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March 2008

太重

 

星期二sp從外地打電話來,兩次我都在開會。

sp最近胃口不好,心情應該有點糟,我在網上留言鼓勵他。想不到他會打電話來,但是我直覺的覺得這是重要的,到會議場外接他的電話。我們哈啦了幾句,看到狗狗在大便,跟他分享。我說不出甚麼鼓勵的話,只叫他要吃東西。

後來事後孔明的分析,這樣飄洋過海的來電,想必一定很重要。還很後悔的說我不知道能夠幫助他甚麼?GX說接著一通電話已經是很好了。

越來越覺得語言符碼的虛偽。老師說到很多三國演義的解說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狀況,剛剛和GU分享的時候,我說這個決策過程可能只有"答...答...答...答...答..."五秒的時間。千古風流人物的決策,根本不是現代人的沙盤查操練下的產物。GU笑了起來,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生命的重。

生命有語言符碼不能承受的重。像這星期我在畫夢工坊,我畫的是大陸南方今年年初的大雪,在廣州滯留的民工。我很想把十萬個民工畫完,我畫不完。雖然是只有兩個"人"字的木柴人(stick man)。我不知道是畫紙太小,時間太短,想畫的人太多,還是耐心太少。當我在下筆的時候,彷彿每個木柴人跟我敘述著他們的生命經驗。然後,師姑師姐們就說它們是螞蟻(除了"就在這裡"的阿姨外)。我的眼淚悄悄地收進眼眶,不讓它掉出來。然後......我可以裝著若無其事地和MH分享大陸的救災後宣傳伎倆,彷彿這世界和我們的關係只是新聞、讀者和惋惜者。最後喃喃地說是因為太重了,以"這就是生命無法承受的重"來作為總結,and 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他們就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

老師問我如果能知道我甚麼時候會死,我會想要知道嗎?我竟然回答不出......

14 comments:

  1. 如果要把‘人’字木柴人填满整张纸,那是真的要耐性,时间;如果只是剩下右边红色那部分而已,那应该继续画给它完啊。看了你解说之后,觉得那些‘人’都好像被狂风吹得无力气似的,毫无选择的余地。

    ReplyDelete
  2. 不是畫得完,畫不完的問題。問題是人們承受的苦痛,是語言文字不能承載得著的。

    ReplyDelete
  3. 原来你是这个意思。 :)

    ReplyDelete
  4. 每個人對東西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你讀一本書的方式,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但是也ok啊。文學欣賞就是一種再創作,雖然我不是在進行文學創作,嘻嘻嘻...

    對於我來說,"畫紙太小,時間太短,想畫的人太多,還是耐心太少"都是藉口。

    ReplyDelete
  5. 有個同學說:
    語言遮蔽最多的是溢出的情感,但卻是輕易的流串在筆觸與線條間的揚頓之中,不知道你是否可以體會東方書法的美,就在這裡。

    =============
    下面是我的回應:

    個人認為,不只是語言,包括一切有指涉的符碼,都會有它的侷限性。我不知道筆觸與線條的遮蔽性會不會較少,但是我們用我們的大腦來相應的輸出和面對它的話,就會有造作之嫌。你對電腦熟悉嗎?外接硬體是沒有辦法清空的,因為硬體本身是需要一些軟體來操作,我們說空只是資料空。當我們把硬體清空其實不是真正的空。哈哈,我又在胡說八道了。

    我的抒發只是對生命存在的重量,那種沒有辦法被抒發出來的感覺。就像還儲存在外接硬體裡頭的操作軟體,是不能被淘空的。除非我們死掉,或者硬體毀掉。這就是生命和硬體的永恆意義。不能抒發出來,就沒有所謂的接不接著的問題。

    老師問的問題銜接了我對於生命的思索,所以我答不出,或亦是還回答不出。還是這是禪宗棒喝、獅子哄......

    其實,我們都只是在玩弄虛偽的語言,不是嗎?

    ReplyDelete
  6. 原因就是:人們承受的苦痛,是語言文字不能承載得著的。

    ReplyDelete
  7. 谢谢。你很有耐性。你之前也回答我了。只是我以为还有我更不了解的。。很抱歉哦。

    ReplyDelete
  8. 哦。。。好像是啊。。。
    所以不要去想这么多,是不是更好啊?走一步,看一步,活一天,算一天 -- 这种心态看人生,是不是对生命不会有那么多压力啊?
    前几天(所说的),觉得‘死’很不值得啊,所以开始怕死。。。

    ReplyDelete
  9. Johnny孔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沒有關係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我其實一直想寫簡單容易懂的東西,但是有時候生命的複雜不是這樣容易說明白的。

    ReplyDelete
  10. 誰不怕呢?

    果然,簡單有簡單的活...

    ReplyDelete
  11. 看到一篇人類學的文章,試試看把他們連起來。

    Mary Douglas說(1):"我們處於各種瞬息萬變的印象混沌中,各自建構出一個穩定的世界,讓其中物體有可以辨識的形狀、立體、且具恆常變的特質.....秩序意味著有所限制,從所有可能的素材中選出有限的幾項,在各種可能的關係中,只使用少數幾種。因此混亂意指無限,其中找不到任何固定模式......"

    余德慧老師(2)在談到療癒的時候,提到一般的看法是:身心的治療是對具有物質基礎的苦痛的進行所謂的"實相"的治療,主要的概念在於"復原"--恢復到未病時的樣子,但是"復原"只是療癒的許多含意中最不太可能的涵義,因為許多人生苦痛都不是以"復原"的方式獲得效果,反而是苦痛的旅程婉娩蜒蜒一路走下去,柳暗花明,一村又是一村。

    所以,按照他們兩個人的說法,人類真實存在狀況是"瞬息萬變"、"混沌"、不固定、"婉娩蜒蜒"、"柳暗花明"、"一村又一村"的。任何嘗試把存在的狀況"固定模式"、"復原"是不可能的作為。人之所以苦痛是因為我們在這兩個狀況中無奈地徘徊不定,人生之重也可能是這兩種狀況之不平衡。有缺口讓我們在這兩種狀況互相順暢流動,是不是能夠讓我們保持一種比較平衡的存在狀態呢?

    希望缺口動力學能夠進一步探討下去。


    1 瑪莉‧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著,黃宗儀譯,出自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 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pp187-188
    2 余德慧2008年3月6日講義

    ReplyDelete
  12. 流體力學(Hydrodynamics)原來是這個人啟發的。

    "For after all what is man in nature? A nothing in relation to infinity, all in relation to nothing, a central point between nothing and all and infinitely far from understanding either. The ends of things and their beginnings are impregnably concealed from him in an impenetrable secret. He is equally incapable of seeing the nothingness out of which he was drawn and the infinite in which he is engulfed. "

    Blaise Pascal, Pensées #72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宗教哲学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扩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压强和真空的概念。帕斯卡还有力地为科学方法辩护。数学上,帕斯卡促成了两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他16岁写出一篇题为射影几何的论文,1654年开始与皮埃尔·德·费马通信,討論概率论,大大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1654年末一次神秘主义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与神学写作。他是堅定的冉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響。宗教論戰之作《乡巴佬书信》(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為法文寫作的典範,身後其筆記本被編為《沉思录》(Pensées)。


    資料來源: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8%8E%B1%E5%A3%AB%C2%B7%E5%B8%95%E6%96%AF%E5%8D%A1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aise_Pascal

    ReplyDelete
  13. 因为誓言不敢听 因为承诺不敢信
    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 去说服明天的命运
    没有风雨躲得过 没有坎坷不必走
    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 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牽手》詞曲 李子恆

    生命的重,需要有人陪伴...
    http://bernhan.multiply.com/journal/item/177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