inspire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come together through music.
http://playingforchange.com

04 May 2009

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2/cnpol090504.shtml
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

(2009-05-04)
● 杨荣文

  五四运动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抗议欧洲列强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拒绝归还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和主权,中国学生走向街头示威。从北京开始,示威扩大到全国,并召唤了一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加入。

  在某个层次上,他们的愤慨指向帝国主义列强。中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向德国宣战,派遣10万劳工服役于战场,条件是凯旋之时,所有德国在华租界都将归还中国。结果,1919年4月的凡尔赛和约却把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包括青岛在内,割让给日本,完全无视早前对中国的承诺。

愤慨指向自己文化的缺陷

  从更深层次而言,中国知识分子的愤慨,是指向自己文化的缺陷,为中国人无法摆脱过去,像日本那样进行现代化而产生挫折感。虽然经历了1911年走向共和的革命,中国仍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列强的轻蔑是中国自身已然腐化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铸就了中国人集体的决心,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推翻封建思想、提倡性别平等、反对黄色文化、强调普及教育以及推崇科学与技术。这种精神灌注到了国民党和五四几年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商界领袖和报刊的主人也加入给予支持。很多报纸开始引进副刊,谈论在动乱中的新文化。这个传统时至今日,仍在《联合早报》继续存在。

五四运动对新加坡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加坡的发展,也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如果不提五四,是无法理解新加坡本身的国家主义的缘起和演变的。在初期,五四影响着所有的华社团体,包括商团和宗乡会馆、报刊、学校和学生团体以及文化团体。在当时,左倾是很自然的,因为没有一些革命热情,文化复兴是无从实现的。

  发生在中国的每一场重大事件,在新加坡都会引起反响,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新加坡都有他们的支持者。当他们在中国斗争的时候,在新加坡也发生了斗争;当他们在中国团结抗日的时候,他们在这里也团结起来,给予支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者才把新加坡视为中国战场的延伸,因而导致了灾难性的“肃清”(即大检证)悲剧。

  在二次大战以后,新加坡本身的国家主义兴起,力图使本身和中国大陆的政治分离。因为只要本地的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是靠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华人群众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新加坡的国家主义必须建立在我们社会的多元种族基础上,并且考虑我们的殖民地历史和区域现实。

  经过迂回曲折的发展,人民行动党终于在同最初结盟的左倾共产党人的斗争中得胜,引领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自治,然后在1965年全面独立。

  经过90年,五四对新加坡的影响,在占了我国人口四分之三的华族的文化复兴中依然可见。它在殖民地时期为华人社会注入的生命力和活力,令英国人感到害怕,也对新加坡的自治和独立,作出巨大贡献。这样的精神至今依然存在于新加坡的华人商团和宗乡会馆、南大、特选学校、华文报和本地众多的文化团体之中。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

作者是新加坡外交部长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