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August 2009

20090817 頌缽團在靈鷲山記者會




相關報導
http://www.093.org.tw/content/b/b01.asp?S1_CAT=123&sn=706&js=1075&

照片由靈鷲山提供

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30_005.shtml
一辈子的事

(2009-08-30)
● 李慧玲

  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学生,老师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在陪伴学生的那几年里,具体哪一次、哪些事,将在学生生命的哪个时刻发挥作用。

自由鱼

  一个越南裔美国人在他明年将出版的书《东方吃西方》(East Eats West)中,收录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老师,我的挚友》。文章的题目引起我的兴趣,内容讲述作者在1975年六年级期末考试期间,和祖母、母亲、妹妹乘运输机逃离西贡,到美国旧金山后,上暑期课程所遇上的英文老师。

  作者当时是班上第一个越南难民,英语只字不吐,只会说越南语和一点点法语。加上家乡的混战,父亲仍未脱险与他们相聚,幼小的心灵在旧金山的新世界里,经历茫然失落与艰难的适应过程。K先生是他的英文老师,他第一次上课,第一个问题是问作者的名字,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越南语准确地读出这个名字。K先生认真练习,确保自己的发音没错。他的体贴和关爱,显然给了作者安全感。之后,作者在课堂上开始像应声虫一样跟着K先生发音,通过字卡学习英语,认读词语。并且,他成了K先生宠爱的学生,帮老师擦黑板、收发作业,自信心大大的增强。K先生掏钱在班上成立了读书会,让这些难民学童拥有漂亮精致的英文图书——而实际上他们其实还不一定读懂。

  作者毕业的时候,在班上已经是个牙尖嘴利的家伙,尽管有些英语句子可能仍是不完整的。同学们在他的纪念册里留言,会提到他在班上爱说话。而K先生在最后一页留言:“致我的好友:很荣幸做了你两年的老师和朋友。有进展,别忘了通报。”他最后向K先生告别的那天,K先生把以前教过他的认字卡都送了给他,作为纪念。结果他下山的时候摔了一跤,认字卡像蝴蝶一样飞落在山坡上。他赶紧把他们捡起,疯狂地喊出卡片上的词:“学校”、“云彩”、“大桥”等等。举目远眺,是旧金山市中心的景观。那是他的新世界。此后他扬帆前行,再没有回头。

  他后来上了伯克利(Berkeley),并成为一个用英文书写的记者和随笔作家。除了之间因为写一篇自己学习英语经过的文章而回忆了K老师,他没有和K先生通报过自己的生活。

  K先生的好友告诉作者K先生逝世的消息时,他出席了K先生的追思会,那是毕业30年后他才第一次和K先生“重逢”。K先生的好友告诉他,K先生看过他那篇学英语过程的文章,并且谦逊中充满自豪,骄傲地把文章寄给很多亲戚。他到退休时没有获得任何表彰,虽然K先生并无所求,但作者的文章,成了对K先生的一种认可。到K先生临终前,还会跟好友提到他。

  K先生的追思会上,作者成了K先生唯一流泪的学生。他从来没有从K先生的角度看待过去,满是以为,自己可能是第一个走进他课堂的越南难民,但不是最后一个。而后来的学生里肯定不乏从其他流血冲突中逃亡出来的深受创伤、需要帮助的难民子弟。“但一个教书几十年之久的人怎么可能记得我呢?”

  而他自己虽然曾经周游列国,始终没有回去见过K先生。“由于住所离得如此之近,我那时异想天开地认为,如果我驱车开过布道街(学校所在地),从我启蒙之师的教室窗口往里窥视,他将仍站在那里——K先生将永远在那里,让其他有需要的孩子感受到特别关照,夏天总是会有小小保龄球队,小小读书会,午饭时分会有喧哗的速度比赛。”

  文章末了,作者写道:“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生宛如沿河漂游,虽不知弯道之后将出现什么,但相信会有好心的陌生人在那里以某种方式帮助你,扶助你,带你渡过激流。我最初来美时,得以感受生活迷人的魅力;30多年后的今天,我得以感受着生活迷人的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我要承认,无不与K先生有关。”

  虽然是属于不同时空的一段师生情谊,却依然让我深深感动。对我而言,老师们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们所做的不仅是让眼前学生汲取知识。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和怎样的胸襟,让他们愿意为一场未知而投入?他们所做的不是课堂里那几年的工作,而可能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

  没有人耕耘后完全不期望回报,只不过老师真正得到的回报,也不是是年学生会考的成绩、学校的排名或老师本人的加薪与花红。这些是提倡管理、制度化和量化时的短期指标。一些奖项,无疑是当下对老师的肯定。但是真正的长期的回报,享有或者承担的不是老师本人,而是学生的家人、朋友,和他们身处的社会。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学生,老师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在陪伴学生的那几年里,具体哪一次、哪些事,将在学生生命的哪个时刻发挥作用。甚至学生自己也未必清楚,有时隐隐然有所感,有时感觉到了也未必说出口。

  后天是教师节,在籍的学生总是会用各种方式为老师们庆祝,若有其事。其实,更应该记得的,是已经踏出校门的学生。

  (作者是本报高级执行编辑)

28 August 2009

通过创意产业深化种族融合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28_001.shtml
通过创意产业深化种族融合

(2009-08-28)
● 石惠敏

思维空间

  本月23日,《联合早报》报道了美国学者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于访问新加坡后,在其博客中指出新加坡具有“人们勤奋工作、社会秩序井然、较少个人主义、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等特质,堪为美国甚至世界的榜样。

  无独有偶早在1997年,美国著名政论家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在其著作《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World Leader Reflect》就曾对新加坡多元化社会发出这样的感言:“这个高科技城市国家由中产阶级组成,它容忍多元文化、秩序井然,却属于后自由主义时期,它为进入21世纪所作准备之充分,是举世无双的”。

  从森·加德尔斯在1997年所指新加坡是个“后自由主义社会”,至2009年达文波特所说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两位西方学者的观察,符合了新加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以及“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社会建设共同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社会下的经济建设发展事实。

  文化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带来创意、文化活力与经济繁荣,已被大多数国家与学者认同,早在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Lester Pearson,1995);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的破坏》一书中也一再引述多方论证强调“我们有证据相信经济上较为自由的社会在多样性和种族冲突方面问题较少。”(考恩,2007)。

多元化是全球趋势

  另外,多元化是全球趋势,全球化的进程是从一至多,具有亚里士多德的“分有”的含义,具有差异与多元的含义。600年前的哲学家库萨德尼古拉提出民族性的差异是不能被忽视的,但这种差异性不但不会影响到统一性,相反的,还有益于统一性的健康成长(库萨德尼古拉在担任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被派往土耳其人占领的君士坦丁堡时,理解到民族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是导致冲突的症结),此观点佐证了多元化有益于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

  如果“文化多元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这个命题成立,接下来所要考虑的就是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认同间的平衡与选择问题。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文化多元化发展,并且对文化多元化发展所可能产生的文化稀释、种族冲突等问题,采取了前瞻性策略与经验性对策。1991年所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就是一项前瞻性的举措,目的在加强国人的国家意识形态(National Ideology),为新加坡人思想塑模。《白皮书》内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分别是: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此五项共同价值观是以个人品德操守为主要诉求,以有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与自我中心。

  除了前瞻性的政策,对多元化问题也提出对策性的举措,例如在生活居住空间以及教育学额上的辅助安排;制定法律规章明确宗教种族平等自由开放原则以及灵活的语言政策等。多年以来,新加坡种族融合政策的成效所带动的是经济的高速成长与社会的“秩序井然”,但是,在受到西方国家赞叹之余,我们必须谨记:这些成果是新加坡多年精心研究设计得来,是高度敏感与谨慎迅速处理任何可能酿成种族冲突问题的经验积累。这些成果得来不易,国人不但应珍惜,更应思考如何发扬光大。
媒体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种族融合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而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全民安居乐业之上。共同价值观除了通过政策措施具体规划实施,全方位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种族融合社会和谐能起到深化作用,也能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多元化社会是新加坡从建国以来一贯的发展模式,但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面临新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转折点,必须进一步强调多元社会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面对经济、科技以及人才全球流通的冲击,新加坡必须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社会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使新加坡能转型成为更多元化、更具创造性、创新力与包容性的社会。

  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稀释与文化差异是可以预见的,也需要勇气与智慧进行平衡与取舍间的判断与抉择。但随着大量移民的引进,在经过两三代的融合后,新加坡社会将可能融合成“泛亚洲人”(Pan Asian)的社会。面对这样的转变,除各有关政府部门、社团与社区基层组织善用种族融合政策,为国人在认识与心态上作准备以及继续推动种族融合外,结合文化、艺术、媒体与设计等的创意产业代理部门应在社会范式转移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其中,兼具整合传输功能的媒体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数字互动媒体科技将各种语言类型的创意与创作加以改造整合,在不同的传输平台上以娱乐、游戏或教育等方式呈现,加强多元化社会意识,例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述说异族通婚、混血儿文化认同、生化科技的未来、医疗新知、中老年寻根等等故事,不但能吸引最大族群——中产阶层族群(全球或新加坡职业层),也能通过所提出的多元化社会中共同关注的话题,降低了播映与发行时的文化折扣。此外,加强跨文化遗产建设,塑造人们对该文化遗产的拥有感与自豪感;举办大型跨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以唤起人们共同记忆,牵动全民共同情感等设计与举措,可以较根本与长远地打造社会文化资本。

  再者,创意是无国界的,正如罗马斯多噶学派将多元文化视为“没有国家的艺术”,创意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艺术、音乐、设计是自由的、是无远弗届的,当更多的创造者以世界公民的心态参与创意产业,无形中推动了世界公民的概念。一个逐渐形成世界公民的城市,将不再局限国家、区域的差异,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融合与和谐。

发展为全球宜居城市

  发展全球“宜居城市中心”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倡“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是当前政府与企业提倡的项目之一。宜居城市的规划,除了发展环保、交通、经济、科技、教育等的便捷先进,使得人们乐于选择新加坡作为一个“生活、居住、学习的好地方”外,还应进一步发展人们心理健康,生活工作快乐“work-life happiness”。

  “work-life happiness”(工作与生活幸福)是美国近年来非常重视的课题。美国职场上的暴力事件不完全因为经济衰退,事实上美国的种族冲突与暴力事件早已时有所闻,企业界特别关注员工职场上的不快乐,主要是关系着生产服务质量销量以及因为员工的快乐导致公司的名誉受损、巨额赔偿等财务信誉的损失,进一步增加美国社会安全成本。这些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原因,往往是基于这些人在职场或社会没有找到共同价值观或没有给予同等的尊重与社会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共同道德价值观。

  亨廷顿曾言“文化是相对的而道德是绝对的”,新加坡所奉行的共同道德价值观是多年来保持社会安定种族和谐的根本,当世界与新加坡经济逐渐复苏时,当新加坡正进行社会范式转型时,致力发展成全球“宜居城市”时,在种族融合课题上,或许可以从“安居乐业”、“井然有序”,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使人们更快乐”?特别是工作场所的快乐?

  本月26日早报报道新加坡人是亚洲7个国家中最快乐的人,是否可以间接说明新加坡种族融合社会和谐是基于人们比较快乐?如果人们快乐是种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而种族融合与社会和谐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时,如何继续加强人们的快乐特别是在职场上的快乐情绪,避免职场暴力事件出现,将是企业与国家的一个新关注点,值得深入探讨发展。

作者是本地资深媒体人

26 August 2009

新加坡人对于台湾风灾的意见

http://www.zaobao.com/zg/zg090822_005.shtml
有些事,在家里做就好

(2009-08-22)
● 沈泽玮

  台湾风灾的主战场,本周从南部换到了北部,从灾区拉到了总统府和行政院,画面由心急如焚的灾民换成愁容满面的高官。

  从台北大都会传出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信息包括:行政院长刘兆玄在风灾期间去染发;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在八八父亲节当天,陪岳父到五星级饭店吃番薯粥;第一个为风灾提出辞呈的,竟是和在前线救灾没有直接关系的外交部政务次长夏立言。台湾真是怪事连连。

  救灾不力,由不少博士精英组成的刘内阁,被舆论和网友骂到臭头。

  刘兆玄去染发,网友酸当官的还是秃头比较好;薛香川搞不清楚台湾媒体生态,竟然还打电话去call-in节目喊屈,一句“我们吃完马上走耶,拜托!”,成了经典的搞笑电话答铃声。

  网友还嘲讽,气象局水灾报成旱灾,气象局长辛在勤应该可以流放到听障奥运基金会;风雨太大,部队不能立即救灾,国防部长陈肇敏应去当国防部的安亲班班主任;王清峰以法务部长身份,却到灾区发便当,网友建议可调任看守所清洁妇。`网友还把马英九团队恶搞成韩国人气组合Super Junior,扭腰摸胸大跳“Sorry Sorry”舞。

  舆论对官员们的道德要求,不是一般的严苛,显然民众认为政府应当大禹治水,高官却认为照平日的生活模式生活没什么不妥,官民之间的思维落差甚大,似乎是上个世纪的官僚脑袋,跟不上新世纪民间和媒体的要求,他们更忘了自己活在强势媒体和在野党紧盯的政治状态中。

  网友尖酸刻薄,台湾媒体及外国媒体则是炮火一致对准马英九。

  星期二马英九召开中外记者会,有同行开玩笑说,台湾两个总统,一个谋财,一个害命。

  谋财的,现在在看守所可能在暗笑,下个月轮到他当新闻人物;害命的,开完记者会就到灾区拼命补网,两个人都让媒体很忙。结果,马英九在中文记者会上鞠躬道歉七秒钟,在国际记者会上一秒都没有,让不少外国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扑了个空,得向台湾媒体调照片,还真的是忙。

  那场记者会,马英九硬着头皮上,沙盘推演肯定做了不少。一国总统,在上千上万双眼睛面前,任由国内外记者训骂,“教”他怎么当总统,颜面全失。
  笔者感叹,中华民国的总统真不好当。

  在国际上,能走出去的地方少之又少,一不小心就迷航,在内部,得面对无穷尽的蓝绿博弈、中央与地方的不搭调。在海峡对岸,得和一个布局绵密、高深莫测的中国大陆交手;在美日中之间,这个拥有绝佳战略位置的宝岛,又得做好微妙平衡。

  不过,好些台湾朋友认为,马英九没什么好同情的。理由很简单,台湾是个“民主国家”。

  一般反应是,“没能力,就不要出来选总统”,“我们不是专制国家,总统是民选的,就是人民公仆”,“人民可以把他捧起来,也可以把他轰下去,办不好事还尊敬他?”

  民主赋予人民很大的权利,但问题是,把这名总统轰下去后,要换谁上?把行政院长轰下去要换谁上?换过之后,会好吗?

  马英九不懂得勘灾的沟通和表演艺术,和对岸的温爷爷相比,高下分明。不过,拿台湾和大陆对比,也不完全对称,两边的媒体生态和政治模式都不一样。

  大陆媒体没有太多自由伸展的空间,四川地震,全面站在政府那一边,没有太大意外。台湾媒体自由奔放,其主导舆论走向的能力,大概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甚至可以无限上纲。政府救灾不力,台湾媒体一面倒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同样没有太大意外。或许让当局措手不及的是,这次连外媒也成了《小林村报》。

  共产大陆政府有媒体在背后支持,刻意营造上下团结一条心的氛围,而且一声令下,就不得不和谐。民主台湾政府不只没有媒体支持,还得不断接媒体和舆论的招,疲于奔命之余,也让判断力不足、执行力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在灾难面前,不管问题的症结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台湾的中央领导只要拿不出霸气和决断力,就注定被盯得满头包。    

  马英九说,这次台风灾害让很多人都“得到教训”。接下来还会有台风,说不定还有地震,得到的教训,应该要派上用场。

  要强制撤离的,一定要强制撤离,要发动的军力就要发动,要凶就得凶,还有染发,在家里染就好了,番薯粥,在家里煮来吃就好了。

24 August 2009

生病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感冒好幾天,天天在昏睡之中。醒來找吃的,吃飽又去睡。覺得自己像個廢人,想到在大陸從廣州乘搭火車到昆明的經驗,就兩天兩夜(?),人在車上,吃了看書和陌生人聊天,上廁所,然後又到吃飯時間。人在火車上就吃喝拉撒,彷彿什麼事都不能做。

因為生病,注意力彷彿回到身體上。在醒來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很深切的感覺食物進入身體,身體在渴望能量的補充,食物進腸胃後,彷彿能量就從胃部傳到全身。喉嚨發炎,也可以感到一場病菌跟在免疫系統的戰爭。因為藥物的作用,睡覺連夢都沒有,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身體也因為藥物的關係,渾身沒有力氣的感覺。有一種不能自己的失落感。

後來,睡醒了。因為已經沒有食物了,非得出去買東西吃。走在宿舍長長的走廊,天色暗暗的,覺得路很漫長,有點寂寞的感覺。記得有一個晚上,病房臨時有人需要幫忙助唸,也是走在這長廊。有一次,看到生病的老師在這走廊上,一個人,很寂寥。我感嘆到:即使比別人早知道,生老病死這回事,還是得自己一步一步的自己慢慢的走。

一陣風吹過來,撫過因為不斷流汗粘答答的身體,感覺到片刻的清涼。但是身體內還是很不舒服:虛弱、頭暈暈的。突然覺得能夠感覺自己的存在是需要感恩的,比起很多在受苦受難的人們,我是幸運的。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存在的喜悅,這種喜悅就在辛苦和清涼之中交錯著。我自然的就唱起泛音......

你如果問我還想不想繼續生病,我當然是不想。但是,生病何嘗也不是修行的一種可能性。

22 August 2009

病,睡醒,出去買糧草,走在長廊,暗暗的,感覺很漫長。想到了那天凌晨一點出去幫忙助唸,想到老師的背影。即使比別人早知道,生老病死這回事,還是得自己一步一步的.........

八八水災VS猶太大滅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400+112009082100122,00.html
非關正確-弱者的滅頂與強者的生還
2009-08-21 中國時報 【胡晴舫】

 猶太浩劫餘生者普利摩李維在跳樓自殺前寫的最後一本書中提到,許多事後諸葛最愛問從種族滅絕行動奇蹟生還的猶太人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不逃走?甚至,你們為何不反抗?

 既然知道德軍要來了,幹嘛還死守家園不走?當德國人對你們使用不人道待遇,為何不抵抗?一名熱心的小學生還認真規畫了集中營的逃跑路線,告訴李維他當初絕對有機會脫逃,只要他詳細計畫外加膽大心細。

 受害者在此彷彿必須要替自己的苦難道歉。他的不幸,純粹因為他能力不足及性格缺憾。言下之意,如果他夠聰明(像我),如果他夠努力(如我),如果他夠勇敢(似我),一切災難就不會降臨他身上。

 然而,李維冷靜指出,各處紀念碑不斷重複奴隸自行掙脫沉重鎖鏈的意象僅是一種修辭,其實枷鎖必由那些鎖鏈比較輕鬆的同伴們打破。對李維來說,除了文學與電影之外,所有革命從來不是由真實小人物所發起,而是由那些「懂得壓迫但不是親身經歷」的人所領導。自身雖過著特權生活,看出社會制度的不公後願意從他們的優渥環境走出來,是這樣的社會強者才有力氣改變這個世界,而不是早已遭制度壓得奄奄一息的真正弱者。

 引述李維觀點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八八水災比作猶太大滅絕,而是思索為何我們社會的強者會在這次水災中缺席。當弱者在滾滾洪水中掙扎求生時,他們照常上街剪髮,去飯店喝粥慶祝父親節,撒嬌自己忙到沒吃早餐。面對輿論口水排山倒海而來,他們雖然鞠躬道歉卻帶著自我犧牲的委屈表情,猶如聖徒上十字架,渾身飄散一股明知世人無知可笑但因他如此深沉大度所以選擇原諒的凜然正氣味。

 一場惡水,沖毀了村落,沖走了生命,卻也沖出我們社會道德座標的嚴重問題。由我們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菁英,嚴重缺乏同理心,因為社會與家庭向來只告訴他們把書讀好,其他不用管。除非會入考卷,不要讀雜書也不要關心時事。數學考一百分,你就是好學生,其餘管你多愛潛水、種花、熱愛動物還是喜歡陪老人家聊天,只要不能寫上成績單變成學術成就,你的人生就算毫無建樹。

 為何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沒有理由不。他們從小奮發向學,考第一名,拿獎學金,長輩父母都誇讚他們是天底下最棒的孩子,不像隔壁小胖「不愛讀書,只懂打彈珠」。他們拿了該拿的文憑,考了該考的執照,做了該做的工作,他們都沒做錯。事實上,他們做得太好,今天才爬到這個地位。

 只培養讀書機器的教育制度最後只能得到一群優秀的機器人。我們的社會獎賞了這群「佼佼者」,賜予金錢、權力與地位,他們當然認為自己一定做對了才值得如此社會報酬。也難怪他們常常流於好辯爭強,自我防衛心重,難以接受自己立場不是唯一的社會選項,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知識只是證明自己有資格往上爬的梯子,而不是提供思索的地板。因此,「我是對的」變成「我必須是對的」。少了探索智性的驅動也乏聽取異議的好奇,只剩下捍衛自身優越的固執,難容異己,更不接受質疑。

 民主制度讓智者沮喪,因為它賦予天才與白癡同等權力,把學者與屠夫的智慧相等起來,一個台大畢業、哈佛學位、當了總統的人還是得面對一個一無所有卻仍要替一間已經不見了的房子繳電費的民眾,靜靜聽訓。但,民主制度卻讓仁者安慰,因為它令強者必須來到弱者面前,傾聽他的需求。

 當民主制度多少暫時強制平衡了強者與弱者的社會能量時,我們更應該問,目前教育體系裡還有多少個未來的馬英九、劉兆玄、薛香川甚至陳水扁,什麼時候,我們的強者才會不必親身經歷卻理解弱勢的處境,不用制度強迫也會主動打碎弱者身上的沉重枷鎖。

21 August 2009

“I never have ambition. Life is too short for ambition.” -- Yasmin Ahmad (July 1, 1958 - July 25, 2009) “我從來沒有野心。對雄心壯志而言,生命是過於短促了。” -- 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1958年7月1日-2009年7月25日)

My respect to Director Yasmin Ahmad 我敬佩的雅絲敏·阿莫導演 - Star World interview 電視訪談





Yasmin Ahmad (July 1, 1958 - July 25, 2009) was a critically-acclaimed multi-award winning film director, writer and scriptwriter from Malaysia and was also the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at Leo Burnett Kuala Lumpur. Her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films are well-known in Malaysia for their humour, heart and love that crosses cross-cultural barriers, in particular her ads for Petronas, the national oil and gas company. Her works have won multiple awards both within Malaysia and internationally.

extracted from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smin_Ahmad

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1958年7月1日-2009年7月25日)是一位馬來西亞頗受好評且多次獲獎的電影導演與編劇,並且也是在吉隆坡李奧貝納廣告公司相當有創意的廣告導演。她的電視廣告與電影作品都因為其中關於跨越文化差異的幽默、鼓舞與愛而在馬來西亞廣為人知,特別是她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所拍的廣告。她的作品無論在馬來西亞國內或是國際上都獲得不少獎項。

引用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7%B5%B2%E6%95%8F%C2%B7%E9%98%BF%E8%8E%AB


some extracts of interviews

“It never starts from an idea (when I thinking about a film). It starts from the feeling. Something I feel about for example people who stay in love when they old, second film something I feel about inter-racial marriage…”

“I never have ambition. Life is too short for ambition.”

“I think the fact that ours is an imperfect country makes it great for the writing (of story). For example if you were in a squeak clean city, there is nothing much to write about. But if you live in New York I guess there is plenty to write about. May be painful but its have ups and downs…. ”

訪談摘錄

“在構思電影時,我從不是從一個想法,而是從一種感觸開始。有時我對於比如說當人們在年紀大的時候還在相戀相愛有所感觸...第二部電影是我對於不同種族通婚的感觸...”

“我從來沒有野心。對雄心壯志而言,生命是過於短促了。”

“我覺得我們的國家的不完美有助於寫劇本和故事。比方說你在一個乾淨無瑕的城市裡,就沒有太多值得寫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生活在紐約,我想你會有很多題材可以書寫...可能心會有些疼,但是有高低起伏...”“



20 August 2009

15MALAYSIA


http://15malaysia.com/
15Malaysia is a short film project. It consists of 15 short films made by 15 Malaysian filmmakers. These films not only deal with socio-political issues in Malaysia, they also feature some of the best-known face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actors, musicians and top political leaders. You may think of them as funky little films made by 15 Malaysian voices for the people of Malaysia.

15Malaysia是一个短篇电影活动,由15个马来西亚导演创作的15部短片电影组成。这些电影探讨的不只是马来西亚的现今社会和政治课题,更招来了国内许多知名人物,包括演员、音乐家和政治领袖参与其盛。您可以把这些影片当成是由15个马来西亚人为马来西亚人民制作的超酷小电影。

http://15malaysia.com/


Following is one of the film titled "Chocolate". Director Yasmin Ahmad passed away on 23 July 2009. This is her last film directed.

以下是其中一部影片“巧克力”。導演雅絲敏·阿莫於2009年7月23日逝世,這是她最後導的一部電影。

14 August 2009

天頂的月娘啊 MV





其實福建(台語)歌有很多很好聽的歌曲,雖然大多數的歌詞很煽情,但是感情卻是真實的。最近聽到一句話:現在年輕的歌手,有態度但是沒有感情,我很同意。

天頂的月娘啊
許景淳
作詞:潘芳烈 作曲:潘芳烈

天頂的月娘啊 你干有在看
看我的心肝啊 為何在作痛
天頂的月娘啊 我輕輕叫一聲
望伊會知影啊 不通乎我孤單

是不是頂世人 欠你的感情債 這輩子要用青春拿來賠
你的心那麼冷 你的愛那麼冰 這世間有誰人親像我這癡情

一瞑一瞑的相思 浮浮沉沉放不離
一次一次舉頭看 流星怎會這無伴

13 August 2009

从新加坡美术馆谈起


http://www.zaobao.com/yl/yl090813_005.shtml
从新加坡美术馆谈起
(2009-08-13)
汪忠良

  笔者在在2002年背包旅行时,在香港艺术馆碰巧参观了《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画展,就爱上了吴冠中的画作,后来在昆明的书局买了他的一本画册,一路上从中国、寮国、泰国、马来西亚沉重的把画册扛回来。这次从国外回来渡假,很幸运的能够在展览结束前,参观吴冠中捐献作品展《风筝不断线》。

  看了展览后,我对新加坡美术馆是有意见的,吴冠中的画在2楼的展览厅竟然机械式的一左一右摆放在红白相间的隔板,灯光的角度也没有仔细的调整。虽然我知道美术馆是想尽量把画作摆放出来,但是个人觉得艺术除了应该专注于画作上面,灯光、画作的摆放与参观者和画作之间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我对于美术的欣赏可能流于肤浅的程度,但是我知道留白在水墨画的技巧里,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吴冠中的画作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放在一个感觉上拥挤而且没有适当空间的环境里,作为一个观赏者,我觉得吴冠中画作广阔的艺术世界,仿佛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一样。当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美术馆的空间的局限性。

  同样是这两天,我参观了滨海堤坝,并且观察了还没有正式完工的滨海城中花园。相对于美术馆的空间,滨海堤坝和滨海城中花园是非常辽阔的。当然,滨海堤坝本身对于新加坡生存的实用性和滨海城中花园能够吸引游客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

  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城,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缺乏的不是硬件,不只是软件,还缺少一种对于艺术的态度观念和艺术氛围。态度观念是没有办法迅速的用大量的金钱资源获得的,我们也需要不能够斤斤计较、计算回报率的时间熏陶,发展群众和专业人员对于艺术氛围的认知。

  对于艺术,我们可以给予更多时间,更多耐性和支持吗?

12 August 2009

徐佳瑩 失落沙洲 完整版MV 導演:徐筠軒




徐佳莹(1984年12月20日-),台湾台中市人。大学期间曾经参加“校园金曲奖”比赛,获得“女生个人演唱组”演唱奖、“词曲创作组”创作奖,曾参与四张校园金曲合辑。

2008年徐佳莹参加中视《超级星光大道》第三届比赛,表现优异,在一开始她就说拿到奖金要开星光鸡排店,而且已经发明店歌,在第六集时,以自创曲“《我身骑白马》抒情版”拿下25分满分的成绩,是超级星光大道开播以来,最快得到满分的参赛者。8月15日徐佳莹在总决赛,总积分以平均21.47分,获得《超级星光大道》总冠军。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90%E4%BD%B3%E7%91%A9&variant=zh-tw

自治50年(1959--2009):半世纪的发展,我们获得很多,我们又失去什么呢?

Singapore Marina Barrage in Dicovery Channel 探索频道:新加坡滨海堤坝

Rating:★★★★
Category:Other

 

11 August 2009

馬妞來新加坡 Miss Ma comes to My Town




本來是要來花蓮找我,因為我的提早回家,讓馬妞的歷險記延長了好幾百公里,到了新加坡。因為機場的失誤,差點來不成。

也因為馬妞的到來,把我自己想吃的東西都提早吃了一遍。真的還得謝謝她。

20090803-06

PS;照片除了那幾張國慶裝飾、月亮的和第一張航班取消的,其他都是Janci的攝影

我就是瀑布,我就是山林,我就是小鳥

頌缽工坊2009/05/01

 

從台北回花蓮的火車上,身體雖然有一路顛簸的疲憊,還是沒有辦法入睡。正當在煩惱時,突然想唸佛號。唸了一陣子的觀世音聖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在迷濛中,彷彿知道自己身在顛簸的太魯閣號上,彷彿也知道自己在休息當中。後來電話響了,不理它繼續睡。起來之後才發覺已經睡了50分鐘,電話是在10分鐘前才響的,這跟先前感覺電話是在睡覺的中段響起來的認知是有所衝突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也不肯定什麼時候睡醒。雖然對時間有認知,但是是不正確的。

 

在西藏旅行時候的經驗,從拉薩乘坐吉普車到尼泊爾,因為天天在不同的地方過夜,常常睡醒不知道身在何處。有時候半夜起來面對著黑暗的四週,連廁所在哪裡都需要定一定下心,才能夠肯定自己的位置方向。另外我最怕在傍晚的睡覺睡醒,尤其是很累躺下那種不知道天昏地暗的死睡。醒來的時候,不知道是天要暗了,還是天要亮了。有時候甚至對於自己在什麼地方也感到迷濛。對於時間和空間沒有一種能夠把握的徬徨。

我想對於我而言,在頌缽時候的身體也可能是像這樣的,沒有確切時間和空間的感覺,就是一種像夢一般流動的感覺,但是最重要的,這時候不會感到徬徨。因為失去時間空間感,我們只能靠一些勉強能夠記得的身體感官標記。像HY就常常使用陽光的光暗(從窗簾照射進來)、溫度的冷暖(暖暖的陽光)、聲音的質地(大小聲、輕柔)、下午茶的味道。HR上星期用聲音的節拍、層次和過山洞的感覺來形容。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用事情發生的先後來標記事物。即使我們在敘述一個雜亂無章的夢,事情發生的先後雖然可能沒有邏輯性的連接,但是它可以幫我們整理出前後。從空間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以我作為一個標記主體,然後來確立其他東西的前後左右上下;而如果我作為標記主體本身也在移動的話,那麼時間的前後也就幫助我們的標記記憶。比方說我們從甲地到乙地到丙地;在甲地我們的前後左右上下是什麼,後來到乙地前後左右上下是什麼…但是如果時間和空間都在流動,標記成為了沒有邏輯連接意義的事物。用一個確切的例子,如果我們在一個沒有標記的地方健行,我們可以在樹上留下標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的次序,因為空間是固定不動的,我們可能為了下次可以沿著甲乙丙丁,同樣的標記行走。但是如果空間不是固定的,也在流動的話,下次即使走同樣一條路,可能的次序是丙地、乙地、丁地、甲地。這樣的話,不只上次留下來的標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表記不但已經沒有意義了,就連帶各地的前後左右上下標記的事物也和前一次不同了。

 

當我們從頌缽的身體回到現實中在寫田調的時候,就像已經在樹上留下甲乙丙丁的標記後,嘗試再回去從回憶去走一遍路。這時候因為是在清醒的邏輯意識下,我嘗試用一個時間的先後次序和空間的前後左右上下秩序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完全沒有時間空間緯度如幻似夢的世界。從這樣的脈絡來說,拼貼是不是對於我說才是我的真實?才能對於我產生意義?

 

那天到了南安瀑布,沙沙的瀑布聲和四周的鳥鳴聲,盤起腿靜坐起來,突然呼吸和四週的聲音是如此的協調,心跳的節奏也融入了環境。我感覺我就是瀑布,我就是山林,我就是小鳥。2002年背包旅行時在靜思堂和今年在越南小山廟的哭泣,是一種從內心深層的記憶感受嗎?那天在慶修院頌缽參與結婚典禮後,我在觀看我的情緒,從一種物化成是CD被播放的氣憤,到被祝福的感覺。在溫泉飯店敲缽,感覺頭像是被人猛敲一下,然後頭昏腦脹的感覺。是不是山上幽靈的召喚?

 

頌缽的身體,沒有時間空間的感覺,只有事後標記。磨缽、身體開始熱起來、維尼今天有進來、交誼廳上面亮亮的裝飾在飄蕩、是不是應該敲開始敲小缽、伯伯要不要調一下身體、繼續磨缽、怎麼祈雨棒的聲音這樣煩躁、是自己的情緒煩躁嗎……在進去和出來之間頌缽,感覺還蠻奇怪的。

 

在事後問太太頌缽感覺怎樣,她自己用怎樣的方式敲缽。答曰:很多人在一起頌缽的感覺比(起我一個人敲缽)較好。她閉上眼睛,跟隨著節奏呼吸,自己感覺够了,才敲缽。多問了,她便支支吾吾的說不出更多來。

 

最近和大大通電郵,談到關於各自城市的感受。她說:其實,若不是因為認識你阿,我不知道何時才會注意到新加坡的整潔與現代化背後,竟是如此的不自由。活在一個理所當然的生活裡,往往不會知道也看不到事情背後有許多的可能,新加坡許多事情不是我表面看起來的那麼好,而台灣的有些脫序也不是看起來的那麼糟。

 

我是像AM說的被趕鴨子上架,還是活在理所當然的生活裡呢?

 

 

“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最重要展览在新举行


http://art.china.cn/zixun/2009-04/10/content_2842270.htm
“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最重要展览在新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0 09:54:31 | 文章来源: 联合晚报

  (新加坡讯)被中国画坛泰斗吴冠中视为一生最重要的展览,即日起至8月16日将在新加坡美术馆展出。

  联合晚报报道,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62岁)今天代表患病的父亲出席记者会。他说:“这个展览之所以被父亲视为一生最重要的展览,是因为他展现了父亲从1957年到2007年艺术创作的全貌。所有114幅作品都经过他本人精心挑选,是他艺术创作的最精华部分。”

  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在记者会上说,这个展览取名“风筝不断线”,是因为吴冠中向来认为,画家必须和社会产生联系。尽管绘画创作是很个人的事,但如果画家只强调自我,和社会隔绝,就会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吴冠中去年9月2日签署文件,将个人113幅市值高达7370万新元的画作捐赠新加坡,这是我国公共博物馆历来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献。

  吴冠中当时没有直接说明决定将113幅作品捐给新加坡美术馆的原因,不过他在聊天时曾提到:“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在道德品质各个方面,它都是介于中西方之间,与中方相当接近,到西方也很接近。两边的优点,都集合在你们身上。”

  前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李文献今年2月亲自到吴老的北京寓所,授予他2008年度的“文化艺术卓越贡献奖”。这是我国部长首次到海外为捐献者授奖,表达了我国对吴冠中赠画的感激与敬意。

  长子吴可雨驳“不爱国”论

  中国民众曾对吴冠中捐画给新加坡爆发争议,支持者认为,作品捐献到国外能够发挥更大影响力,反对者则指,这是“不爱国”的表现。

  对此,吴可雨记者会上说:“我父亲说过,艺术家有国界,但艺术没有国界之分。他的艺术品不一定要捐给哪个国家,而是要献给所有人民,因此他认为捐给哪个国家的公立博物馆都一样,都是为了给人民看。”

转载自艺术中国网站

新加坡美术馆看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画展 20090809

08 August 2009

優秀但不偉大,偉大但不卓越

Rating:★★★★
Category:Other
優秀但不偉大,偉大但不卓越

余德慧

初次進入慈濟志業體的教育機構—慈濟大學,我就仔細觀察這個慈濟志業體如何進行它的教育。一開始,我跟其他從所謂「優秀大學」來的老師一樣,總是不停地要尋找它的優秀點,例如行政效能、學校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的卓越眼光以及卓越的學術能力等,當然,我並沒有看見有多麼「卓越」的地方,可是它卻逐漸教我學到什麼是「偉大」。

通常一個學校願意接納他的學生,絕對不是靠教育的信念,而是靠它是沿著何種的氛圍來的,而這氛圍又建基於它的根本哲學信念。當我剛進這個學校,我已經在國立大學任教二十五個年頭,有些事情很理所當然地被我忽略過去,例如我看到學生在環保站當志工,我只把它當我們年輕時的閒餘活動,當我看著學生輔導花蓮貧困孩童,我也不以為意,還是想著如何把學生帶往優秀地帶。等到我在這學校呆了三個年頭,我的想法完全轉變了,因為我開始懂得一個簡單的道理:優秀與偉大是兩個互相不認識的向度,優秀的盡頭是爭權奪利,很少是救國濟民。因優秀乃因他具有各種解難題的能力,卻不保證優秀的人會去解他人的倒懸。偉大本身並不優秀,但是偉大的人能夠讓人依山傍水,讓人覺得有浮力。

慈濟是台灣的偉大但並不必然是台灣的優秀。當我領會到一個學校的偉大在於它無條件地接納任何資質的學生,當它肯苦口婆心改變學生的心態,讓他們在很平凡的地方用心,而且這些地方都是當道的優秀觀所忽視的。雖然它的學生在智能方面無法與名校相比,可是在學校的日常生活還是體會到「為他人」氛圍,這是一種偉大力量的浮力,與優秀的競爭哲學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台灣從來把偉大與優秀等同起來,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誤繆。我們以為選了最優秀的執政者就可以壯大,但無論如何絕對偉大不起來。一個小國家可以不優秀但可以很偉大,就像慈濟的證嚴法師看不出她優秀在哪裡,但是她絕對是偉大的。當我在花蓮上館子吃飯,大家都很自然掏出自己的餐具用餐,而這是優秀的台北看不到的,你就可以瞭解慈濟的偉大。當一個人想要推廣攜帶式的環保餐具,他只能向慈濟大量購買。因為慈濟一直是在不怎麼樣的地方用心,只要對的去做就是,不似優秀世界不問對錯,只問功利,有利則爭,無利則偃。

以台灣目前只有優秀哲學而沒有偉大哲學,只有追求卓越的政策而無偉大的精神力量,這個國家註定帶給人民痛苦。偉大的領袖的心胸不是來自優秀,而是來自見識,因為見識,我們才懂得該在哪裡犧牲,該在哪兒奉獻。所以,台灣若是繼續忽視偉大,寄望於優秀,那麼台灣人民只好繼續痛苦下去。

(作者 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附圖為余老師在所上張貼的大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