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台灣念宗教研究所時,恰巧有一些轉世仁波切在當時當地傳法。在台灣一般草根性較强的男性稱爲“台客”。我喜歡台客代表歌手“伍佰”,同時也在台灣做客。轉世新加坡的台客就是這樣成爲我的部落格名稱。 “世間有轉世的仁波切,我只是墮入紅塵的台客...”
林子畬三年前在閱讀莊子內篇前三章〈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時,我一度進入一種冥思的喜悅裡,飄渺於萬物的流動中。由於那樣的經驗過於深刻,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接受畢來德的《莊子四講》。因為他將《莊子》的幻夢從流動固定為真實,從文字推敲出理論。即便他的推論正確,但我卻覺得已經失去了原初的、直接的「逍遙遊」。https://www.facebook.com/#!/zishe.lin/posts/24352119234248这是我的回应。
读了这篇文字引起一些思考,只是内容脉络跳跃性似乎很强,有些观念不太清晰,可能与其它文章有关联吧,不知是否可更详细阐释这篇文字?例如:“任何流动的现象,转换成可被沟通的符码必定是一种再创造”。这里的“流动现象”是泛指一切现象,还是临终过程呢。因为根据了解,好像不只“流动”的现象,而是包括这里所谓“固体化”在内的“一切”现象,转换成可被沟通的符码必定是一种再创造。比如“死亡”,应该属于这里所谓的固体化现象吧,不同的人面对(接收?)到(别人)“死亡”这事实,再转化成脑子里的讯息(转化成符码)时,都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反应等(这里所谓的再创造)吧。“理论只是尝试从现象集合成一种希望能被言说、预测、操控现象的语言”。这里的“理论”是指上一句的理论、目前安宁关怀不同学说的理论还是一切理论。除了尝试从“现象”,是否也可以从“(本身或其他的)理论”集合成一种希望能被言说、预测、操控现象的语言呢?许多关于生死的理论学说,似乎都从各理论衍生发展出来的呢。
我的思考方法基本上受到现象学的方法学影响。但是我们这里不要扯得太远,这里的“现象”先回到“现象”这词的基本意义,就是能观察观测到的事实,而非单单指临终过程。我基本思考是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流动的。这里“流动”是指事情是不断变化的,在佛教的词语是指之为“无常”。“可被沟通的符码”这里的范围包括文字、语言,事实上摄影、录像都是范围内,但是这里我们先集中讨论文字语言。这句话当中,你所指出的“转化成脑子里的讯息(转化成符码)、认识、理解、反应”等现象,我们存而不论(在现象学的专门字眼是「悬置」起来,意思就是「加上括号,存而不论」)。总结来说,我的论点简单来说是:所有可以被观察观测到的事实,如果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都是一种再创造。这是一种很微细的观察,因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即使我们可以很量化的表达所有现场的状况:温度、湿度、气氛、亮度、表情、声量......),它都不能还原到现场本身。你会觉得脉络跳跃性强,因为我本来的读者是我的同学,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学术语言,所以很多意义的脉络,我直接跳过。这论点其实不是我独创的,是师承于慈济大学的教授。
“理论”这里指一般的理论。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有些理论是从其他的理论集合、衍生、发展出来的。这里会从现象来谈理论,是因为承接上一句话,从现象开始的话头。但是没有否认其他理论总结的方式。这里谈论的重点是从一个被再创造的“语言”(固定了的现象),再集合成更多的语言(理论)。另外一个重点是“希望”,尝试、企图,但是能不能够达到目的还是一个问号。
另外你提到死亡是一个“固体化”现象,我开始也是这样看。但是这个经验让我重新思考(或者是重新认识)到死亡也是一个流动现象,甚至马路、游乐场、月亮、树木、灯柱,都是流动的。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142/142有问题再讨论,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流。
林子畬
ReplyDelete三年前在閱讀莊子內篇前三章〈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時,我一度進入一種冥思的喜悅裡,飄渺於萬物的流動中。由於那樣的經驗過於深刻,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接受畢來德的《莊子四講》。因為他將《莊子》的幻夢從流動固定為真實,從文字推敲出理論。即便他的推論正確,但我卻覺得已經失去了原初的、直接的「逍遙遊」。
https://www.facebook.com/#!/zishe.lin/posts/24352119234248
这是我的回应。
读了这篇文字引起一些思考,只是内容脉络跳跃性似乎很强,有些观念不太清晰,可能与其它文章有关联吧,不知是否可更详细阐释这篇文字?
ReplyDelete例如:
“任何流动的现象,转换成可被沟通的符码必定是一种再创造”。
这里的“流动现象”是泛指一切现象,还是临终过程呢。因为根据了解,好像不只“流动”的现象,而是包括这里所谓“固体化”在内的“一切”现象,转换成可被沟通的符码必定是一种再创造。
比如“死亡”,应该属于这里所谓的固体化现象吧,不同的人面对(接收?)到(别人)“死亡”这事实,再转化成脑子里的讯息(转化成符码)时,都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反应等(这里所谓的再创造)吧。
“理论只是尝试从现象集合成一种希望能被言说、预测、操控现象的语言”。
这里的“理论”是指上一句的理论、目前安宁关怀不同学说的理论还是一切理论。
除了尝试从“现象”,是否也可以从“(本身或其他的)理论”集合成一种希望能被言说、预测、操控现象的语言呢?
许多关于生死的理论学说,似乎都从各理论衍生发展出来的呢。
我的思考方法基本上受到现象学的方法学影响。但是我们这里不要扯得太远,这里的“现象”先回到“现象”这词的基本意义,就是能观察观测到的事实,而非单单指临终过程。
ReplyDelete我基本思考是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流动的。这里“流动”是指事情是不断变化的,在佛教的词语是指之为“无常”。
“可被沟通的符码”这里的范围包括文字、语言,事实上摄影、录像都是范围内,但是这里我们先集中讨论文字语言。
这句话当中,你所指出的“转化成脑子里的讯息(转化成符码)、认识、理解、反应”等现象,我们存而不论(在现象学的专门字眼是「悬置」起来,意思就是「加上括号,存而不论」)。
总结来说,我的论点简单来说是:所有可以被观察观测到的事实,如果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都是一种再创造。
这是一种很微细的观察,因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即使我们可以很量化的表达所有现场的状况:温度、湿度、气氛、亮度、表情、声量......),它都不能还原到现场本身。
你会觉得脉络跳跃性强,因为我本来的读者是我的同学,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学术语言,所以很多意义的脉络,我直接跳过。这论点其实不是我独创的,是师承于慈济大学的教授。
“理论”这里指一般的理论。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有些理论是从其他的理论集合、衍生、发展出来的。
ReplyDelete这里会从现象来谈理论,是因为承接上一句话,从现象开始的话头。但是没有否认其他理论总结的方式。
这里谈论的重点是从一个被再创造的“语言”(固定了的现象),再集合成更多的语言(理论)。
另外一个重点是“希望”,尝试、企图,但是能不能够达到目的还是一个问号。
另外你提到死亡是一个“固体化”现象,我开始也是这样看。但是这个经验让我重新思考(或者是重新认识)到死亡也是一个流动现象,甚至马路、游乐场、月亮、树木、灯柱,都是流动的。
ReplyDeletehttp://clang13.multiply.com/journal/item/142/142
有问题再讨论,这是一个不错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