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ne 2012

麻雀衔竹枝




梁文福(1964年-),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新會,寫作人、音樂人、華文教研工作者。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學而優語文中心語文總監。 「他在文學界和音樂界之間搭建橋梁。」這是新加坡著名的戲劇前輩郭寶崑曾經給予梁文福的評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6%96%87%E7%A6%8F

《麻雀衔竹枝》是新谣中具有新加坡本土风味的歌曲。和大量的"风花雪月"的歌曲不同,这首歌正好也暗合了经过建国20年的历程,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正在建立。

13 June 2012

中箭,不爽. 潘耀田博客

http://phoonyewtien.blogspot.sg/2012/06/blog-post_4602.html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中箭,不爽


昨天在联合早报“星期天”版读到早报记者洪奕婷的文章“我们又中箭了”。

一边读,一边不期然想起王昌伟先生的文章 -“刘程强与主流媒体的争议之我见”以及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先生的文章:“别把主流媒体当箭靶子”。

王昌伟先生在文章的开头说:“周六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刘程强骂主流媒体,马上就想到我的许多在主流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一定很不爽”(可能当时王昌伟先生和洪奕婷女士都正在电视机前“天涯共此时”,心情不同而已)。看来,王昌伟先生果然有先见之明,后来陆续登场之吴新迪先生的文章以及洪奕婷女士的文章,千言万语,读后感总归还是两个字 - “不爽”!

在言语上所谓的“箭”可粗分为“明箭”,“暗箭”或“冷箭”。刘程强先生日前直接而公开的批评主流媒体,和一些媒体在后港补选前后“有关”报道中,字里行间显而易见的“司马昭之心” 以及“悻悻然”,孰为“明箭”?孰为“暗箭”或“冷箭”?相信有眼睛的人都会看得出来。其实,无论明箭暗箭,箭来箭往都是兵家常事,当自己在(有意无意的?)“射箭”时,却不能容忍别人也“射射”,是什么道理?如果这回后港补选工人党的战绩是“半杯水”,凭良心说,媒体又多是以“半盈”或“半亏”的角度态度来形容和报导的?难怪王昌伟先生对媒体有“问心无愧”的期待和感叹。

洪奕婷女士以画家来比喻记者也不很恰当。虽然都属于专业,但画家可以自称或被称为艺术家,记者可以吗?艺术家对事物的描绘不一定都以精确,真实为出发点和终点。反之,记者在报导新闻时事时,则非清楚准确不可。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可以主观随性的“天马行空”,而记者下笔时则非客观理性不可。因此:一个记者如果动辄以“画家”自居,“兴之所至”便为某些事物添加色彩,一旦“中箭”,那就可能和“因果”有关了?而所谓的“因果”,也和专业精神不无关系。另外:除了宫廷画匠,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是不会受权势利害所左右的,同时他/她也不会去左右别人的观点,他/她的老板就是他/她自己和艺术本身而已。这点或许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得到,但时下又有几个报人记者能做得到?

洪奕婷女士提及:“………. 有些人还深信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印刷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和部长的审批,我更不能不一再纠正,反驳,为我的同业维护尊严。”我不知道“当局”指的是什么,但我也相信部长应不至于如此。只是不知洪奕婷女士是否有想过,为何“有些人”会如此想?为何新加坡媒体在非政府组织“无国界记者”2011年度新闻媒体自由度排名榜上,179个国家中仅排名135(注)?何人又是这些“有关”新闻报道的最终审批和拍板者?(若有委屈,洪女士是否应该把“箭”导向他们/她们?)

最终:没有人愿意当箭靶子,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无的放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却是至理名言。作为大众媒体,“无病呻吟”之余之后,若还想要“维护尊严”,这点智慧也应该要有罢?不然,作为读者,也挺可悲的。


注:根据洪奕婷女士的文章,洪女士自己形容这是“不堪排名”。


11.6.2012

03 June 2012

月琴國寶老師 張日貴彈唱




月琴,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

台灣月琴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是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民謠說唱重要的特性(特色)樂器。

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B4