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November 2007

流浪者之歌

Rating:★★★★★
Category:Books
Gen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Author:赫塞

《流浪者之歌》被認為是寓言小說。1922年以德語出版,1951年在美國出版,並在60年代大受歡迎。

這篇閱讀報告是從靈性的自我轉化的角度來看這篇小說。

我對於轉化的看法
=============
聖輿俗/ 意識輿潛意識/ 面具性格與陰影/ 佛輿魔/ X輿Y
這四種狀態沒有高低之分,沒有前後之分,不是因果關係。只是個別的四種狀態。
(A) 聖無關輿俗:就像小孩子的純真,還沒有學習分辨善惡是非黑白。
(B) 聖輿俗的對立:開始有了善惡是非黑白之分
(C) 聖輿俗乃一體兩面:長大了,對善惡是非黑白感到疑惑
(D) 聖輿俗互為盤饒: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比較接近真實存有

……就像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歸途看來彷彿是對立,但又像是緊緊的盤饒在一起,就像宗教神聖和世俗的本質一樣的。兩條矛盾的線的綑綁,正和反,善輿惡,光輿暗。它們看起來似乎是對立的,但是它們又緊緊的互相依賴著。

我們用我們的方式了解,並且想用語言把它們的概念化,分別化、對立化,但是我們卻沒有還原他們的存在狀態。還原它們那種既對立,又緊緊相扣的狀態。

──95年第2學期,臨床宗教諮詢期末報告


以這樣的脈絡看起來,存有的狀態是互相的矛盾、對立、排斥,但是又緊緊地盤饒在一起。我們轉化的目的(我們在這裡暫且假設是可以有一個終極的目的),轉化的目的是為了還原存有本真(authentic) 的狀態。

以下我嘗試做的是,以上面的架構來看這小說的轉化路程。我覺得我必須引用翻譯的原文,才能夠感所到原汁原味的內心翻騰。標題則是我看到特定的那一段的注腳,其實也是我們在研究宗教的時候,談到的一些課題,比如:自我、神我、語言之無法說、剔除自我(剔除世俗以獲得神聖)、萬法即是實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回歸(回歸母娘)、迂迴(盤饒)。


轉化的歷程
(B) 聖俗對立

逃離自我

悉達多跟那些苦行沙門學了不少東西;他學到了許多消除自我的方法……然而,這些道路雖然將他引離了自我,但是到末了它們重又將他帶回自我……〈入山苦修〉pp61

認識神我

我相信,萬法的本質裡,具有某種不可稱為學識的東西。朋友,世間只有一種學識──那就是神我──他無所不在……這種學識的最大敵人,莫過於知識份子,達到它的最大障礙,莫過於知解學問。
〈入山苦修〉pp65

語言之無法說

我認為沒有人可以從言教上得到解脫。啊,世尊,您無法用語言和言教將您在開悟的那個時候所體驗到的一切傳授於人……只有拋開一切言教,離開一切導師,自立達到目標……〈大覺世尊〉pp89

剔除自我

我想將我自己趕出這個自我之外,加以征服,我無法征服它,只能欺騙它,只能逃開它,只能躲避它。實在說來,在這個世上,佔我思緒最多的,就是這個自我……〈豁然省悟〉pp102

(C) 聖俗一體兩面

萬法即是實像

意義和實像並非隱蔽在萬無背後,就是在萬法之中,就在一切萬法的裡面。〈豁然省悟〉pp103

自我就是神識

佛的智慧輿境界不可測度,難以言传,而他曾於某個省悟時辰證得的那種境界……他(悉達多)必須親身體驗一番才行。他早就知道他的自我就是神識,輿大梵的永恆之特殊無差異……形體當然不是自我,感覺作用也不是,思維、理解也都不是,後天習得的知識或技藝更加不是,因為這些只可以用來歸納結論,並從舊有的思想編織新的思想而已。〈青樓艷妓〉pp121


(C-->D) 聖俗一體兩面開始轉化到聖輿俗互為盤饒

對於無常變化的看法──(開始剝落)

現象世界變化無常。服飾和髮式尤其變化無常。我們的頭髮就是和形體就是無常的本身……我已失去財富了,也許是財富已經失去了我了──孰是孰非,我也無法確定。高聞達,現象的輪子轉得很快。波羅門的悉達多而今安在?苦行沙門的悉達多而今安在?富人的悉達多而今安在?〈觀河聽水〉pp175-177

回歸
──這一段就總結了悉達多的經歷,算是《流浪者之歌》前半部的小結

他曾在奇怪的路上徘徊。兒童時代,我專誠於諸神和祭禮。少年時代,我致力於苦行,致志於思索和禪定……青年時代我被贖罪的觀念吸引……我學過斷食,我學過征服自己肉體的功夫,而後,我又驚訝地發現大覺者世尊的教理。我不但曾經感到人間的知識與融合像我自己的血液一樣周流我的全身,而且亦曾感到不得不離開偉大的佛陀和他的大智。我離開世尊,去向渴慕楽學習愛的藝術,向渴慕斯華學習經商賺錢的門路。我曾聚過不少的錢財,我曾耗掉大把金錢,我曾學過品嘗美味,我曾學過刺激我的感官。我得像那樣花費多年的時光,才能丟開我的機智,才能放開思索的能力,才能忘掉萬法歸一的觀念。(相對於之前“萬法即是實像”)〈觀河聽水〉pp179

想到那天耕宇說了一件故事,他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們吃了一盤素食炸魷魚,他和朋友說:這魷魚的味道很像真的。朋友告訴他:我是胎裡素,從來沒有吃過真的魷魚。我反思是:如果有一個從來沒有像悉達多一樣的吃肉、賺錢、玩女人、賭博、花錢的人,告訴我這些事情是下流的,是要不得的,是碰不得的,我絕對不會信服。就像相反的如果這胎裡素的朋友跟耕宇說,這魷魚的味道很像真的魷魚的味道一樣,不能令人信服。


迂迴

我要經過那樣迂緩而又曲折的歧途,才能從一個成人變成一個童子,才能由一個思想家化成一個平常人,可不是麼?……這曾是一條多麼奇怪的道路啊!我得經歷那麼多的蠢事,那麼多的邪惡,這麼多的謬誤,那麼多的憎惡,幻滅,以及痛苦,這才能夠恢復童真而開始更生。然而這條路並沒有走錯……我得經歷絕望,我得沉入心靈的最大深處……我得重做一次愚人,才能發現我自己心中的神我。我得沉淪,才能復活。我的這條道路將把我帶向何處?這是一條愚蠢的道路,它以迂迴的方式進行,甚或只是繞著圈子轉來轉去,但不論它究竟怎麼走法,我都要依而行之,追隨到底。〈觀河聽水〉pp179-180

(D) 聖輿俗互為盤饒

染著

「你不能愛人,」她(渴慕楽)曾如此對他(悉達多)說,而他亦曾同意她的說法。那時他曾將他自己比作高空的一顆明星,而其他的人則是墬落的樹葉…他從來沒有讓他自己完全投注在另一個人身上…他從來沒有為了愛另外一個人而做出愛的愚行…而這在當時來看,似乎就是他輿一般平常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可是而今,自從他的兒子來到之後,由於煩惱的折磨,由於愛心的支使,他悉達多就變得跟一般凡夫俗子完全沒有兩樣了……由於這種激情的關係,而今他遭遇到了極度的痛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卻也因此得到了提昇和更生而感到更加富有了。〈父子冤家〉pp224-225


輪轉

(悉達多正在掙扎在想念兒子的思緒時,看到河水的倒影,他覺得自己的身影像當年身為波羅門的父親)他記起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曾怎樣逼使他的父親讓他出家去當苦行沙門,他曾怎樣離他而去,乃至如何一去沒有回頭。他的父親當時豈不也曾有過他如今想念兒子所感到的那種痛苦?他的父親豈不是在孤獨之中死去而未能再見兒子一面?他豈不也面對過這同樣的命運?此種事物的歷程,如此在一種命定的圈子之中反覆輪轉……〈唵字真言〉pp235-236

聲音的盤饒

(悉達多和婆藪(sou3)天一起聽河的聲音)他(悉達多)不再能夠分別這些不同聲音了──他無法分別歡笑的聲音輿悲泣的聲音了,無法分別童稚的聲音輿成人的聲音。離人的悲泣聲,智者的歡笑聲,憤怒者的吼叫聲,以及垂死之人的呻吟聲──所有這些,悉皆彼此隸屬,難解難分。它們全都互相交織,彼此連鎖,以千種不同的方式糾纏在一起。而所有這一切聲音,所有這一切目標,所有這一切渴望,所有這一切煩惱,所有這一切歡樂,所有這一切善輿惡──所有這一切的一切,就是萬法之流,就是生命的樂章。當悉達多全神貫注地諦聽這條河的聲音,一心不亂地諦聽著由這聲音合成的歌聲時;當他不去諦聽悲哀或歡笑的聲音,當他不逼他的心靈去聽任何一種特別的聲音而使它專注於他的自我,而來諦聽所有的聲音,整體的聲音,融合的聲音時──那時,這由千種聲音匯合而成的大合唱,便是由一個字兒構成,而這個字便是:「唵」──它的意思是圓滿。〈唵字真言〉pp240


小結
====
我覺得本書最重要的轉化時機是,當渴慕楽帶著悉達多的兒子參訪即將涅盤的世尊,渴慕楽去世後悉達多和兒子的相處與磨難,尤其是在最後的〈父子冤家〉和〈唵字真言〉两章。這兩章悉達多的內心在翻滾,在煎熬。他一直在推翻,反駁之前的看法。

報告看起來很像在專注在細節上,但是重點是這些細節如何構成運動,聖輿俗如何互為盤饒,構成所謂的“轉化”。這裡有一種運動在發生。真正的重要的不在於推翻或反駁,而在於這運動本身。這運動的時候帶出來一種氣氛,氛圍。這運動借聖輿俗的盤饒,還原存有本真(authentic) 的狀態,達到了轉化的目的。

耕宇問我,為甚麼悉達多要找渴慕楽?為甚麼要離開世尊?這兩個不是因果關係。從已經知道結局的角度來問問題,會落入死角。我認為不是悉達多去找渴慕楽,我們應該說是他遇到渴慕楽。他沒有主動選擇要找渴慕楽,他隨順未知。離開世尊師只是隨順未知,對未知的接觸,對未知的碰撞,對未知的應對。我們順序看小說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這就是未知。人生很多時候亦是如此。

我們的分析是屬於事後孔明馬後砲,我們完全不能遵循悉達多的路而行,跟從他的脈絡路數而行。我們最大的收穫是啟發罷了,讓我們知道有一條路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最終還是要走自己的路。

你問我為甚麼我喜歡背包旅行,而不是旅行團方式,可能這就是答案。隨順未知。路途上有狀況,車子壞了,令人煩惱。但是這時候,或突然發覺好風景,或賣到好吃的小點,或和當地的居民結交上了。如果依照旅行團的語言來說它就是一種旅行的一個行程點。如果沒意外發生,那也是老天保佑。

如果你抱著途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是發生,這也不行。因為行程中可能也沒有甚麼事發生。車子沒有壞,天氣很晴朗。這時你有會墮入另外一個煩惱中──希望發生甚麼事,但是甚麼事都不發生的疑惑。

這裡進一步可以做的,是把悉達多聽到河的聲音的心情、感想列出來,然後做一個比較,這樣可以從他和河的對話,更深的了解分析他盤饒的線索。



2 comments:

  1. 等我考完试才来细嚼文中的深意…… =P

    ReplyDelete
  2. 因為是課程的閱讀報告,之前有些相關前後的討論,加上有些內容是在班上口頭報告,所以不是圈內人較難了解。但是還是要謝謝你的捧場。

    我比較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那四個關於對立的看法。我認為世間的對立問題,比較符合現實的狀況是第四種。這是偏向存在主義的一種論述,而主要的關鍵是思維的運動,一種不斷自我突破的運動。這樣的論述個人覺得比較立體,也比較像是存在/存有本身的dynamic狀況。

    至於存在主義的思想,我還在摸索。有機會在另闢話題。

    文中大部份的引文來自另外一個版本的中文書。英文翻譯本是"Siddhartha" by Hermann Hesse。Wikipedi 的網站介紹如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ddhartha_%28novel%29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