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July 2009

在KPI之下,饮水思源或许就该是另外一个叨叨絮絮、概念模糊的口号

http://www.zaobao.com/yl/yl090705_005.shtml
我们的此涨彼消

(2009-07-05)
● 李慧玲

  上楼梯时,我看着梯级,视线再由梯级转到连着的墙壁,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小学的校舍。记忆中梯级陈旧之外,偶尔有几级楼梯似乎厚薄不完全均匀,做工有些粗糙。我们每天都用,上下楼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不太需要眼睛盯着梯级,而且可以两级两级的走和跳。之后很多学校重建改建,说是美轮美奂,对故人而言,也是物非人非。眼前,2009年,这所马六甲的培风中学在96周年校庆之际,设计普通的校舍依然屹立。带着我们的老校友兴致勃勃指着一个教室跟我说:“这是我以前的课室,今天校庆,学生把整间都布置成这个样子。”他应该是1960年代毕业的校友吧。

  马来西亚的独立中学因为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而有自己发展的轨迹。逆境造就一种绝不妥协的意志力,进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甚至带些悲情。这样的环境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也会很不一样。他们的教育宗旨不是要争世界第一。从广场望去,原本只有两层高、后来由校友捐建的“思源楼”外墙挂了几行字:培风儿女有情、有义、有礼、有序。

  我们在礼堂里参加校庆仪式、颁奖典礼,从受英文教育的律师董事长,到学校校长,到学生代表,演讲时不断重复的一个信息是:要感恩。是社会和校友的支持,学校才得以维持、经营和发展。我仔细的听着,没有人汇报学校去年的业绩有多骄人,没有人谈下来的鸿图大计。他们不是没有计划,而是在这个庄严的场合里,面对学生,校领导选择重申教育的理念。去年毕业生考到好成绩,后来都上台领奖,在还没有走到颁奖人面前时,远远先一个深深的鞠躬,然后再走上前握手、领奖。

  对他们而言,政府豁免地税7万多元马币,考虑拨农业地让学校“以地养校”,这些已经是校庆所得到的好消息。校长致词时,首先提出的是要培风的学生做“堂堂正正、有文化有尊严的人”,接着向学生阐述校庆的几重意义,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要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全校上下都知道学校靠自身维持不易,甚至庆祝校庆,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学校募款。

  走在校园里看学生忙着义卖会,我虽然与他们的学校没有关系,但仍为他们青春的表情感动。看着他们,总觉得独中的学生有点熟悉,好像我们也曾经和他们一样。但是岛国独立之后,社会条件塑造出不同的学校文化,教育不一样的学生,与彼岸早已渐行渐远。

  岛国的学生不仅不需要为政府征收数万元地税而发愁,在几次经济衰退中,国家确立的一点是:教育投资千秋大业,因此经济不好,国家对教育部的拨款只有更加慷慨,绝不萎缩。最近教育部长宣布增加对自治学校的津贴,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宣布资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购买电脑。2008年宣布的立化中学新校舍建造工程是政府学校中最大,建造费7900万元。岛国开办的是许多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去的“未来学校”。这些是岛国的优势,国际上对这样的眼光和举措十分称赞。

  政府强势投入教育,民间力量退弱,学校少了必须为资源条件挣扎颠簸的后顾之忧,固然是好事,但是这些年来教育体系改变,社会价值观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无从量化的。在岛国的思维和语言当中,学校能否生存,经济条件不是考量的因素;对于花费金钱,我们的概念里动辄百万千万元,甚至对具体数额有些麻木。设施和教育计划都要世界级标准。岛国的孩子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生在学校处在一种“我是顾客,要求最好服务”的位置,似乎已经被看作是合理的安排。而他们毕业后成为社会主流,在公共领域里同样理所当然抱持“我是顾客,给我最好服务”的心态。而国家为求存或种种原因,处处体现一种应当“利我”和“利我”才有成效的观念,在在向学生和其他岛国人民示范“自我”与“趋利”的必要性。
这样,岛国的教育既有了经常为外人称道的一面,也有吴作栋资政在中正庆祝90周年校庆时提出的隐忧。

  “有情、有义、有礼、有序”,这不是什么世界级的目标,只是朴实和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情义之好,大家嘴上都愿意说,但有情有义的“有”的过程,就是教育和感化,难就难在这里。这个过程说起来很虚,不过一旦定下表现指标(KPI),就会开始走样。

  这和饮水思源一样。没有感觉到别人付出的艰难,没有深入了解前人努力的过程,也就不知何以有“恩”。不知其“源”,饮水思源或许渐渐也成为一个大家叨叨絮絮,却概念模糊的口号而已。我们所追求的得到了,原来拥有的也正在失去。


(作者为本报高级执行编辑)

5 comments:

  1. 吴资政:学校要教育学生 饮水思源不忘根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9-06-28)
      ● 邓莉蓉

      本地优秀生到海外生活和工作的趋势愈加显著,形成人才外流的隐忧。国务资政吴作栋指出,政府不能因此而停止栽培年轻国人,但学校可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给予学生一双能在天际翱翔的翅膀外,也要让他们深入扎根于这片土地上。

      他指出,国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给予他们飞向世界的羽翼,但也出现有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到海外发展的矛盾情况。

    1996至1999年间优秀生 超过五分一留在海外

      吴资政昨晚受邀出席中正中学70周年校庆千人宴发表讲话时指出,政府一直关注那些在‘A’水准会考中考获至少四个A和英文理解与写作考获B3的优秀学生的动向,发现那些在1996年至1999年考获佳绩的毕业生中,超过五分一的人十年后已不在新加坡工作。

      至于那些没有拿奖学金出国留学的优秀学生中,目前有超过三分一已不在本地工作。

      随着每年考获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政府的持续培养下逐年增加,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更令人担忧。在1996年,考获至少四个A及英文理解与写作考获B3的本地学生有541名;到了2008年,这类杰出学生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多,达1263名。

      “如果本地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选择不回国,人们可能会问: 我们给予学生向外发展的翅膀,最终是否会导致国家衰落,况且我国生育率不足。没有一个国家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能持续增长和繁荣。对新加坡这样缺乏天然资源的小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目前,有约18万名新加坡人在海外工作、生活或留学,这个数字预料还会不断增加。

      资政表示,新生的一代如今所接触的是全球化的机遇,所以政府反而应该鼓励年轻国人到海外生活和工作,吸取新知识和经验并了解当地文化。但当更多国人长期旅居国外时,有些也可能为了工作、结婚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在海外定居。为此,新加坡可以做的是尽量让这些人保留对国家的认同感,意识到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愿意为国家作出贡献。而这些观念必须从小灌输,最好从学校着手。资政指出,如何在给予学生丰满羽翼的同时,也让他们深深地扎根新加坡,是学校所面对的最重要挑战。

      他也提醒说,学生不应该把良好教育以及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机会视为理所当然,而要懂得饮水思源。“我们的年轻人必须了解,造就他们的是孕育他们的社会、先辈们的牺牲、国家给予的机会,以及父母、老师、社区和政府所作的投资。他们不应该把为培养他们而设的各项学术、体育、美学和文化的国内外课程,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许多孩子所无法享有的机会。”

      中正中学(中正总校和中正义顺)于1939年创校,是新加坡早期著名的华校之一。中正过去70年来培育了许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本地著名画家林子平、大华银行董事主席黄祖耀等。

      资政在千人宴上也表扬中正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遍布政治、商业、艺术、文化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并为中正校友们回馈母校的献身精神感到欣慰,说明了中正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06/zaobao090628.shtml

    ReplyDelete
  2. 吴资政:学校要教育学生 饮水思源不忘根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9-06-28)
      ● 邓莉蓉

      本地优秀生到海外生活和工作的趋势愈加显著,形成人才外流的隐忧。国务资政吴作栋指出,政府不能因此而停止栽培年轻国人,但学校可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给予学生一双能在天际翱翔的翅膀外,也要让他们深入扎根于这片土地上。

      他指出,国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给予他们飞向世界的羽翼,但也出现有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到海外发展的矛盾情况。

    1996至1999年间优秀生 超过五分一留在海外

      吴资政昨晚受邀出席中正中学70周年校庆千人宴发表讲话时指出,政府一直关注那些在‘A’水准会考中考获至少四个A和英文理解与写作考获B3的优秀学生的动向,发现那些在1996年至1999年考获佳绩的毕业生中,超过五分一的人十年后已不在新加坡工作。

      至于那些没有拿奖学金出国留学的优秀学生中,目前有超过三分一已不在本地工作。

      随着每年考获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政府的持续培养下逐年增加,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更令人担忧。在1996年,考获至少四个A及英文理解与写作考获B3的本地学生有541名;到了2008年,这类杰出学生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多,达1263名。

      “如果本地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选择不回国,人们可能会问: 我们给予学生向外发展的翅膀,最终是否会导致国家衰落,况且我国生育率不足。没有一个国家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能持续增长和繁荣。对新加坡这样缺乏天然资源的小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目前,有约18万名新加坡人在海外工作、生活或留学,这个数字预料还会不断增加。

      资政表示,新生的一代如今所接触的是全球化的机遇,所以政府反而应该鼓励年轻国人到海外生活和工作,吸取新知识和经验并了解当地文化。但当更多国人长期旅居国外时,有些也可能为了工作、结婚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在海外定居。为此,新加坡可以做的是尽量让这些人保留对国家的认同感,意识到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愿意为国家作出贡献。而这些观念必须从小灌输,最好从学校着手。资政指出,如何在给予学生丰满羽翼的同时,也让他们深深地扎根新加坡,是学校所面对的最重要挑战。

      他也提醒说,学生不应该把良好教育以及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机会视为理所当然,而要懂得饮水思源。“我们的年轻人必须了解,造就他们的是孕育他们的社会、先辈们的牺牲、国家给予的机会,以及父母、老师、社区和政府所作的投资。他们不应该把为培养他们而设的各项学术、体育、美学和文化的国内外课程,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许多孩子所无法享有的机会。”

      中正中学(中正总校和中正义顺)于1939年创校,是新加坡早期著名的华校之一。中正过去70年来培育了许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本地著名画家林子平、大华银行董事主席黄祖耀等。

      资政在千人宴上也表扬中正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遍布政治、商业、艺术、文化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并为中正校友们回馈母校的献身精神感到欣慰,说明了中正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06/zaobao090628.shtml

    ReplyDelete
  3. 再谈饮水思源
    (2009-07-25)
    ● 罗禅珠

      读了李慧玲的文章《我们的此涨彼消》,感慨良深……

      不久前走了中国南方几个城市,车子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睁开惺忪睡眼,却不知“今宵酒醒何处”,麦当劳紧挨着肯德基,比萨饼屋和星巴克也时有所见,一定是市中心了,一样的钢骨水泥、一样的广告招牌,一样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以往,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今,世界村里是大同世界,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村庄、甚至每个人都差不多。中国朋友来到新加坡时,更无法分辨我国的各个组屋区,清一色的规划,楼房、店屋、市场都大同小异。每个组屋区都有学校,每间学校都是“富丽堂皇”的,甚至每一个学生都好像是同一个模子拓印出来的,尽管校服不同。

      犹记得岛国建国初期,华校生与英校生是截然不同的;华校生多数是一身洁白的校服,华校之间也各有特色,不同学校的学生集聚在一起时,你很快就能分辨哪个学生是哪个学校的,因为,学生的气质不一样。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校训,不同的校风,虽然愿景都是配合国家的大目标,培育文理工科的人才。

      斗转星移,岛国为了生存,为了挤进世界的大舞台,为了团结不同种族,教育制度一刀切;在大一统的制度下,举国上下都以英语为主要媒介,仅留下“特选”中学保留一点中华文化;三十年一晃而过,“特选”中学似乎也渐渐名存实亡。如今,天下大同,在网络的统筹下,岛民也没有两样,更何况乳臭未干的莘莘学子!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千变万化,人们生活也随之变化莫测;浮光掠影,整个社会充满“沸”气,岛民也难免沾染“躁”气;原以为学校是净土,谁知净土里也是刀光剑影,却不见“侠”气!

      《礼记》曰:“建国君民,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千秋大业,必须 “若烹小鲜”,不能时时翻覆,常常“与时并进”。为了立竿见影,我们花样百出;为了快速“求同”,我们来不及“存异”。

      早年教育者的使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校风,也因为大势所趋而荡然无存。我们依然秉持着要学子们“根植本土,放眼天下”的教育理念,我们教育孩子们要“饮水思源,回馈社会”。我们日日唱国歌,天天念信约,如同口号般喊得响亮。但是,孩子们取得功名衣锦还乡时,面对崭新的学校大楼,冲向教师办公室,却已找不到当年熟悉的身影了……

      扎根在一所学校与学校共生死共命运的老师已是凤毛麟角,独有的校风也因为校长如同“走马灯”一样的更替而无法传承,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世界大同”吗?既然是“大同”世界,四海为家当无可厚非。不再是“一方水土”,沤归大海,何源可思?

    作者是中学华文老师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yl/yl090725_009.shtml

    ReplyDelete
  4. 由我們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菁英,嚴重缺乏同理心,因為社會與家庭向來只告訴他們把書讀好,其他不用管。除非會入考卷,不要讀雜書也不要關心時事。數學考一百分,你就是好學生,其餘管你多愛潛水、種花、熱愛動物還是喜歡陪老人家聊天,只要不能寫上成績單變成學術成就,你的人生就算毫無建樹。
    -- 非關正確-弱者的滅頂與強者的生還
    http://clang13.multiply.com/links/item/102/102

    當我領會到一個學校的偉大在於它無條件地接納任何資質的學生,當它肯苦口婆心改變學生的心態,讓他們在很平凡的地方用心,而且這些地方都是當道的優秀觀所忽視的。雖然它的學生在智能方面無法與名校相比,可是在學校的日常生活還是體會到「為他人」氛圍,這是一種偉大力量的浮力,與優秀的競爭哲學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優秀但不偉大,偉大但不卓越
    http://clang13.multiply.com/reviews/item/14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