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uly 2012

歐洲當代思想巨擘:艾德嘉莫杭(鄭淑鈴/文) @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痞客邦 PIXNET ::


http://socio123.pixnet.net/blog/post/37774048
歐洲當代思想巨擘:艾德嘉莫杭
鄭淑鈴(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文化研究博士生)

莫杭是20世紀法國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不過台灣的讀者對他並不熟悉。這篇文章希望讓讀者瞭解莫杭的學術生涯、思想關懷與轉折,並且點出莫杭重要的學術著作與觀點。

這位難以定位的學者不但著作豐盛更是多元,他研究的領域觸及了傳播研究、文化研究、視覺人類學、電影、哲學、行動研究、社會學、系統理論、生態學、教育學,近期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著作更是不斷。莫杭自詡為學術自學者,他在大學裡四處聽課旁徵博引,除了書籍以外,他所遇過的人與生命經驗都是汲取知識的來源。這樣的背景讓他沒有學院包袱,對各種知識的好奇與通盤彙整讓他得以倖免於學科專業分工過度的偏狹,從不同領域與角度切入研究主題,並且慢慢發展出一套全面的「複雜思維」(Pensée Complexe)體系。

一場知識的未知冒險:思索方法

莫杭在1977年到2004年間,以「方法」(Méthode)為名陸續撰寫的六本堪稱他學術生涯的經典著作。他選擇六大主題來開展方法的核心思想,探討自然的本質、生命、知識、想法、人性等命題,並且在2004年以倫理作為《思索方法》的終極主題。莫杭探討的方法跟方法論(Méthodologie)相反,它沒有既定的步驟可循,完全是一場如何在知識中逐漸發展一套思想的未知冒險。在這場試圖認識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旅程中會形成一些想法、原則、概念,如想正視真實世界的複雜性,這些概念是必要的。

莫杭認為我們越來越無法將知識定位在它原有的脈絡或是從總體角度來觀看。因為我們的知識體系被分割地支離破碎,人們提出的問題越來越難以接近基本核心,也越來越難掌握總體。因此,莫杭的認識論典範試圖從複雜原則出發,在分離的知識之間建立連結。他帶著如何重整知識的問題出發,透過對理論與概念進行一連串的組織重整,希望達到新的認識論與典範層次,獲得「方法」的構思,提供一個思想與行動的路徑。透過知識的重整原則,在知識體系中將那些支離破碎的合併集中、闡連那些分離的、思辯那些晦澀隱蔽的、重新整理我們的智識系統、學習如何學習。

莫杭之所以選擇科學作為切入點是因為寫作當時,科學思維的限制逐漸顯露而需要一種更複雜、更全面、較不抽象的認識論。莫杭一直不斷強調每個人都必需正視這個問題,知識探討不只是哲學問題,他的方法不是局限給哲學家閱讀的知識理論。莫杭認為核心問題在於說明所有的知識如何承受錯誤的風險,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現實的轉譯、是對於現實的智識建構。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在教育知識的過程中,從來不教授究竟知識是什麼。

莫杭在1990年出版《複雜思維導論》(Introduction à la pensée complexe)。「複雜性」(Complexité)是支撐整部《思索方法》的重要概念之一。這個單字來自於拉丁文Complexus,指的是那些「被交織編排在一起的」。「複雜性」在《思索方法》裡指涉的是,我們缺乏獲得解釋正確清楚的必要知識。認知事物的複雜性便是承認我們無法獲得完善的解答,因此在找到更全面的知識之前,我們必需接受處於混亂的狀態,而非否認疑惑甚至摒除問題。許多事物在今日看來日益複雜也是因為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已經不足以認識這些被視為複雜的事物。我們得走得更遠,不能停滯在對事物複雜性的認知。因此,莫杭寫了好幾本著作來說明該如何面對事物複雜性的「方法」。

重讀莫杭

近幾年法國重新出版莫杭1960年代早期的著作《時代精神》(L’esprit du temps),令人驚訝的是,莫杭的學術思想在21世紀再次被檢驗時,非但沒有過時,許多思想觀念仍舊精采絕艷。如果將他在《大明星》一書中對明星現象精準的描寫與今日台灣娛樂版新聞相互對照,就算明星不同卻讓人對這重複上演的戲碼與結構看得更透徹。莫杭的作品不只在當時具有前瞻性,之所以耐得住時間的考驗,更是因為他試圖在研究中探索問題真正的本質,這也是為何他的書會不斷再版。

莫杭在1960、70年代法國的社會學領域相對沈寂。1962年《時代精神》出版,但是這本書很快就被社會學界排擠。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與帕斯宏(Jean-Claude Passeron)在隔年共同發表一篇文章名為《神話社會學家與社會學家的神話》(Sociologues des mythologies et mythologies des sociologues),認為學者應保持中立,研究不該受既有概念的偏見所囿,也不該受品味喜好的影響。莫杭被認為是捍衛大眾文化的可悲傢伙,作品因此被束之高閣。一直到1990年代法國媒體研究的學者重新回溯法國文獻,才從上述兩位學者的傳播理論史的註釋中重新發現莫杭。

莫杭與大眾文化研究

莫杭在1960年代便發現當時大眾傳播研究的限制,並且先鋒地認為觀眾並非一昧被動地接受大眾傳播的訊息,在訊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有一層複雜的組織會彼此干擾。不過莫杭的用意更高遠,他想進行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階段的人類學研究,而特地選擇大眾文化作為觀察點,特別是1930-1960年的好萊塢電影。他要「理解」的不是普羅大眾的想像世界,而是整個生產邏輯、再現結構、改變的內在與外在趨力,這些是構成共同想像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莫杭也強調,集體再現的分析無法與社會現實分離,因為想像世界既非外在於現實世界,也非與現實世界對立,而是它的一部份。

莫杭具有前瞻性地將大眾文化當成人類學研究的觀察對象,用來考察現代性的轉變。法國文化社會學研究長期以來弔詭地籠罩著文化正當性的氛圍,而莫杭卻堅信大眾文化不該被視為次等品或是變質的文化,更非隸屬於特定社會團體的文化形式。大眾文化是現代性特有的形式,是具有普遍性的集體想像產物。它的現代性在於,人類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非特定機構主導,由跨國市場的流動性、不穩定性以及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共同文化。這樣的的立場促使莫杭重新定義批判理論的文化工業與神話兩大概念,直接挑戰了法蘭克福學派,特別是馬庫斯(Herbert Marcuse)假設中單一面向的大眾文化。

莫杭對於文化工業的高風險特質的討論其實更接近今日文化產業的樣貌,也就是說文化工業夾雜在「工業化的中央標準科層壟斷式邏輯」與「個體化的競爭創意新穎自動式邏輯」兩者權衡的壓力之間。大眾文化必需同時考量工業的內部張力、與觀眾的關係以及文化環境的轉變,因此大眾文化的活力必定是諸說混雜,同時超越地方國界、性別、年齡與社會階層的文化藩籬。如同莫杭在《大明星》裡所分析的,大眾文化供應的神話是種「理想的自我」,表現出從工業社會過度到後工業社會中日益增長的文化衝突,人們不再嚮往功能性個人主義的身分地位而是追求個人表現,對於個人幸福的追求遠大於扮演稱職的員工或家庭成員所獲得的滿足。對莫杭而言,神話是每個特定社會歷史脈絡下文化社會張力的表現,是用來觀察當下集體再現改變的社會學工具。

礙於無法在這麼短的篇幅一一介紹莫杭五十多本難以歸類的著作,而捨棄了其他論及歐洲文明、文明政治、現代性、人性、愛、教育、生態環保、危機、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命運等不同面向的著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針對感興趣的主題自行閱讀,也希望台灣讀者能有更多機會接觸莫杭的相關著作並進行對話。我個人的研究也受惠於莫杭的思想,但改變的不只是做學問的方式而是對於生命的體驗以及個人的責任。他不做道德的喊話,但是卻撼動人心。

在這無法盡談的一長串書單中,最後希望跟大家分享莫杭在2011年出版的暢銷新書《道路:通往人道的未來》(La voie, pour l’avenir de l’humanité)。89歲的他在強大責任感的催促下,冒著有失尊嚴的風險挑起一個知識份子避之唯恐不及的公共任務。這本書不只是為全人類而寫,更是寫給那些希望創造永續地球的人。這些人彼此互不認識也不受各大媒體與政府機構的認可。莫杭希望這本書能幫助這些行動者將想法放在一個更全面的全球視野,面對具體挑戰的同時也不遺忘其他困難。因為,要是在地行動者沒有更廣的眼界與同心一致的陣線,單獨的行動在彼此抵觸與消抵的情況下是無法產生豐富的結果。

(本文出處:《大明星:慾望、迷戀、現代神話》p.242-246)

1 comment:

  1. I believe in deeply ordered chaos. ~ Francis Bacon (1909 -- 1992)
    我深深地相信著在一片混亂中依然能夠找到潛在的秩序。── 法蘭西斯·培根(1909 – 1992)
    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151/151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