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January 2008

伟所欲为 Do It My Wei » Blog Archive » 软硬奸尸

http://blog.omy.sg/dannyyeo/archives/437#comment-361
这一篇文字,不应该有任何回应。因为大局已定。

先扯远一点……

从前,有一位职员因为刚踏入社会不久,很多事不清楚,很多事不会做,甚至连一封信都没写过,所以常常无法交货。她后来希望老板给她机会,只要提供她一个模式,一种样本,她就照着做就是了。她说:“Just give me a template and I can follow it.”

于是,一封新的信件,一个新的template。一份新的工作任务,另一个新的template。连工作表也要template,否则她不知道怎么分配时间。太容易了,有template就可以了。

公司上下要给她取个外号,也太容易了。不用动脑,直接叫“Miss Template”。

后来,直属上司发现自己给她准备template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过自己情绪所能承受。要猜她的命运,当然也太容易了。

好,话说回来。

我是从星期天开始担心的。

The Sunday Times在2008年1月6日News的第6版写着:

“From its relaunch on Tuesday, the free newspaper’s English content will be mainly news-driven while the Chinese-language content will focus on lifestyle and entertainment features.”

《我报》要改头换面了。

首先,我担心的是:时事和新闻用英文来传达,而中文是软性的内容,以生活和娱乐为主……那,年轻的读者以后要怎么用中文来思考课题,怎么用中文来关心社会,怎么用中文来接触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我忽略了……对于这好消息,英文报提了两次(当然啦,又多些地盘啦),除了《我报》之外,中文报好像不吭一声。

算是中文的一场败仗吗?

我当然相信,任何的决定,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考虑、斟酌、辩论和测量的。

也许,这是应对竞争报的良策。

也许,这是吸取更多广告商的办法。

也许,这是保住读者人数的最佳途径。

也许,这样“世界首创”的内容可以得奖。

也许,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新加坡,华文不是面临危机,而是死期。

对不起,是我消极。

的确,如Kai Chai说的:“These changes reflect the changing reality of Singapore.”

The Straits Times在2008年1月7日星期一Home第2版的标题是:

“my paper to bridge English-Chinese gap”。

副题,是《我报》英文部编辑的话:“Instead of trying to pummel them on the head with Chinese, we are customising the news for them in English.”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华文,在中文报出现,肯定是“当头一棒”,打下去,头昏脑胀。

去年,受邀出席一个广播讨论会。会上,一位前同事提到媒体的三大责任:to inform, to entertain, to educate,并认为,这些年来,电台在这三方面都做得很好。当时,我很友善地提出我的看法:过去,资讯电台的确做到了to inform,发布新闻,报告财经,传达讯息;音乐电台的确做到了to entertain,提供娱乐,播歌、聊八卦、哈啦哈啦、轻松对话……可是to educate呢?谁在意识里认定自己的任务是to educate?

我开始教书后,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在媒体的时候,也是犯罪份子,并没有做到to educate这一块。所以,很多本地学生可以说:“我喜欢这首歌。我欣赏这位歌手。”可是,你要他们说得深入一点,为什么喜欢?为什么欣赏?大部分词穷。要他们举例,谈历史、文化、背景?不行。要他们针对社会现象提出看法?无法。要他们顺畅地讲一句精确表达心意、没有构词问题或错误文法的华语?别说年轻人,请看看电视新闻做的街头访问,还有部长录影。

对不起,是我毒害了你们,没通过广播告诉你们,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反思,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认知。

无法用华文接触新闻、社会课题、国际讯息,身为华人,肯定是损失。看报的动机(起码,在我的华文思维里),变成是不着边际的,空洞的。娱乐和软性内容,怎么会是精神粮食呢?轻松,要怎么打造人格、塑造文化、培育涵养呢?

哈,我怎么越来越像个“怨夫”?!

那,借用蔡深江在“我读新闻”里的标题,再加点龙应台的精神,改写这一句:

这不是一个“我该用华文”的世界,而是“为什么我要用华文”的年代。

(原文:这不是一个“我该知道什么”的世界,而是“为什么我要知道”的年代。个人非常喜欢《我报》里头这个栏目,概念好,字句精简,每一天的标题都这么花心思用中文文字。最重要的是,让读者接触重要新闻。)

我知道,我有点激动。

我知道,我有点不理智。

我知道,我反应太过敏。毕竟,我还没有看到新的《我报》,怎么可以乱下定论?

我真的希望,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The new-look bilingual my paper is a groundbreaking free sheet that offers news in two languages - hard news in English and lifestyle features in Chinese.”

硬销不如软销……华文,吃软不吃硬……不能硬来,就用软的吧。拿鞭!

这一篇文字,不应该有任何回应。因为大局已定。

全新的双语《我报》都已经印刷好了,报贩快要起身了。

凌晨3点45分,这件事,早已经……盖棺定论。
===================

我是一點都不擔心中文的發展。我們自己新加坡的事,自己不知道咩?等到人民幣一升值,發覺自己的中文不足以用來賺人民幣,那個時候大家還不是像X(自動消音)一樣撲向中文補習中心。

思考课题?关心社会?接触世界?打造人格?塑造文化?培育涵养?

我們還能夠期待日後的商業中文能夠有能力討論這些嗎?我們的教育(不單單指學校)甚麼時候是以這些為最主要的考量?大家還不是以所謂的“新加坡的前(錢)途”為最偉大的目標。所以,你也不用懊惱在傳播媒體做得不夠,因為這不是偉大目標的範圍內。

我倒是逆向思考,看看甚麼時候,我們的英文課本開始決定教中國/中華文化歷史文學。那個時候我會在暗地裏偷偷的笑,看他們怎樣用英語來唸:
bright moon in front of bed

>__<



21 comments:

  1. 这是我跟我老公老早说的话。我说不管间接或直接,还是赚不到。我也说,那时不要冲去跟洋人抢位置学华文,干脆现在明白我的‘白话文’就算是第一步的开始了(虽然我的华语也是‘半桶水’)。
    你的'bringht moon in front of the bed',我也比例给他听,越搞越模糊啊。所以干脆用方言来解释,还算顺利。

    ReplyDelete
  2. 哈哈哈!Bright moon in front of bed!!!!!

    ReplyDelete
  3. 现在突然想起中文系当年真的有用英文教唐诗的课。我知道,因为我有选修。选修的理由很“新加坡人”。因为我高中英文不及格,我想修些有用到英文的课,一方面用英文分析唐诗,对我来讲简直是易如反掌(和用中文分析来比较的话),二来我可以在应征工作时告诉老板我不是只会中文。

    现在回想当年,我想,我应该坦白认错,是我自己不好,不应向世俗观念妥协。在此公开向“中文”致歉。以后再也不做那么混球的事了。

    忏悔中……

    ReplyDelete
  4. 是“軟硬兼施”,簡單的說是酸人家中文不好,就是假紅毛講我們chinese helicopter (chinese educated)的意思。比較深的意思,就看link page 嘍!

    ReplyDelete
  5. 是“軟硬兼施”,簡單的說是酸人家中文不好,就是假紅毛講我們chinese helicopter (chinese educated)的意思。比較深的意思,就看link page 嘍!

    ReplyDelete
  6. 是“軟硬兼施”,簡單的說是酸人家中文不好,就是假紅毛講我們chinese helicopter (chinese educated)的意思。比較深的意思,就看link page 嘍!

    ReplyDelete
  7. 毛先生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
    (是毛先生,還是鄧先生蛤?)

    ReplyDelete
  8. 不像世俗妥協?除非你走出馬桶外,不然還是一身臭。

    懺悔?太遲了吧?花點時間備課吧!這樣比較實際,較有經濟效應,也較符合怕輸的國籍身份,同時可以培養下一代。

    等我修練閉關結束,我會回到紅塵俗世的。嘻嘻嘻......
    學超人的名言:I will be back!!!

    ReplyDelete
  9. 忏悔是心里的事,备课是行动的事,编课更是心里加行动的事。

    欢迎您将要回来红尘俗世。请问您现在在几重天修炼啊?:)

    ReplyDelete
  10. (粵) chong qian meng yu kong ?
    (潮) chen jzeng gi-a niu kgi-ng ?
    :D

    ReplyDelete
  11. 相關新聞/軟性宣傳(?):
    双语免费报首日面市 近30万份《我报》 两小时内一扫而空
    http://www.zaobao.com/sp/sp080109_510.shtml

    ReplyDelete
  12. 啊哈,我是潮洲也要用时间来‘拼’你的‘音’。。。
    我说的用方言,不是这么解的,是用方言讲故事让他明白。嘻嘻嘻。。。

    ReplyDelete
  13.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__<

    ReplyDelete
  14. 開玩笑的啦!我沒有這樣偉大。

    簡單的說法,你升起貪憎痴的念頭,你就在地獄。你有慈悲喜舍的想法,你就在天堂。(禪宗的看法。這是簡單的方便法門)

    貪:貪心
    噌:憎恨
    痴:愚蠢

    慈悲:慈悲
    喜:歡喜
    舍:舍得

    ReplyDelete
  15. 社论
    公务员队伍需要更多“中国通”
    (2009-07-27)


      公共服务委员会(PSC)今年遴选出84名学生,为他们提供海外优异奖学金和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其中,有10名学生将前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成为公共服务委员会中国奖学金计划下,前往中国留学的首批奖学金得主。
      在前天举行的奖学金颁发仪式上,李显龙总理对即将前往中国的奖学金得主们表现出了欣慰之情。他说,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都已经成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强,对新加坡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学生到中国深造。

      李总理强调,新加坡和中国的关系很好,新加坡有很多企业在中国各城市、各领域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很多深刻了解中国的人才,与中国进行互惠双赢的交往与合作。他宣布,为了培养更多能够与中国打交道的公务员,政府将设立“海外发展计划”,为有此志向的大学毕业生和在职青年提供相关培训,最后把他们纳入到公务员队伍中,使他们成为与中国进行交往的储备人才。

      在新加坡,对当代中国有深刻了解者其实并不缺乏,与中国社会保持密切交往的“中国通”也不乏其人。但是,在公务员系统中,特别是在前台与中国政商界进行直接交往的公务员中,真正的行家里手或者游刃有余者当属稀有人才。十多年之前,这种“人才荒”显得还不那么突出,但现在却已经变成不可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其他一些国家,情形也大致如此。面对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还是个人,人们都不得不重新变换看待中国的视角,重新思考与中国的相处之道。而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所有人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更多地寻求与中国合作。在本质上,这和喜欢或不喜欢、认同或不认同中国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与中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追求利益。在政府层面,追求的是国家利益,企业层面是商业利益,个人层面则是人生规划。

      当然,新加坡与其他国家毕竟不同,它有更好的条件从中国崛起的现实中寻找机会发展自己。首先,新加坡政府高层与中国政府高层之间的接触非常密切,对中国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其他一些国家领导人所不能相比的,因此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都与中国发展的步伐比较相适应;其次,新加坡毕竟是以华人为主的东方社会,中华文化在民间的根基较深,只要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就能源源不断地为政府和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国通”。

      这方面值得提及的是,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当局密切配合政府的发展战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激发学生们对当代中国的兴趣,诸如“双文化”和“中国通识”等选修课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未来“中国通”的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可以说,要培养更多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才,就必须继续从青少年做起,从校园开始做起。

      以新加坡当前的整体教育模式和“中国通”的培训途径来看,未来与中国打交道的人才将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再加上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凡是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才,其视野也会广阔,潜能也很大,足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因此,新加坡培养的“中国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通”。

    转载自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yl/sl090727_001.shtml

    ReplyDelete
  16. 时间到了,自然就会有需求
    >__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