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台灣念宗教研究所時,恰巧有一些轉世仁波切在當時當地傳法。在台灣一般草根性較强的男性稱爲“台客”。我喜歡台客代表歌手“伍佰”,同時也在台灣做客。轉世新加坡的台客就是這樣成爲我的部落格名稱。 “世間有轉世的仁波切,我只是墮入紅塵的台客...”
18 August 2019
爱
我們常常說愛能解決一切,但是,愛也會製造很多煩惱。
社工在轉介個案的時候,三番兩次告誡我們說個案的先生還不能接受個案的狀況,還在作各種努力,而且個案的狀況很快就會轉壞。我們見了個案與先生幾次,情形果然跟形容的一樣。先生因為愛,繼續在努力要個案作各種各樣的復健運動;個案因為愛,拖著羸弱的身體配合先生,並且吞嚥著各式各樣的補品保健品。
正當我們很急的擔心這樣裝況持續,在一次探訪,先生在啜泣中吐露出原來還有來自岳母的壓力。岳母因為愛,將擔心轉化成埋怨,並且發在無辜的個案先生身上。個案與先生其實心裡有數,但是因為壓力,和抱著一線希望,只好繼續努力進行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愛的表現方式不同,原本善意的動機,或者負面的情緒,變成愛的負擔,讓大家纏繞在苦難中。我們希望能用愛把三方連結起來,轉化成祝福的力量。祝福!祝福!祝福!
#病房隨記
22 July 2019
作用與反作用
志工跟了這個個案一陣子,個案皈依宗教,是一個好的開始。志工甲之後送了一串珠串給個案。一次,探訪個案時,志工甲一開頭就問個案送給你的珠串有沒有戴,你有沒有念誦。個案就舉起捲在在手腕的珠串給志工看,並且快速的念誦起來,不到一分鐘一百零八個珠子就念完。探訪後,大家分析,覺得宗教這時候可能介入太快,要緩一緩。下一次,志工甲沒有到場,個案手腕沒有看到戴上珠串,大家心知肚明,就不直接談關於宗教。個案因為生病,容易氣喘,扒了幾口飯後,就開始喘氣。閒聊之餘志工乙開始和其他志工分享自己父親也有一樣的狀況,當父親氣喘的時候,志工乙就教父親念誦。吸氣的時候一聲,吸氣的時候一聲。轉過頭來,個案已經跟著自己呼吸的節奏念誦,隨後志工陪個案一起念誦。
人在臨終的時候,宗教的介入是非常有力量。牛顿第三运动定律(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說過——凡有力量的事務都有反作用。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就能製造好因緣,以期待好的結果。反之,可能或者非關宗教,只是逢場作戲而已。
Photo Credit 攝影:Jouhan Chou
#病房隨記
07 July 2019
為香港說幾句話
(以下下言論不說明對錯。非要有是非黑白,Happily ever after的人慎入)
暴力
個人認為無論是基於甚麼原因(支持/ 反對,爭取/維護某目的/ ),發動暴力的人是甚麼身分(警察/ 學生),暴力這個動作都是錯的。但是為什麼暴力會產生是我們要研究的?
兩股衝突的力量
從政治角度而言,中國為了維持祖國的統一完整,不能讓香港成為一個例外,讓台灣(?)、新疆、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從香港的市民而言,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漸漸的有中國的影響力,甚至在政策和生活上衝擊,而做出的反應。兩股勢力因為著眼的視角不同,如果雙方繼續以同樣,或者更強的力度反應,或者壓力沒有從其他角度/ 第三方協調下紓解,雙方必定產生更大的衝突。
香港政府 vs 香港市民
香港政府宣稱希望通過法案讓犯罪的人,可以引渡到台灣、澳門與中國。香港市民覺得這條列的通過削弱了香港的自主權,違反了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加上對中國的法律制度沒有信心,擔心中國日後會更加任意逮捕對中國制度批判的人民。事實上,雖然香港中國之間沒有引渡的機制,但是中國也曾在香港強行把犯法的中國人押回中國。
國家的尊嚴(面子)/ 西方勢力影響
中國——當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簽約割讓香港給英國。1949年中共政府就承接了歷史的包袱,在1997年後必須討回國家的尊嚴。
英國——與中國簽署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雙方同意主权移交(英方角度)/ 回歸(英方角度)後,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维持“五十年不变”。這次的百萬人遊行,除了打了香港中國的臉,如果前殖民宗主國英國不出聲,也丟了自己大英帝國的臉。
美國——在世界各地稱大哥的美國,當然有可能性打壓中國。但是不表示我覺得美國有在影響事件,我還在等待有確切的證據出來。就像所有亞洲國家政府包括新加坡在有反對者的時候,就說有西方勢力的介入,不一定每一次這種傳言是正確的。
香港青年人
香港主权移交/ 回歸22年,20-30多歲的年輕人大概不太可能有甚麼殖民情懷。想想自己現在 的生活出路,在看看日後2047年後自己50歲上下,如果現在已經太能接受香港的改變,到時如何面對?這些自儘的青年讓我想到了西藏自焚的年輕人。
為什麼要修改法律?
因為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50年不變"的承諾,香港到現在沿用之前的律法。其中一項是,有人在中國、澳門或者台灣犯法,到了香港後沒有法律依據能送到中國、澳門或者台灣。最近就是因為有香港人在台灣犯了謀殺罪,香港政府就以這個案例推動修訂《逃犯條例》。我的問題是萬一香港通過這個法律,台灣可能也因為兩岸的正名問題,而不接受香港新通過的律法。
策略
示威者在七月一日衝進香港立法會,然後警方在二日午夜12點清場,然後在清晨四點由特首親自召開記者會。這就是一個港府的策略。
最後一個稻草?
香港人民在主权移交/ 回歸後,就一直不斷的為各種政策上的不滿而示威,從2003年的50萬人]"反對廿三条立法"到2014年的雨傘運動真普選。這次的百萬人遊行絕對不是單單從青年受到西方勢力影響,或者受到政客的遊說就可以解釋的。遊行從不同職業年齡層可以看出這是香港人民的一般想法的方向,而越來越多人民對於現狀的不滿意的後果。
結語
從以上各種角度來看香港問題,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國際之間的政治角力,還是中國香港之間的內部矛盾,還是社會思潮的變遷,這次反送中不是可以輕易地以一句年輕人受到西方勢力影響,或者年輕人受到香港民主派或者殖民情懷的影響就能概括的。
我希望局外人(包括我自己)不要輕易地以一兩句話來總結事情,而是可以以人文關懷來理解各方的局限與限制,希望再也沒有人因為這事件而犧牲性命了。
29 April 2019
每個人心裡一畝橄欖樹
宗教
『宗教是虛構的』。有宗教信仰的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跳腳。
宗教研究不能一開始就分別真假,其實原因很單純。因為人生總是弔詭的,真理是奧秘的。
說宗教是虛構不是在分別真假,而是在說宗教是虛空裡構成的。
情
三毛的一生追求的就是情。情能分別真假嗎?不也是虛空裡構成的。只因為嗷嗷而哺就是親情嗎?手帕交就是友情嗎?更不要說愛情,更是百轉千折。親情、友情、愛情跟宗教一樣。如果一開始論斤秤兩,分別真假的指認,就沒有情份可說。不是嗎?
一千個故事
齊豫說回聲演唱會不只唱出 三個女人的人生,還是在場千人的記憶。一個演唱怎樣幻化出千人的不同故事?因為不同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生階段際遇,不同的喜怒哀樂,不同的狀況。同一首歌曲,就會被不同的人標記著不同的故事。聲音、味道、場記就可能把我們帶回當年的故事中。這樣昨晚記憶和故事是不是也從虛空裡建構出來呢?
拼貼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拼貼。千人在一場演唱會中,因為一首歌曲,因緣際會把大家帶回各自不同的回憶故事。曲終人散,心中的激盪徘徊。大家後來似乎好像失憶症的,在材米油鹽中把故事交回虛空中,彷彿在等待另外一場因緣際會的人生拼貼。
弔詭
人生是弔詭的,菩薩又稱覺有情。本因執著有情而淪落紅塵,覺悟後依然保有情誼。這不就是宗教的奧秘呢?
奧秘
你在天空飞翔
在無盡的漂流中堅持守候
我在地面游荡
在荒無一物的沙漠裡豐收
在無盡的漂流中堅持守候
我在地面游荡
在荒無一物的沙漠裡豐收
看似两个地方
苦就是樂,悲即是喜
其实都是一样
其实都是一样
其实都是一样
苦就是樂,悲即是喜
其实都是一样
其实都是一样
其实都是一样
載錄附註;
*《不曾告別 (Didn’t Say Goodbye) - 三毛姐姐如晤》詞:齊豫,曲:黃韻玲,演唱;齊豫、潘越雲
在荒無一物的沙漠裡豐收
在無盡的漂流中堅持守候
苦就是樂,悲即是喜
**《其實都是一樣》詞曲:毛狗,演唱;齊豫、齊秦
你在天空飛翔,我在地面遊蕩
看似兩個地方,其實都是一樣
——記20190427三个女人的壮阔人生—三毛·齐豫·潘越云《回声》演唱会新加坡
攝影 photo by Jayson Tan
圖片轉載自【Life Advocator 生命教育】
https://www.facebook.com/advocatelife/photos/a.939085412839110/1246304475450534
17 March 2019
[哲學與文化]的<人文臨床學的探究>
人文意識所領會的真理性建基於符號化之後的智識,其與史賓諾莎的行動力量的組合是分道揚鑣的;符號化過程必然排除非符碼所及的成分,並使人文智識無法辨識出這種排除。符號化所組構成的知識方法在於對真理性的設想,存在一種所謂真的概念,而這真概念無須有個真實的對象,因之,人文意識的真理性可以允許在虛構裡自我生產。而其求取真理性的方法其實在於拓展研究者的識知能力,而非去試探外在世界的變動。人文學的精神生產就從虛構裡產生,從而獲得人文學存在的價值。
不過,人文意識仍必須在虛構中與不可見之精神力量的浩瀚泉源取得聯繫,才能構成其精神生產的力量。例如,我們會在神話或傳統儀式裡與祖先精神取得聯繫,或在歷史論述裡感受到自身返祖的力量,或在虛構的小說裡取得真實的感動,或在藝術對現實的扭曲而取得昇華的力量。這些都一再顯示人文本業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在那裡獲得另一世界的情態,如悲歡、離合、殘酷、仁慈等等。這些明顯的現象使我們無法忽略與精神力量之浩瀚泉源接壤的必要與各種可能。
與精神力量的聯繫並非來自純然的想像所創造,很大的可能性來自那我們無法洞悉的他者。任何人文學科如果細審其創造的來源,與他者的會遇是個非常根本的經驗質地,例如,人類學田野經驗實受惠於陌生他者之處境,而非熟習該地而取得的默會。多少人文新論述受惠於未曾被細究的新處境、越軌、例外,以及預想不到的新事證,文學的基本驚奇性即是此會遇的靈感。
精神力量的浩瀚泉源無法在物質的可見性上獲得聯繫。直言之,在彼意識的他處存在著不可見的冥契關聯,亦即在意識不到的地方,他者事物自然有其關係的組合。這些組合可以隨著變化,或強固連結或離散或折疊或對立或契合。如以史賓諾沙的語言,這些不可見的力量組合關係可稱為「共同概念」(事物之所共通),它不同於利用人文想像所建構的抽象概念卻不見得可以通曉他者之網絡。這樣的精神力量有時被人文的虛構在某種視角瞬間瞥見,或陰錯陽差地、被非意向性的虛構所撞及。這就是偉大的人文作品傑出之處。
不過,人文意識仍必須在虛構中與不可見之精神力量的浩瀚泉源取得聯繫,才能構成其精神生產的力量。例如,我們會在神話或傳統儀式裡與祖先精神取得聯繫,或在歷史論述裡感受到自身返祖的力量,或在虛構的小說裡取得真實的感動,或在藝術對現實的扭曲而取得昇華的力量。這些都一再顯示人文本業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在那裡獲得另一世界的情態,如悲歡、離合、殘酷、仁慈等等。這些明顯的現象使我們無法忽略與精神力量之浩瀚泉源接壤的必要與各種可能。
與精神力量的聯繫並非來自純然的想像所創造,很大的可能性來自那我們無法洞悉的他者。任何人文學科如果細審其創造的來源,與他者的會遇是個非常根本的經驗質地,例如,人類學田野經驗實受惠於陌生他者之處境,而非熟習該地而取得的默會。多少人文新論述受惠於未曾被細究的新處境、越軌、例外,以及預想不到的新事證,文學的基本驚奇性即是此會遇的靈感。
精神力量的浩瀚泉源無法在物質的可見性上獲得聯繫。直言之,在彼意識的他處存在著不可見的冥契關聯,亦即在意識不到的地方,他者事物自然有其關係的組合。這些組合可以隨著變化,或強固連結或離散或折疊或對立或契合。如以史賓諾沙的語言,這些不可見的力量組合關係可稱為「共同概念」(事物之所共通),它不同於利用人文想像所建構的抽象概念卻不見得可以通曉他者之網絡。這樣的精神力量有時被人文的虛構在某種視角瞬間瞥見,或陰錯陽差地、被非意向性的虛構所撞及。這就是偉大的人文作品傑出之處。
28 February 2019
悼念先父汪福顺(1932-2018)
我觉得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最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人生价值观。我父亲没有什么念书,他大部分生命从事的是德士司机的工作,信仰的是华人民间信仰。想当然尔,他没有什么大道理和我们分享。
有一次,我问他信仰什么?他说他没有什么信仰,就觉得做人就是要“帮助别人”。虽然不是大道理,但是却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没有钱设立基金会,但是他不时会捐款。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常咖啡店请长者喝咖啡,还塞钱给贫困老人。这些善举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能维持多年,结缘的人算是不少。到了七八十岁,虽然自己年龄老大,在巴士车上还是常常想让位子给“老人”。这件事情啼笑皆非,但是却是他的坚持。
父亲对人厚道,一些他不喜欢或者占他便宜的人,他也不太计较。一次,有个朋友看到他的手表,就藉口说他自己的手表比较好,半推半就地就跟父亲交换手表。后来即使知道自己被占便宜,口头上常常跟我们嘀咕几句,他对这个朋友还是以礼相待。记得有一次半夜,他气喘发作,坚持到邻近的夜间诊疗所。医生因为情况严重,建议送医院,值班的护士坚持打电话给救护车。因为救护车必定送到最近的医院,而不是父亲常去复诊,想送进去的医院。我在情急之下,就呵责护士。父亲在气喘的状况下招我来说教,叫我不能对护士无礼。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他还是想到对人必须厚道。
我知道父亲留给我们的这些人生价值,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道理,但是我觉得人一辈子,如果能坚持一两个小原则,持之以恒。我觉得已经足够作为人的价值了。
最后以这句话为悼念文结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5 February 2019
自由飛翔
探病前,女兒十分焦慮,老人家一生堅強,因為自己的的狀況哭了。問了女兒方便與否,便前往探病。
探病時,女兒送母親回家,臨走還說了老人家因為自己的現狀,好像不愛說話。我和女婿病人便在老人家面前閒聊起來。女婿開始說了自己父親,之前裝況和病人一樣,而且還發生了三次,現在還好好的。我沒有答腔,因為每個病人的狀況身體條件不一樣,好的程度也不一樣。後來女婿談起自己買的車子星期一就到了,如果星期一出院,就可以載老人家回家。話題轉到考車,老人家就興奮起來,除了聽我們各自的考車經驗,也分享自己家鄉考車的情況。當然,因為身體剛恢復,舌頭還有點打結,老人家講話不太清楚,還好有女婿做翻譯。老人家後又分享了緊急進醫院事件的前後。
女兒對於病人突然開始講話閒聊感到好奇,問我們閒聊的內容。我才知道老人家年紀65才學會開車,理論也難得用電腦考試,是他的驕傲。女兒也表示他的情緒有點好了,還一邊說話一邊活動手腳。
人在生病時,生理上可能有限制,但是思緒、回憶與經歷卻沒有受到影響。如果我們嘗試領著病人到處精神「閒逛」,一不小心能開放一個小小的精神世界,他的精神便可以自由飛翔了。
P.S. 其實,陪伴病人可以很家常。
==========
照片為吳冠中先生的油畫。
轉載自https://www.facebook.com/chongleong.ang/media_set?set=a.10156744111759705
#病房隨記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