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2_501.shtml
新加坡少年与他们的‘我’
(2009-04-22)
● 吴韦材
从近日在一些中学短暂授课的接触与观察里,笔者觉得,我们新加坡少年有个不小问题:他们不只因为课业的惯性式紧张而少了许多少年人应有的生活缓冲空间,甚至在一些更严重情况下,他们似乎连真正去“认识自己”的时间也几乎抽不出来。
有位负责中三与中四学生的老师很坦诚地告诉我,曾有学生极端无奈向他表示,日复一日繁忙紧迫的课业老占据了自己全部时间,不只压力过大,而是大到常让他感觉“做人疲累而再没意思”,每天忙着消化汹涌而来的知识,却没多少时间“去想自己一切”,也仿佛没了自己生活。
或许,不同中学的学习压力也不尽相同,但中学生课业普遍繁重,亦为事实。
少年需要时间去发掘自己
知识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每个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认识,更极为重要。
学校虽能以种种道德知识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但道理是道理,人人对成长的领悟,更重要还是来自个人对所遭遇到经验或情感的主动思考、格知及判断。
学校能用道德知识教导少年如何做人,但就算他们拥有这些知识,仍需有足够空间及时间去“试用”及“使用”这些知识,才能在实践中领悟其真义。
十五六岁孩子,不只活力充沛,也对一切充满好奇,其实这时更重要是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因为再过几年他们就进入成人阶段,思想的发育情况决定以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活不该是一味放任游戏,但也不该只是一味笔记式学习。人对“我”的认识好奇,在少年青春发育期最为显著。从他们脸上一粒不约而来的暗疮,到一次他们良知上需要判断是非对错的决定,那小小脑袋其实都需要思考,甚至偶有自我争执。
当然这时他能参考做人的道理,但前提是,他之前有足够时间去生活做人。
“我”是个怎样的人,我又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大人很容易分野其间价值差别,但少年人需要更多时间去发现与发掘自己。
让他们有多一点时间及空间去体验这种思考,让他们能够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想想自己的价值,在家里与在亲人里的价值,在学校里与朋友间的价值,在社会上与群体里的价值,这种对“我”的领悟,需牵涉及动用到生活实践里各项感知,这个“我”,才能在领会中逐渐成形。
没时间去释放青春活力
有人说我们社会越来越物化,社会越来越势利,其实这现实仍可以从另一个回溯角度来看。市场化与现代化本身未必就是物化或势利的必然导成因素,因为人性里原本具有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及追求层面。
其实是某些社会的人们,被动地让一些狭隘的现代化价值或市场化价值掳掠了生活空间及思考空间,加上他们在面对这些趋势时又缺乏重新衡量及调整自己做人的价值。那么这些社会的每一代人,才会使得该社会继续被现代化与市场化价值所奴役,这个社会的物化与势利趋势才会越来越严重。
一代比一代紧张忙碌,一代比一代惶恐焦虑,这些负面境况的“越来越”严重趋势,其实就是社会的每一代在缺乏重新思考时空下,只得无奈地被动承继的结果。
我们可以一直前进也需要一直前进,环境与建设的前进同时,我们更需要人格更为独立的下一代。这些下一代不只是“新新加坡人”,更该是新时代的新主人。他们应该从小就有机会进行思考,有足够生活体验去开拓自己更宽阔的眼光,也有足够的领悟去开拓自己思维,除了知识也懂得人的自我责任与价值。
这样的下一代,才是希望的下一代。
以前我看到唯我独尊、大模斯样在地铁上不顾自己形象的学生,我会很纳闷,是我们教育教得不够呢还是教得不严?但这时我又有另个看法:或许他们平时学习压力太大了,根本就没时间也没空间去释放那股青春活力,才会抓住任何空隙几近无知地释放自己。
这种疲累但茫然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寻找,假如幸运地走对路还好,走对了还能走到比较健康的释放去。但假如少年时一步想错走错,或许就是一生的遗憾。
德育可以辅导他们,但也得尊重他们,给他们多点自己时间去领悟生活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让他们有时间有空间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去想想自己做人的责任。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这跟政府鼓吹的“文凭是一切的文化”不无关系吧?
ReplyDelete粗略的说是:“没那张纸你就死定了!”:P
重點是作者講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填得滿滿德,你說的只是其中一項。其他的,我們可以隨意的填進去。
ReplyDelete昨天老師還在講關於滿和消融的東西。我覺得我們常常需要一些空間,才可以讓心靈/腦經/身體/思緒有挪動的空間。
应该是这样子吧。
ReplyDelete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