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後到AP老師家,火已經燃燒起來了。大家圍著火堆,一直在找一個不會被柴火薰到的地方。在大家說不知道應該幹什麼的時候,漸漸地泛音從團體中發出來,聲音漸漸宏亮,我聽到了自己的泛音,我終於確切的聽到了我的泛音,在火光閃耀的夜裡。大家像把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發出來。在活動後,就有人表示泛音在剛剛暖身的時候,我們已經要結束了,有點可惜。但是在滿足了腹慾后,在閃爍的火光前,我們終於可以一起把我們內心的泛音發出來了,雖然時間很短。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但是這一刻絕對是另外一個我和大自然相處的另外一次重要的經驗。像在寮國四千島上皎潔的月光和西藏高山上的滿天星斗,今天在花蓮美倫山上的一間民宅裡,我與火光和泛音相遇了。
AP老師讓大家自我介紹后,開始請我們喝酒,開始是紅酒,最後還掏出了「東引陳高」。酒過三巡后,不知道是誰先開始,用著SY的治療棒出來敲打背部和手臂。接著大家就互相旁忙敲打按摩背部治療。我拿了頌缽來加入鬧場,整個場子瀰漫著療癒的氣氛。我在被敲與敲打之間,也隨意的搖擺著我的身體,讓場子的氛圍在身體之間串動。後來MH也唱起歌來,場子就有很多不同的粒子出現:材火的香味、火光的閃爍、歌聲、酒香酒味、拍打背部的聲音動作、頌缽聲、敲打頌缽的動作……從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應色聲香味觸,意念之中竟然出現了如同法喜之妙樂。這就是我們的療癒之道。
如果從老師的身體性的脈絡下來,身體能給出的,在意識層面為肉體性,對於色聲香味觸攝受肉欲的感覺,就是身體的外在性;在非意識層面的身體性,對於色聲香味觸身體性的內在感,是身體的內在性。在宗教領域,前者為俗,後者為聖。但是二者其實適一體两面,互不可分開的。問題在於內在的身體性位置在非意識範圍,因此很難被人的意識所感知。而位於意識層面的肉體性很容易被感知,所以容易察覺。身體性、靈性和宗教性之所以容易回歸語言,是因為當人們用可被意識理解的語言在討論時,不可理解的非意識層面常常被能理解的意識和語言排除在外。總而言之,真正的問題不是要消除肉體性,而是如何把人們的身體性帶出來。到哪個時候,吃山珍海味可以以肉體性來感知,吃粗茶淡飯能夠以身體性來享受,這才是不離塵世的修行法門。
一個網友的炭香,讓我想起了木香...
ReplyDeletehttp://woonsing.multiply.com/journal/item/107/107
同意这点⋯⋯
ReplyDelete謝謝。
ReplyDelete這段讀起來其實還蠻拗口的...
其實很多存在的東西,都不是我們語言能夠講明白的。越講越混濁,越混濁越難講。
其實最近在思考的就是這些:
http://clang13.multiply.com/links/item/70/70
山珍海味-- 享受口感;
ReplyDelete粗茶淡饭-- 清淡香甜;
: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